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奇:从特区到自贸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情报官出身的老革命袁庚也争取到了“尚方宝剑”。

1978年6月,袁庚走进了香港干诺道西15号那幢14层大楼,受交通部长叶飞委派,去香港调查招商局的经营情况。其实,叶飞就是让袁庚主掌招商局的。

袁庚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加入中国抗战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江纵队,1944年,他以东江纵队联络处上校处长的身份,与史迪威、陈纳德等美军名将交换情报;1945年又以上校身份赴香港,与英国海军夏悫少将负责日军受降谈判,为尽快结束二战起了重要作用。也正因为此,1987年,美国庆贺美国宪法诞生200周年庆典时,袁庚被特邀作为三位特别功勋贵宾之一赴会。

1949年以后,他随中国顾问团赴越南,成为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的情报、炮兵顾问。1953年,出任中国驻雅加达总领事馆领事。1963年4月,参与破获国民党特务刺杀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湘江案”。

但是袁庚却在“文革”中以“特务罪”被陷害入狱。直到1973年9月,经周恩来亲自过问,才得以获释出狱。

袁庚在秦城监狱经受了五年多的苦难与折磨。

出狱后,他到交通部任外事局负责人。5年后,袁庚来到香港,研究起振兴中华的大课题了。

招商局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创始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鉴于清末旧式航运业日渐式微,沿海或内河航权都被外轮势力掌握,李鸿章欲通过招商集股的方式办航运业,清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72年12月23日),他向清廷奏呈《试办招商轮船折》,三天后同治皇帝批准。

清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1873年1月17日),中国首家官督商办企业——招商局在上海南永安街(今黄浦区永安路)正式开业。“招天下商,通五洲航”,从这一天起,中国人有了自己的通过吸收民族资本来运作的大型轮船运输企业。

除了航运业外,招商局还投资创办了一批中国近代制造、矿产、交通和金融企业,其中著名的有:中国第一家大型煤矿——开平矿务局,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厂矿公司,中国第一家大型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中国第一条电话线,中国第一条铁路,等等。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招商局总部开始迁往台湾。次年1月,招商局设在香港的分公司——香港招商局及其留港的13艘船舶、60多名员工宣布起义后,成为交通部在香港的全资国有企业,沿用了原有的名称。

1978年6月,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走进了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企业。

可是,当袁庚走进香港招商局时,他根本看不到一丝辉煌的痕迹和那种“招天下商,通五洲航”的气概。

1950年,招商局起义时有13条船,而曾为上海银行经理的包玉刚从上海来到香港闯天下时只有两条船;到1978年,包玉刚成了世界船王,拥有2 000万吨的船队,而此时的招商局却一条船都没有!与鼎盛时期有着几百条船的招商局相比,反差巨大。袁庚回忆说:“内地与香港在财政方面一对比,反差太大了,到香港一看很伤心。”(17)

此前,袁庚任交通部外事局局长,从事海事谈判,走过很多国家,他还有一位很出色的翻译,是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女儿,小周告诉了他很多国际知识,他了解外国的事情比中国的多,见识也就不一般了。

起初,招商局的人并不看好这位交通部派来的北京干部,反正谁来都一样,大陆的“表叔”数也数不清,都折腾不出什么名堂。(18)

袁庚并不是做企业出身的,也不是政府官僚。他进过军校,当过炮兵团长,长期做情报工作。这时他已经是61岁的老人,受尽磨难,直到他被任命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时,他五年半牢狱的冤案仍然没有得到正式平反。

在后人看来,这样的任命从常理上讲无论怎样解释都不通——袁庚既不是做经济工作的,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企业管理经验,且又超龄,为什么会任命这样一个老人?

