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服务业的本土市场效应研究
第一章 基于分位数的服务业本土市场效应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来,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这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防止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扩大,不断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出口企业生产的商品一直积压在国内。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国不得不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消耗本国过剩产能进而缓解出口企业的压力。扩大内需政策无疑是一剂良药,可以使得无法出口国外的产品在国内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得以消耗,这在国内外理论界也得到了证实(刘志彪,2012;Amiti,1998)。[1][2]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强调,我国要建设一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内需市场。然而,内需政策的制定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把内需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起来,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国际上有相当多的高级创新要素,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急需高级创新要素的驱动从而加速产业的升级。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升级使得经济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服务业上,这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对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升级提出了具体要求。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着重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提出的扩大内需战略无疑是明智之举,这为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依靠国内市场、大力挖掘国内需求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那么,在内需驱动的战略下,一国服务业出口能力能否因为国内需求市场的扩张而得到提升呢?从理论上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众所周知,服务业最初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是经济发展迈向高级阶段的产物。例如,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国以农业为主,农业是一国的经济命脉;工业化时期,一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农业与工业,且工业占据整个经济的50%以上;进入现代社会,服务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如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技术的进步、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而且,Markusen(1989)的研究表明[3],服务业本身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按照“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理论(1),国内市场的扩大能够带动一大批生产差异化产品企业的出现,差异化产品的竞争会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越来越激烈,这不仅使得出口产品在种类与创新上具有优势,而且价格也相对他国同类产品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最终实现出口的增加。基于此,在出口国实施内需驱动战略的背景下,对服务业出口是否具有“本土市场效应”以及服务业出口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的研究,既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又能为一国政策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是对一国内需与服务业出口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第三部分从一国内需的角度提出有待计量检验的两个理论假说;第四部分对数据和变量进行说明;第五部分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一国服务业出口是否具有本土市场效应;第六部分是对假说2的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