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7):新常态、新格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新常态下陕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研究

2.1 陕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王福军,2009),也是为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一般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这7个大类(张丹宁、陈阳,2014)。装备制造业属于“三密集”产业,分别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以及劳动密集。在制造生产过程中,该产业需要很大的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同时又大大依赖于技术和智力要素。装备制造业是少有的对资本、技术与人力的需求都很旺盛的行业。也正因如此,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投资、技术进步和就业的拉动效果极为明显,属于制造业的核心,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本章采用2009—2014年的数据,考察金融危机以后陕西省产业的恢复及发展情况,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分析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发展的若干对策。

2.1.1 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放缓,产能过剩,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产业发展约束增加。总体来说,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也顺应了这种变化。陕西省装备制造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出效率低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足,基础附加产品发展不够,从而带来发展缓慢、企业数量增长缓慢、企业效益降低、释放大量劳动力等一系列问题。

(1)陕西装备制造业规模现状

由图2-1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单位个数自2011年下降之后,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2014年达到1057家规模以上企业。产业新进入者不多,也从侧面反映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遇到了阻碍。

图2-1 2009—2014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得到

资产规模是评定企业发展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产业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图2-2可以看出,资产合计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资产总额在前几年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有了大幅度下降,总额为3457.2亿元,比2013年下降了23.6%,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

图2-2 2009—2014年装备制造业资产合计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得到

由图2-3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体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出现大幅下降,降幅为31.92%。由此也能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减缓。

图2-3 20010—2014年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得到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产业规模较大,但是近几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规模有减小的趋势。

(2)陕西装备制造业结构现状

表2-1反映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内部发展情况,从装备制造业7个分行业的部分经济指标来看,运输设备制造业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占主体地位。在工业销售产值和主营业收入方面,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整个行业比重分别为21.95%、24.48%,超过1/4;在利润总额方面占总行业的21.87%;在带动就业方面,其平均用工人数占整个行业的27.63%,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次是电气、机械制造业。而发展较差的是金属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内部7个行业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状态,各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表2-1 2014年装备制造业分行业部分指标占行业总计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5)整理计算得到

在具有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方面,发展较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只占省规模以上企业个数的7.47%,在7个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而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占比较大的行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其他经济指标上只处于中等水平。

2.1.2 陕西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现状

201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660.824亿元,总体来说,2009—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是增加的,比2009年增加了23.4%,环比增加4.68%。然而2014年在前两年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有所下降,比2013年总产值下降了12%。从占比上看,2014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29%,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19.43%,与201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8%、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近三成相比,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所减缓。

图2-4 2009—2014年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计算得到

图2-5显示了2009—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劳动平均产值,可见2009—2014年劳动平均产值持续增加。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年平均就业人数均出现下降趋势,然而劳动平均产值依然保持上升状态,劳动效率提高。

图2-5 2009—2014年装备制造业劳动平均产值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得到

图2-6显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2009—2014年的工业销售总产值及其所对应的增长率,从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陕西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与2009年相比,总体来说处于上升状态,比2009年增长20.13%,环比增长4.02%,但是在2013年达到峰值以后出现下降,2014年为2505.50亿元,比2013年下降13.12%。

图2-6 2009—2014年装备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计算得到

在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资产合计等指标都下降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相比2013年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降为2320.29亿元,为5年以来最低,降幅达15.77%。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面临着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

在前几项经济指标都下降的情况下,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反而自2011年起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4年达到了148.07亿元,比2013年增长15.7%,比2011年增长25.26%,环比增长8.42%,总体上行业盈利空间仍在不断扩大。

图2-7 2009—2014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得到

从以上数据所反映出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及部分经济指标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项指标有一个共同的变化趋势,即在2009—2014年的变化中,2010年达到暂时的峰值后,2013年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且在2013年前后都出现了明显的波动。2010年陕西省人口达到峰值后,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低,因此各项指标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由高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稳定增长,各项指标实现平稳增长。

