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原突围
四面被围的中原解放区——缺粮无钱的困境——中原局内部认识不统一——部队复员和化装转移——周恩来到宣化店——蒋介石下达进攻命令——中原局要求主动突围——毛泽东指示:“生存第一,胜利第一”——李先念率部突破平汉路——宣化店的“空城计”——王树声部向西突围——皮旅东进
1946年1月13日,国共双方停战令生效。在国内各战场上枪炮声暂时停止,北方的晋冀鲁豫、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得到一段休养生息时期,但中原解放区却处在国民党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1月初中原军区部队由桐柏山区向平汉路以东转移时,国民党军前堵后追,将我军压缩在河南光山、罗山、经扶(今新县)和湖北礼山(今大悟)四县交界的宣化店、白雀园、郭家河地区。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仅40余万,经济落后,地瘠人贫。短短四个月,中原解放区的面积缩小到仅为抗战胜利时的十分之一,中原局机关、军区部队和后方家属,一下涌过来六七万人,粮食、给养很快陷入困境。
中原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北面,47军驻河南罗山,48军驻商城;平汉路沿线,41军驻确山,66军驻信阳,75军驻湖北广水;南面,72军驻麻城。总兵力超过20万。停战令下达后,国民党军仍不断蚕食解放区,卡住交通要道,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他们盘算:如此下去,不用打仗,李先念的部队很快就会饿死、困死。
情况的确是相当严重。1月14日,郑李急电报告中央:数万人处在四县间狭小地区,“财政给养有朝不保夕之苦”。请求中央帮助解决财政困难,或让他们向东转移。17日中央军委复电指示:“你们的处境是艰苦的,一切计划要放在克服困难、长期坚持斗争的基础上,不要过多寄托在停战和平的希望上。要放在独立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不要过分放在希望外援上。停战命令公布后,斗争形势将更复杂。一方面要进行合法斗争,开展和平民主的政治攻势,瓦解对方的内战阴谋;一方面又要随时提高警惕性,坚持自卫原则,防止与打击对方突然袭击。”(1)
走又走不了,打又不能打,郑李对所处的局面非常苦恼。1月28日在宣化店中原军区干部会上,郑位三作报告总结五条教训:(1)没有及早准备两个月的粮款;(2)三大主力会合迟了;(3)战斗思想准备不够;(4)地方工作缺乏组织性、计划性;(5)笨重的后方没有及时送走。他指出:要想取得胜利,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必得其一。现在既没有大块根据地,以时间换空间;又没有延迟顽军进攻,争取时间创造根据地。(2)总之,教训是深刻的。为了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只好让各部自行向驻地百姓“借粮”。
中共中央关注中原部队的命运,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周恩来、叶剑英督促下,军调部成立驻汉口的第9执行小组,专门解决中原我军的生存问题。23日,在第9执行小组的斡旋下,王震代表中原我军与国民党军代表宋瑞珂等在罗山举行谈判,达成《罗山协议》。规定“双方军队停留于现在各自所在地区”,中原我军“得在所驻地区运输给养”,国民党军同意“不阻挠或干涉此种运输行动”。
可以运输,但又没钱买粮。为了向中央反映情况,中原局委托任质斌于2月初经汉口、北平辗转飞往延安,向中央汇报中原部队的财政困难等问题。刘少奇、任弼时听取了汇报,答应要晋冀鲁豫、山东等解放区帮助中原解决给养所需钱款,但要求中原复员2万人,精兵简政。(3)
粮食是维持军队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中国以往的战争史中,因缺乏粮食而导致军队崩溃瓦解的例子是很多的。中原部队是三支部队组合而成,本来就不太巩固,各部队因缺粮而自谋出路,使根据地内部产生了一些混乱。
359旅在停战后,即开始在驻地征集粮食。他们计算了一下,以保为单位,共50个保。每保负担1万2千斤,有的保负担到3万斤。到2月底共筹粮40万斤,可供部队用一个半月。估计部队还要再坚持一个时期,2月27日,359旅干部开会要求再搞一个月的粮食,约23万斤。王恩茂感到相当为难,在日记中写道:“完成任务的可能是有的,但困难是大的。可能,就是有的保只搞1万斤以下,而一般保出粮数目均在2万斤以上,再这些区域未征田赋。困难,就是搞粮的次数太多,至少五次,人民感到粮食负担不知要负担到哪一天;负担的分量也重,感到负担不了。春荒到来,人民焦虑本身粮食困难;我们说过再也不借了,现在又借,则失信誉。”(4)部队没有经费,空口向老百姓借粮已经很为难,其他经费更是无着。359旅想个办法,在驻地设卡征税。他们在周党畈设卡征税,被5师知道,让他们交出由军区统管。但是他们在周党畈前面的王屠店又设了税卡,结果周党畈又收不到税了。李先念很生气,在干部大会上不点名批评:“交出了这个税卡,又在北面挡一个口子设立税卡!”359旅干部开会,“认为李师长的批评是对的,今后税收统一的方针也是对的,但过去上级没有钱发,部队又要钱用,怎样办呢?在王屠店设个税卡,影响周党畈税收是不好的,但不这样,部队就没有钱用,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今后税收统一,当然是个很好的方针,但如不能解决各部困难,则将无法维持这种统一。”(5)
