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浦东开发大计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构想,但这一构想的出发点是着眼于浦西人口密度的疏解与中心区工业的动迁。当时,围绕拓展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不足等问题,各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研究。
1980年2月,市规划局办公室的陈坤龙针对上海“城市病”严重的问题,在市建委的《基建情况》上发表《在浦东新区建设“新市区”》。该文章不仅分析了开发浦东的4个有利条件,还提出了6项具体建议,这成为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较早的关于开发浦东的建言。随后,他又以《向浦东广阔地区发展》为题,再一次在《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上海城市的‘乱、挤、脏’的现状,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向浦东这一个广阔地区发展是比较理想的。”由于专家、学者等对开发浦东建设新市区的研究日益增多,逐渐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形成共识,引起市计委、市经济研究中心等政府部门的重视。
1984年4月,市计委、市经济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代表300余人就上海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讨论,浦东开发问题也得到了与会者的响应。同年5月,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专家讨论会上,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首任院长金瓯卜分析了上海的城市性质,指出了主要问题和矛盾,在讲到上海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问题时,系统论述了开发浦东的好处以及如何筹措建设资金等。他认为:“开发浦东是疏解上海中心城臃肿的一条最经济、最方便的捷径。”
1986年3月,“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1986年2月和3月,由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联合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组织了全市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先后召开了两次“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这两次研讨会本着“敞开思想、端出问题”的精神,根据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和要求,进一步研究了城市建设如何与之相适应,包括老市区怎样改造、新市区如何选址和建设,要不要扩建卫星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如何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循环等。会上,大家认为,必须要用建设新区的办法来支持老市区的改造,并形成了四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北上”方案——沿长江南翼开发宝山、吴淞地区;“南下”方案——向邻近江浙两省的闵行、金山等地发展;“西扩”方案——向虹桥机场以西拓展;“东进”方案——跨过黄浦江开发浦东,振兴上海。
从发挥国际市场功能以及地理位置、对外资吸引力、疏解市区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东进”为上策的思想很快占据主导位置。这是因为浦东独特的地理位置。外高桥有7公里长的深水岸线,可建40多个万吨级泊位,相当于黄浦江沿岸码头之总和。更重要的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发展它在经济、金融、贸易以及交通枢纽方面的重要功能,从外滩可以向陆家嘴地区延伸,向宽阔的浦东新区拓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经济发展遇到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还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委、市政府领导陈国栋、汪道涵等认为上海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亟须做出新的战略决策。在汪道涵市长主持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上海经济发展、对浦东开发进行一系列研究、论证等工作。
尽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是,党中央、国务院仍十分关心上海的发展,对改造、振兴上海寄予殷切期望,要求上海充分发挥其口岸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做全国四化建设的“开路先锋”。1984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上海经济工作汇报。国务院领导要求上海积极推进上海改造和振兴。为了帮助上海研究拟订经济发展战略,国务院迅速派出了由国务委员宋平和国务院副秘书长马洪带队的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对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举行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沪,探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改造、振兴上海献计献策。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一起,综合分析各部门的汇报材料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讨论起草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同年12月初,国务院领导来上海,进一步研究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实现战略转变所必需的政策和条件。12月26日,上海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联合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正式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并提出上海的城市和工业布局“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这一意见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1985年2月,国务院批复《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时指出:“上海的发展要走改造、振兴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上海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1984年9月22—26日,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举行
1986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就开发浦东提出设想:“有计划地积极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将划出一定地段发展金融、贸易、科技、文教、信息和商业服务设施。在陆家嘴附近形成新的金融、贸易中心,成为上海市中心的延续部分。”“通过精心规划,使之成为上海对内、对外开放都具有吸引力的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区。”同年10月,国务院在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进一步指出:“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文教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上海城市发展方向改为“在北上、南下的同时有计划地东进”。
为了落实国务院的两次批示,促进浦东的开发,1987年7月,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的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等上海市老领导担任高级顾问,林同炎等一批海外知名学者被聘为海外顾问。对浦东开发进行大量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规划和筹备工作。
1988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和市政府顾问汪道涵,与来自国内外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开发浦东大计。在研讨会上,江泽民指出:上海要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时代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不开发浦东,只靠老市区改造是不容易实现的。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是世界闻名的都市。“上海作为全国最大、位置最重要的一个开放城市,应该更进一步改革开放。开发浦东,建设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区。”并提出,开发浦东要再造“上海经济中心功能和对内对外枢纽的功能”,这一阐述,实际上是把浦东的开发定位在战略上又做了提升,即:不单单作为上海产业、人口的疏导区,而是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功能核心。
1988年5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举行
这一时期,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干部群众,围绕上海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和国内竞争双重挑战的严峻形势,开展“上海向何处去”的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改造、振兴上海的信心;组织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团长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等地,学习兄弟省市改革开放的经验。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回上海后,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干部大会,要求学习广东的经验,把集中力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上海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同时,市政府抓紧酝酿和制订规划方案,并着手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浦东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9月,江泽民、朱镕基、汪道涵在北京向中央领导专题汇报上海开发浦东新区的准备工作情况,中央领导强调指出:浦东开发的主要方针是利用外资,并同意建立开发浦东的筹备机构。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开发浦东新区领导小组。
其实,在理论研讨、规划制定的同时,上海已经将开发浦东的规划从纸面落实到了行动上。1988年12月15日,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打下了第一根桩基,开始了越江工程建设。
1989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开发浦东。上海进一步开放的重点就放在浦东开发上,我们正在采取实际步骤加快开发浦东。”“我们欢迎外国企业家来浦东投资”。至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浦东的条件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