2.1.3 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

表2-2中的数据显示了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科研指标占陕西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科研水平各项指标均占省规上企业科技水平较大比重,达到60%以上,说明陕西装备制造业科技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表2-2 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科技部分指标占全省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5)整理计算得到

2.1.4 陕西装备制造业能耗现状

由图2-8可以看出,2011—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单位产值能耗不断下降,2014年达到0.027吨标准煤/万元,比2013年下降22.86%,比2011年下降42.55%,环比下降14.18%。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能够在利润总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相应加大节能投入,增加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

图2-8 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单位产值能耗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2—2015)整理得到

在环境效益方面,由图2-9可以看出,陕西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内部历来就属于低能耗产业。2013年,单位产值能耗为0.035吨标准煤/万元;2014年又有所下降,为0.027吨标准煤/万元,仅占制造业单位产值能耗的9.31%。因此,装备制造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低能耗行业。

图2-9 2013—2014年工业内部单位产值能耗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4—2015)整理得到

2.1.5 陕西装备制造业综合发展现状

表2-3显示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部分指标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单位数和投资额占比超过全省1/4,研发水平及研发投入也处于全省前列,然而在经济效益方面和新产品开发上占全省比重较低,工业总产值只占到13.29%,工业销售产值占到13.11%,利润总额只占8%,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只占1.1%,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资源存在不合理利用、产出效益低下的问题。

表2-3 2014年装备制造业部分指标及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0—2015)整理计算得到

2.1.6 陕西装备制造业全国发展水平测度

图2-10是2014年陕西、江苏、辽宁、山东的装备制造业在部分指标上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装备制造业发展最好,其次是山东,再次是辽宁,最后是陕西。陕西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以上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总资产与这些装备制造业强省的差距还很大。同时,4个省装备制造业在各项指标上的比例也不相同,江苏、山东、辽宁与陕西的工业总产值之比远远大于其企业数之比,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图2-10 2014年装备制造业部分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5)、《江苏统计年鉴》(2015)、《辽宁统计年鉴》(2015)、《山东统计年鉴》(2015)整理得到

表2-4表明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部分经济及效益指标在全国的情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项经济及效益指标在全国的比重都很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各项指标中较高的是投资额,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2.48%,与其他经济指标高低不一致,这也说明陕西装备制造业存在资源不合理利用的问题,投入高而产出效益低下。

表2-4 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部分经济及效益指标在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工业统计年鉴》(2015)整理计算得到

表2-5表明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部分经济及效益指标在全国的情况。相对于经济及效益水平来说,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其中,最高的研究人员一项达到了5.53%。同时,数据显示,陕西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来说,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不一致,人员、经费占比高,然而有效发明数及新产品开发项目占比低。

表2-5 2014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指标在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工业统计年鉴》(2015)整理计算得到

表2-6表示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在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不仅在陕西工业内部属于低能耗产业,在全国的装备制造业中也属于低能耗产业,各种能源消耗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能源消耗是与经济及效益指标相对应的,能源消耗量过低也说明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生产不足、产值低下、发展缓慢。

表2-6 2014年陕西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在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工业统计年鉴》(2015)整理计算得到

为了解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整体水平,在此借鉴张丹宁(2014)的指标构造体系,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最终建立如表2-7所示的指标体系,测度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水平。

表2-7 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续表

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由于西藏缺少大量数据,此处将西藏剔除)、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2个测度指标提取为以上3个综合指标,计算出各成分系数矩阵,得到成分得分函数,以这三个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最终得到以下各成分及综合排名情况:

由表2-8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综合排名为全国第11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规模及经济效益排名第18,技术水平排名第4,环境污染排名第4。在规模及经济效益上,陕西的排名较为落后,与综合排名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目前的经济效益及规模较弱,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并且规模经济效益与其技术水平排名较前是相反的,印证了上文所述的陕西省效率低下、生产力弱、科技转化率低下的观点,可见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阻碍了其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省内各产业间能耗较低、污染小,然而放到全国来看,其排放污染较高,还需技术提升或使用新能源加以改造。

