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服务经济发展与思考:供给侧改革下内需驱动对中国服务贸易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与他国进行贸易是为了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中获取利润。被命名为新经济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的最新规模收益递增模型,使研究者能够通过检验本土市场需求对一国的生产和贸易的影响来区分比较优势和规模收益。本土的超常需求引起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使该国在满足本土需求之外还能顺带出口。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这一核心概念被克鲁格曼(Krugman,1980)[4]称为“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

(一)扩大内需与提高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相关研究

Krugman提出的本土市场效应理论认为,一国国内的超常需求可以引起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使该国在满足本土需求之外还能顺带出口。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本土市场效应展开研究。

Weder(1995)[5]使用美国与英国26种产品在1970—1987年的贸易资料,发现相对需求与净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本土市场假说。Feenstra等(1998)[6]使用自由进入、不完全竞争和无差异产品市场模型检验了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和1990年大样本国家的双边贸易资料,发现了本土市场效应。Feenstra,Markusen和Rose(2001)[7]使用引力模型估算了各国出口的收入弹性。他们的结论支持本土市场效应关于差异性产品的出口的收入弹性比单一性产品大的假设。之后,一些学者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因素。Hanson和Xiang(2002)[8]选取特惠贸易区内的两个国家,利用倍差引力模型对本土市场效应进行了测算,发现本土市场效应取决于运输成本。即对于运输成本高的产业,其市场规模决定出口量,运输成本较高的产业,其市场规模加上邻国市场规模决定出口的多少。Hanson和Xiang(2004)使用引力模型区分了内生性偏差和差异性偏差。他们关于本土市场效应的假设是,大国出口较多的运输成本高、规模经济强的产品。他们用两国对第三国的出口来检验这一假设并在高运输成本行业找到了证据。此外,Takatsuka和Zeng(2010)[9]分析了资本的流动性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

尽管关于本土市场效应的文献集中于制造业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但是“一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可以带动出口”的逻辑却被应用到一国服务业的研究上。Holmes和Stevens(2005)[10]根据“本土市场效应”理论,研究发现,一国的城市会自发地根据级别大小进行分工,大城市以发展高端消费服务和商务服务为主,中小城市则承接大城市转移过来的低端制造业和发展基本消费服务业等。由此可知,一个国家越强大,其服务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就越高;相反,国家越弱小,国内就越需要发展第二产业和基本消费服务业。这样,大国和小国在形成各自的分工之后,就会产生贸易。大国往小国出口高端服务,小国往大国出口基本服务以及低端工业品。

国内学者对于如何扩大内需进行了大量研究。陈宗胜(1997)[11]提出,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预示着企业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这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结果,也标志着经济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张屹山等(2011)[12]认为,扩大内需是想要达到一种平衡:对内,要保持良性的经济内循环,投资拉动消费,消费促进投资,投资与消费互为前提和动力;对外,要内需与外需、消费与出口相互推动、共同增长,达到制衡和稳定的状态。刘志彪(2012)[13]发现,中国想要分享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规模条件下实施深度全球化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第二,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通过扩大内需来带动产品、服务贸易的出口。

认清内需与出口互动关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内需与出口关系的前提。王秀芳(2007)[14]研究了经济运行中内需与出口的关系,认为内需与出口关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国内经济运行与对外经济运行的关系、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以及进出口关系等三个层次上。王子先(2008)[15]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一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内需与出口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国内市场和需求,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动力。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及生产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支持,例如,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为出口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出口对内需也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表现在:出口能够拉动国内即期消费,也能够推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同样,在分析服务业出口与国内需求的关系时,也要本着以上辩证关系进行。陈启斐、王晶晶、岳中刚(2014)[16]利用中国与23个OECD国家2000—2010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实证研究了扩大内需战略对服务业出口与进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国的市场规模对服务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小于服务业的进口。宣烨等(2015)[17]利用中国1997—2012年度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内需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需驱动战略在长期可以提升中国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二)内需驱动与服务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Hoekman(1997)[18]的研究发现,世界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服务业不仅具有本地化特征,还具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强烈的全球化倾向。人们现在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随着各国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全球服务贸易会不会代替商品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动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服务贸易尤其是出口服务贸易的增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究服务贸易增长背后的因素,学者们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于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考量,国内外学者均采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国外学者从需求、供给和创新多个角度对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Clark(1940)[19]从需求角度对三次产业进行研究,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会逐步开始向服务业转变。Kongsamut(2001)[20]通过研究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服务业比重也不断增加,人均收入与服务业比重呈线性关系。富克斯(1987)[21]由美国服务业产出增长缓慢中发现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供给方面。美国社会学家贝尔(1974)[22]在其“工业社会”理论中提到了服务型社会知识、技术的重要性和科技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Michael Peneder[23](2008)同样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自主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产品需求量,推动服务业发展。

同样,国内学者也采用了诸多方法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如江小涓和李辉(2008)[24]从国家层面的角度,考察了人均GDP、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服务业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对服务业增加值的影响最明显。李娟(2010)[25]也从国家层面研究了中国当代信息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作用机制。此外,部分学者还从地区层面对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邱瑾等(2012)[26]以浙江省各市县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法对服务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研究表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地区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支出占比对服务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毕然等(2014)[27]就2006—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服务业影响构建指标对服务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人均GDP对服务业影响最为明显。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当前中国国际贸易现象行不通,Krugman的本土市场效应理论为我们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100多年前,西方国家发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利用这一市场需求不惜使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现如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拒绝中国这个巨大而开放的市场。一旦规模报酬递增产生作用,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必然推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也将持续保持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与已有文献相比,本书期望在以下方面做出贡献:首先,以扩大的引力模型为基础,运用中国和23个OECD国家2000—2012年的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对扩大一国内需与服务业出口的“本土市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试图发现影响“本土市场效应”的相关因素;其次,对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思考,运用门槛模型深入分析一国内需与服务业出口的“本土市场效应”,找到最大限度促进一国服务业出口的内需门槛点,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