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视野的开拓带来的是思想的开放。
1978年5月6日,港澳经济贸易考察团结束了考察。港澳一行也让考察团成员内心震撼而疑惑:香港为什么那么富有?一缺自然资源,二是弹丸之地,香港历史上就是一个渔港,而且香港八成以上都是广东人,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钱是从哪里来的?香港人到底有什么能耐?
考察组回到广州,向习仲勋、刘田夫等广东省领导介绍实地考察的情况,同样也引起很大震动,并在疑惑之中思考出路。
5月31日,港澳考察团以国家计委的名义向中央提交了《港澳经济考察报告》,报告认为: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对港澳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借鉴港澳经验,把靠近港澳的广东省宝安、珠海划成出口基地,力争经过三五年的努力,把宝安等地建成我国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游览区”。并建议在宝安、珠海建市后给予一些特殊政策,如恢复边境小额贸易,两地来料加工的原料、设备免征关税,三年内两地税收和利润暂不上交,进出口有直接批准权,等等。(11)
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特区构想的渊源之一。
这年的6月3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了政治局会议,听取了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的汇报。他急切地说,出去考察一下,看来很需要,可以解放思想,看看国外有什么好东西……看准了的东西,就要动手去干,就要抓落实,把它办起来。(12)
可以看出来,那时中央是多么迫切地期望解决贫穷的难题。因此,《港澳经济考察报告》受到了高度重视。
相比港澳考察团的报告,赴欧洲考察团的报告更长更有分量,这份《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写成。
1978年6月30日,中国对外开放史上里程碑式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听取了谷牧的汇报。汇报会从下午3时半开始,一直到深夜11时结束。
会议开得很长,但内容很震撼,连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帅们也坐不住了。
会议的主题四个字:对外开放,会议中汇报的主角是谷牧。
历史把中国对外开放的先锋重任给了谷牧,尽管他是第一次出国,尽管他不懂外语,但他能够坚持正眼看世界,这在那时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崇洋媚外”、“卖国主义”的帽子。
谷牧在汇报中着重讲了三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是这些国家大都对华友好,由于资金过剩,技术要找市场,商品要找销路,因此都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经济贸易交往。只要我们做好工作,许多事情可以办成。三是在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如卖方信贷、买方信贷、补偿贸易、中外合作生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我们都可以选择采用,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13)
谷牧的汇报引起了强烈反响:没想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中国高出如此之多!中国太落后了!
谷牧坦然地说:“都说资本主义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我看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起飞,有很多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总结和借鉴。”(14)
会上,中央领导先后发表了意见。
叶剑英感慨地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一面镜子,可用来照照自己是什么情况,没有比较不行。出国考察,就是照镜子,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李先念说:“要利用西欧这个力量,把先进的东西搞过来。”
曾留学法国、比利时等地五年多的聂荣臻态度更是坚决:过去我们对西方的宣传有片面和虚伪之处,这反过来又束缚了我们自己。谷牧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15)
谷牧没有想到,考察报告首先得到了叶剑英、聂荣臻等身经百战的老帅们的热情支持。
主持汇报会的华国锋要求:由谷牧组织这次出国考察的人员继续深入讨论,研究出几条有情况分析、有行动措施的意见,提到国务院务务虚,以进一步统一认识。
意犹未尽的聂荣臻后来还让谷牧到家中详细介绍出访西欧的情况。
谷牧一进门,刚想从公文包里拿出考察报告,聂帅就摆手说:“不用拿了!谷牧,你这个报告写得太好了,我都看了五六遍了!你看,我都用不同颜色的钢笔、铅笔,做了好多记号、眉批。真想到当年留学和工作过的国家走一走,看看他们战后是怎么发展的,可是我八十多岁了,走不动了。现在借你的眼睛,逐个给我介绍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变化。”(16)
谷牧从下午3时一直谈到晚上9时,其间聂荣臻留谷牧在家吃了晚饭。
有这样一个历史细节值得关注:6月下旬,邓小平约谷牧谈话,听取出访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汇报。
可以肯定,邓小平对于谷牧的出访非常重视,出去前仔细叮嘱,回来后又是单独听取汇报。就像一场大的战役之前,指挥员认真地听取侦察兵的汇报。然后,他说了三点: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17)
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这在1978年之前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举动。那时有一个很自大的说法,叫中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但邓小平想做,决心做。
另一支由李一氓、于光远等带队的考察团也提交了《对南斯拉夫考察的报告》。南斯拉夫曾抵制了斯大林主义,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发达,全国有36%的人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享受8年义务教育。
这让考察团惊讶地看到了与苏联模式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农民可以到自由市场去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而且品种繁多,价格公道,老百姓购买时不要任何票证,这让考察团成员眼睛一亮。他们内心清楚,国内因供应紧张,买大部分农副产品都是要票证的,而在苏联,百货公司商品奇缺,买东西则要排长长的队伍。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回忆:“南斯拉夫的实践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考察形成了一个概念,那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出访回国后,代表团给中央写了报告。根据代表团的报告,党中央决定恢复和南共联盟的关系。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问题上,党中央的观点有了变化。”而于光远本人也就是从南斯拉夫访问归来后,开始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8)
学西欧的科技,引港澳的资金,参考南斯拉夫计划与市场并行的经济体制。三路人马,三份报告,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政策思路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