表2-8 2014年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排名情况

资料来源:笔者使用SPSS 22.0得到

从以上数据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出,总体上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经济规模及效益低下,资源存在不合理利用的情况,导致投入多、产出小,对陕西省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在全国层面上,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处于中等水平,科研技术等各方面投入较高,然而效益低下、规模小,与其他装备制造业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亟须转型升级。

2.1.7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足

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整合性和带动性等特点,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业,且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其整合性低、带动性不足,在整个制造业中比重偏低,最终导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整体经济效益较低(1)

(2)技术创新不足

由表2-5可以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科研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投入的比重十分低下,最终的新产品及有效专利数也较低,可见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不足。同时,技术水平低下也使得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有较大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效益低下。大量投入在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其主要机械产品的技术、多数电子与通信设备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制约着行业效益的提高、行业的发展。同时,陕西装备制造业科技排名较高而经济效益低下,也显示出陕西装备制造业存在科技转化率低的问题。

(3)产业结构不合理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行业间发展结构以及行业内部企业间发展结构不均衡。众所周知,陕西的陕汽、比亚迪等汽车企业本就是陕西的大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实力不断跃升,再加上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研制推广取得初步成效,后市场服务业务不断拓展,龙头效应逐步显现,成为陕西汽车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和拉动力量,带动着如吉利、沃尔沃、西沃客车等企业不断发展。在诸如陕鼓、陕重汽、西电、法士特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陕西的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以转型为主要任务,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支撑了陕西经济的增长(2)。从上述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发展较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其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占比低,说明发展较好的行业主要还是依靠这些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不足;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占比超过1/4的行业,其经济指标占比较低,可以看出这是因为行业内部企业发展结构不平衡,有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有一大批小企业,从而拉低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由此可以得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行业内部企业间发展不均衡。基础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落后,是造成企业间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没有先进的核心技术,中小企业只能依靠外来技术进行生产制造,竞争力低下。同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也存在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发展较好,而金属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比较滞后。而这也是由各行业间技术投入、科研水平不同造成的。由此可以判断出,技术瓶颈是产生结构性问题的根本原因。

(4)行业间发展不连续,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低端零部件企业的配套产品基本上都是低附加值产品,缺少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与大企业发展不连续,导致龙头企业采取一体化生产方式,自己生产许多基础零部件,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后市场服务业务发展不足,同时也导致低端小企业发展不起来。

以上所分析的根本性问题导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缓慢,大部分经济指标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因此,为了克服以上问题、保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进行转型升级。

2.1.8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确定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应以制造智能化以及制造服务化为转型升级的两大方向。制造智能化,即通过加大技术投入、设备投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改变陕西省的制造业生产模式,完善生产环节的组织管理,通过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产业生产水平和竞争能力。制造服务化,即立足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立场,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完善后市场服务体系,增加产品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9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的选择

在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美国、日本、韩国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升级演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王福军、沈颂东,2012),继而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

(1)美国注重新兴高技术的自主研发,大力发展新兴的装备制造业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以及技术创新、政策鼓励等方式,来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不断改进技术使第三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的同时,又使第一、第二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美国也出台了大量法律来鼓励技术创新,进而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如通信设备、航天航空、软件服务等产业,使传统装备制造业知识化、服务化,使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得以提高,这些新兴的装备制造业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

(2)日本吸收外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

日本的装备制造业也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主导产业经过基础材料型重工业、加工组装型重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变化使得日本各产业的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而这就为日本“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提供了条件。日本的技术主要是靠引进,进而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再到自主创新,其十分重视高端技术的引进和基础技术的发展。例如,日本通过引进不同国家的先进钢铁技术、冷轧技术等,并加以融合,最终形成先进的整套钢铁技术。另一方面,日本还通过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来扩大相关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日本曾提出产业大型化理论,通过促进纸浆、汽车行业的规模化,组建企业集团,扩大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日本重视对技术的改良而忽略技术创新的体制也为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韩国通过产业政策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