这只能解释为交通部长叶飞慧眼识英才,只能解释为危难之际天降大任于袁庚——历史将中国改革开放先锋官的角色给了他。

事实上没过多久,招商局的员工就感觉到了这位大陆“表叔”很不一样,花甲之人看上去仅五十岁左右,走起路来雄赳赳,有将军般的威势,他目光锐利,思维敏捷,反应极快,充满激情,言语中洋溢着抱负和理想,忧国忧民,愤世嫉俗。

袁庚曾激动地对下属说:“我来香港调研,打开电视一看,每天都有这样的镜头:大陆偷渡逃港过来的人,被这边遣送回内地,男男女女戴着手铐,都是一些年轻力壮的人,那种画面看了叫你欲哭无泪。”(19)

袁庚任职招商局期间,曾回家乡深圳大鹏半岛探望乡亲,但是当年的邻居、熟人,包括他们的后代几乎都找不到了,他们早已远走他乡,50年代初期的两万多乡亲,只留下五千多人了,这让他伤心不已。人去房空,仅留下那几条小河浜,那几座小石桥,还有那几排破旧不堪的平房在风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作为当地人,他比别人更清楚,南头半岛鹰嘴山有个古炮台,那是鸦片战争打响第一炮的地方,从那时起,耻辱的标记就牢牢地刻印在老大中国的身上。

长久被压抑的理想和抱负,溶于血液中的报国情怀和痛苦思索,一旦释放,如激流汇聚而成一种强大的合力,袁庚要奋力将沉沉的国门打开。

袁庚回忆道:“在调到香港招商局前,让我先考察。去那里一看,一栋旧楼,一个破码头,两个小造船厂,合起来,资产不过4 000万元。香港人根本不知道有个国营公司叫招商局。要发展,就得有工业。钱从哪儿来?借。我起草了一份报告。”(20)

三个月后,1978年10月9日,袁庚便提交了一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

在这份报告中,袁庚提出了招商局的发展战略和远景:“我们认为今后的经营方针应当是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争取5至8年内将招商局发展成为能控制香港航运业的综合性大企业”。

为此,袁庚建议:我们应当冲破束缚,放手大干,争取时间,加快速度,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走出门去搞调查、做买卖,凡是投资少、收效快、盈利多、适应性强的企业可以争取多办。如:进一步发展一批中小型现代化交通工业和其他工业企业;接受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就地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装配线,聘请专家、技师,为国内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兴办现代化建筑公司,承包港澳、国内基建工程与建港任务……

这些建议中最大胆的是:“不向国家要投资。主要是就地筹集资金,依靠扩大发展业务,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或向银行贷款(包括向外资银行抵押贷款);也可试行发行股票和有价证券,多方设法吸收港澳与海外的游资……”

报告还直截了当提出:“鉴于港澳的资本主义竞争激烈,情况瞬息万变,一定要改革上层建筑,简化审批手续……建议授权可以一次批准招商局动用当地贷款500万美元的权限,从事业务活动……”(21)

今天看来其实都是平常的企业行为,但在那时确是石破天惊的。袁庚并不精通经济与管理,更确切地说他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运作并不十分清楚,也就没有什么顾忌。也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宦乡曾经这样评价过袁庚,正因为他过去从未搞过经济工作,才敢这么干。他的这些做法,在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人看来,许多都是“大逆不道”的。(22)

这份报告通过交通部送向中央,让袁庚大为惊讶的是,三天后,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五位中央领导都在报告上画了圈。

速度之快,级别之高,为了招商局的一个计划,也是前所未有的。

其时,中央领导人正想面对港澳打开一个窗口,而招商局的这份报告无疑在关键的时刻抓住了这个机遇。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中央领导批复这份请示报告的速度更超出一般人想象。(23)

中央对袁庚寄予了希望,李先念在批示中写道:“手脚可以放开些,眼光可以放远些,可能比报告所说的要大有作为!”(24)

此话,被后来的事实真的验证了。

机遇被袁庚抓住了,袁庚也就此担当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马前卒的角色,披坚执锐,冲锋在前。

袁庚后来谈及此事仍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有人讲我是当代的李鸿章,慢慢回味起来,我跟李鸿章还真有那么一点相似的经历:125年前的1872年12月23日,李鸿章向清廷呈奏《试办招商轮船折》,旨在成立以‘招天下商,通五洲航’的中国第一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后来,有人对我开玩笑说,假设125年前同治皇帝的太监把李鸿章的奏章打入冷宫,20年前国务院的秘书也把交通部的报告塞进抽屉了事,那么历史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模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