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逻辑机制:基于四大维度的视角•

经济增长质量是一种基于时代主题的全新增长理念,也是经济的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复杂性特点,对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以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一节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经济增长质量是在经济数量增长的基础上效率提高、结构优化、波动平稳和收入分配改善的综合体现。本节以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为基础,阐释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率、结构优化、波动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质量各个维度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本书以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构建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逻辑机制。

3.2.1 机制之一:部门产出及生产率的维度

气候变化引起等量投入产出的减少,降低消费者福利,影响经济增长质量。鉴于气候与农业生产力之间的自然关系,农业成为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温度和降水是农作物生长的直接影响因素,农作物有其适应的温度和降水,当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和降水超越了农作物生长的适应性阈值时,农业的产量会降低。同时,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劳动力更多地暴露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大量的研究都发现较高的温度会降低农业产量。气候变化对工业的影响主要在于极端气候事件对工业生产的直接影响,如热带气旋、龙卷风、冰雹等降低了电力系统的传输能力,极度的高温、热带风暴等增加了工业生产的能耗,影响了工业生产的质量。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直接破坏了工业生产厂房设备,降低了工业部门产出。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部门,等量投入都使得部门产出减少,因此,从福利分配的视角来看,气候变化会降低经济增长质量。

气候变化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影响不同,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结构。气候变化对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农业部门,因为农业部门劳动力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而且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两个部门。农业劳动主要暴露于气候变化,室内温度不一定与室外温度相同,气候变化可能通过非农部门的其他方面抑制气候变化对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例如,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使得气候变化对室内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影响远远低于对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部门资本的生产率。全球气候变化将提高平均温度并转变每日最高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分布,从而使高温状况变得更为频繁、更为极端。应对这种情况,工人本能的自适应行动就是降低工作强度或者增加短暂休息的频率,高温天气增多的一个直接影响可能就是放缓工作和其他日常活动。无论是通过“调整自我步调”(降低产出)还是职业健康管理干预(增加成本),最终都会造成劳动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在资本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减少和生产率的下降都会使资本的生产率降低。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出现使得资本的调整更为频繁,资本折旧率上升,使用寿命下降,因此气候变化使得资本的贬值加速,进一步影响了资本的生产率。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投入,其生产率揭示了要素转化为产出的有效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面,其衡量了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的效率。气候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不利影响意味着等量要素得到更少的产出,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使得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更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之一即投入产出效率的改善,因此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投入角度,气候变化都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

由于气候变化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部门,气候变化使得农业产出份额减少、工业产出份额上升。不同部门的气候变化敏感性不同,气候变化使资源从气候敏感部门转向非敏感部门,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气候非敏感部门的增长更快,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结构发生改变。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资源的流动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使得要素资源从气候敏感部门向非敏感部门转移,即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由于非农部门的生产效率高于农业部门,气候变化促使要素从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转移,促进了要素在各部门的有效合理配置和最优使用,带来结构性增长,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

3.2.2 机制之二:支出结构的维度

气候变化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的改变进而影响消费的支出结构。气候变化引起各种疾病发病率上升,使得居民的医疗费用上升。温度上升导致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引发农产品减产歉收,进而使得粮食价格上升,由于粮食需求缺乏弹性,在收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价格的上升抑制了对工业品的消费,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跌和实体经济企业利润下降,进而抑制了工业生产基础性原料的消费需求。气候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工业污染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工业发展所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工业发展的成就大打折扣,进行合理的工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数量,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推动力。

气候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会影响总的消费支出结构。气候变化使得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减少远远大于高收入人群,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大,使得商品的消费比例增加,改变了支出结构。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收入和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经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支出结构。总的来说,支出结构变化是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驱动的,气候变化对商品相对价格和人均收入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驱动支出结构的变化。

支出结构的改变,使得供给结构不再与需求结构相吻合,在利益的驱动下产业结构被迫调整,资源重新进行有效的配置。由于各部门的资源供给条件不同,部门产出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所需的资源种类也不一样,因此,如果能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的产业部门替代资源短缺的产业部门,或者扩大需求较高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就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投入的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只有产业结构变化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且对技术能够加以有效利用时,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才能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促进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气候变化导致更多的资源从研发支出转向了气候的治理支出,抑制了生产技术的提高,而气候变化得到政府的重视之后,更多的资源可能会用于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研发,有可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和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生产率的长期增长,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等量生产要素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技术进步消除了收益递减的限制,产生了收益递增,提高了生产率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3.2.3 机制之三:经济波动的维度