韩国最初依靠其劳动力资源选择内生型的经济发展路径,大力发展骨干部门。后来向资源、资金密集型转变,最终提出“科技立国”的理念,向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转变,推动了生物技术、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韩国十分注重在吸收引进后自身的技术创造,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一方面建立相关机构负责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融合创新产业化等工作;另一方面,韩国通过减免税收来鼓励专利、技术的扩散。在政策扶持方面,韩国采取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五年计划,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产业重点,并且保持相互之间的连续性,这就解决了配套产品的问题。同时,韩国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不断变换,如由通用装备到机械装备再到通信电子的变换,也推动着韩国装备制造业以及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韩国一方面积极建设高效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分工体系,吸收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采取面向市场生产的当地化策略,把国内落后的传统装备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从以上对三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几个共同点:第一,三个国家都重视科研,无论是自己研发,还是通过引进、学习、吸收的方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都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升级的主导力量;第二,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同时也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如维护自由竞争、完善法律制度、禁止垄断等;第三,根据国情确定合理、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政策。陕西省技术投入高,然而技术产出低下,因此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来推动科技的进步;同时,政府应制定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等,鼓励低端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建立联系,推动产业朝服务化方向发展。

2.1.10 陕西装备制造业转移升级的具体对策

针对以上方向与模式的选择,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有: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技术

装备制造业本身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程度高,对研发水平要求苛刻,产业技术存在关联性,工艺衔接紧密,存在具有明显规模优势的核心企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投入较高,目前是要重点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扩大自身竞争力,实现创新转型。

但是在加大技术投入方面要注意产能过剩的问题,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重复建设。应适应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所需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建设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方面,要提高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的配套能力,特别是要关注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

(2)拓宽经营领域,朝制造服务化方向转变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其规模及经济效益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应该逐渐拓宽经营领域,以客户为立足点,朝服务化方向发展,围绕龙头企业抓配套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将一些低端零部件产品外包给小企业生产,带动小企业发展,进而发展壮大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规模。

(3)出台优惠鼓励政策,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由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仅靠企业自筹资金解决难度很大(3),政府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银行低息贷款、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信贷产品,从而为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金融支持。

(4)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及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出台一些财税政策、技术标准等,鼓励企业可以先进行技术学习,再吸收转化,最终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加大政府对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也可以建立一些行业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帮助和指导服务。鼓励各政府购买省内产品,加大对自身产品的推广度。重视大企业的发展,为它们的快速成长和不断提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积极鼓励它们在全国、全球范围内自由进行资源整合及产业链组织优化,从而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完善监督机制,防止由于权力的滥用造成资源不合理配置、重复建设、企业产出效益低下的局面。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陕西省有众多高校,政府可以与高校合作,并激励优秀毕业生留在陕西,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在高校开展各项创业或技术竞赛,开办一些高科技产品展会、创新想法交流论坛等,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兴趣,为以后选拔青年科技新星等创造条件。大力支持人才流动,鼓励支持外省高技术人才来陕定居工作,并给予优惠,同时要合理分配技术人员,以形成正的外部性,以免造成人才浪费。

(6)根据国内外现状设计方向,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结合装备制造业当前国内外的现状与产业发展需要,抓住时机从战略层面上全面设计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引导企业的生产模式不断走向先进、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适应国家整体战略的要求。与此同时,政府还应根据陕西省自身的特点及竞争优势,确定每个时期的重点,从关键技术、瓶颈环节入手,制定连续性政策,加快关键零部件升级换代,增强省内配套能力,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重视大型企业的作用。装备制造业最终产品生产商多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企业,伴随着最终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地区产业配套的完善,这些大型制造企业会逐渐放弃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将一些零部件生产业务外包,只保留附加值高的部分。而原先的配套企业则会慢慢摆脱单一部件生产,通过承接核心企业外包环节实现业务扩展,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綦良群、李兴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