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产出和资本的直接损失以及对劳动生产率的冲击。气候变化使得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强度不断加大,极端气候事件可能破坏生产性资产,加速资本折旧,改变投资模式,使得投资从生产性投资转向适应气候变化投资。另外,持续气候的影响可能导致生产技术的变化,如极端气候事件导致资本的直接损失使得资本出现了更新替换,进而使得更先进的技术蕴含在新技术中,气候变化对资本的负向冲击和对技术的正向攻击导致经济波动加大。气候变化引起传染性疾病发生概率的增加,从而损害了人们的健康状况,也会降低要素的生产能力。人体需要在环境中处于热平衡状态,保持一个特定的体温,劳动会提高人体的温度,在工作环境温度不断升高的情况下,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会下降,在环境炎热、潮湿的环境下,人体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气候变化会使得户外的劳动生产率和体力劳动效率下降。当人们进行体力劳动时,为避免体温升高,身体内部产生的热量就需要散发到外部环境当中。如果体温超过39℃就可能引起中暑,而体温一旦超过40.6℃就会危及生命。在这些严重的健康状况发生之前,较低一些的热暴露则会减弱工作能力、减弱从事脑力劳动的能力并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所有的这些影响都会降低工作能力、降低劳动生产率。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劳动力供应发生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将提高平均温度并转变每日最高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分布,从而使得高温状况变得更为频繁、更为极端,为应对这种状况,工人本能的自适应行动就是降低工作强度或者增加短暂休息的频率。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极端气候可以直接影响健康,特别是对于已有呼吸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极端的气候变化加大了病发的概率,降低了其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此外,温度还会影响污染水平和食物腐败的速度,特别是在低制冷环境和潜在媒介传播疾病的环境中,这些都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健康状况与劳动供给和劳动生产力的正反馈效应使得劳动供给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

一方面,经济波动较小的冲击可能会对社会福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经济波动的加大会对经济健康运行造成很大的冲击,损害经济的动态效率,影响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波动会加大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破坏经济长期的稳定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波动越小越平稳,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有效性越强,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另一方面,较高的经济波动使得收入波动增加,使得全社会预防性储蓄上升,在储蓄完全可以转化为投资的条件下投资率上升,提高了经济的产出水平和增长率,增加了消费者福利。经济波动使社会投资更多地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领域,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

3.2.4 机制之四: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维度

气候变化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不同收入群体的气候暴露程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由于低收入人群的社会地位、自身资源和综合能力都落后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群的气候暴露程度往往大于高收入人群,而且低收入人群应对气候灾害和灾后恢复的能力较差,个体资源的缺乏降低了低收入人群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阻碍了其从气候危害引发的损失中尽快恢复。例如,低收入人群的经济活动大多是在室外进行,更容易受到变幻莫测天气的影响,而高收入人群的工作环境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高收入人群更有可能会通过购买保险应对意外损失,而个体资源的缺乏常常会阻碍低收入家庭购买必要的保险。因此,低收入群体的气候风险暴露程度更高,对气候变化损失的适应和恢复能力较差,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危害。由于气候变化对低收入人群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高收入人群,气候变化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直接阻碍了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减少了社会的福利水平和幸福程度,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收入不平等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资源分配高度不公,导致犯罪暴力行为和社会冲突增加,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本的累积水平,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决定了经济增长效率和福利分配。当收入分配不平等时,低收入人群更多的收入将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会降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甚至选择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之资本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低收入者不能获得足够的资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个人能力,进入高收入行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使得低收入人群从事规模报酬递减的传统行业,限制了其向现代的规模报酬不变行业转移,阻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当财富集中于少数富有的人手中时,将导致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而抑制了制造业的市场规模,导致国民对国内产品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不平等使得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下降,高收入人群的奢侈品消费增加,改变了需求结构,在国内市场需求比较狭小的情况下,工业化进程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增加,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同阶层的投资能力不同,高收入阶层投资水平较高,投资收益也高,因此,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而低收入阶层的投资机会少,投资收益低,边际储蓄倾向也低,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高收入者的收入增加,进而储蓄增加会导致更高的投资,提高了社会储蓄率和投资率,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