王恩茂说的是事实。在中原局和军区无法解决各部队困难的情况下,内部越来越难以控制。2月14日,郑位三以个人名义电告中央:“事情真急如火,连日检查,3月1日全军无粮,即使有钱买,也要在50里外至100里以外运输。部队转移又要交涉好,非法转移可能吃亏。”
3月13日中原局又向中央告急:“停战后50天来,我主力5万余驻路东罗(山)礼(山)经(扶)光(山)四县边境纵横百余华里的狭窄地区,粮食全靠借本地富户之余粮和进行预征。今年上半年以一年田赋计算,得370万斤,至2月20日已用尽。现每保的平均负担在2万斤米以上。部队有1万6千人已全无粮吃,其他几万人至多只能经一星期至9天。”“我在路西之信阳南部及安陆、应山地区尚可筹得60万斤以上,但因国民党之封锁,无法运至路东。这个狭小地区已处军民交困的状态,不能再筹借了。买米尚可能维持一至二个月,但无钱购买。”
国民党就是想用围困的方法扼杀中原我军,这一点毛泽东看得很清楚。3月王震飞到延安汇报工作,请示行动方针,毛泽东对他说:蒋介石对待我们的原则是“能消灭的则坚决消灭之,现在不能消灭的则准备条件将来消灭之”。毛泽东要求中原部队继续完成牵制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任务,并要准备作出重大牺牲,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6)为了维持中原部队的生存,周恩来在重庆与国民党方面协商:由晋察冀、太行、山东解放区出粮食2万吨卖给国民党北平、太原、新乡、济南等地粮食管理处,变换成现金,然后由我方在武汉购买粮食,全部运给5师。并由董必武同志专程去汉口办理此事。
但是,中原局部分领导对和平存有幻想,单纯依靠合法手段,希望通过谈判来解除困境,没有对国民党的摩擦、蚕食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原局领导班子内部意见不统一,无法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克服困难,展开斗争。李先念后来反思历史教训说:“首先,在突围前对全国迅速发展的形势认识不够,估计不足。中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他们决不会甘心让我们待在这里的。对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我们是有认识的,对他们要打内战是有思想准备的,尤其是王震同志从延安回来传达毛主席指示以后,思想上更明确了。其他解放区可能会有一段和平时期,而中原解放区则不可能,必须立足于打。但是,当国民党的30余万军队,把我们包围在方圆仅二百里的宣化店地区的时候,个别负责同志曾散布失败情绪,说什么‘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打也打不赢,走也走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领导干部中加强对形势的研究和分析,正确估计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统一思想,克服错误思想情绪,坚定胜利的信心,并动员军民充分做好打的准备,但当时这一点做得很不够。”(7)
中共中央尽最大努力救济中原部队。晋察冀、太行、山东各解放区大量筹措粮食,3月30日董必武代表中央到宣化店慰问中原干部战士,带来各解放区支援的粮款法币3亿元。到4月中旬,中原解放区先后共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救济款8亿元法币,可供部队两个月的生活费,暂时缓解了中原部队的燃眉之急。遵照中央指示,中原部队开始大量复员编余干部和战士,总数达8千余人。由于时间仓促,许多准备工作和思想工作没做好。许多同志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复员是凶多吉少,不愿离开部队。359旅准备复员部分超编干部到地方,大家都流着眼泪不愿意走。一个同志干脆说:“如果要我复员,我死也不复;如果一定要复,就送我一颗子弹把我打死,装进棺材!”某部复员一个小鬼,仅给150元法币路费,连几顿饭钱都不够。他无处可去,就在镇上流浪。有的在宣化店街上变卖自己的东西,使人看了心酸。有的复员回家的人在半路被国民党军队抓去,钱被搜光,人遭拷打。王恩茂看到这些情况,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复员是值得考虑的;复员搞得不好,将会造成罪恶。”(8)
除了复员之外,中原局还将老弱和妇女干部和部分伤员疏散,让他(她)们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一纵1旅旅长皮定均的夫人张烽已经怀孕数月,也在转移之列。4月30日,她们四个女干部化装成难民,从白雀园出发上路,走了几十里,刚进入国民党区,就被叛徒认出来。她们连夜又逃回白雀园,避免了一场灾难。到5月26日,组织上再次让张烽转移,皮定均作为领导干部服从了命令,但心里特别难过,生怕爱人在路上有三长两短。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对问题的处理和考虑是非常的不周到不正确的,很匆忙地执行党的决议和号召,什么问题也不考虑,说走就叫她自己走了,表现我那点光荣!事实是把活生生的革命战士,就这样无敌情观念地送走了,自己也没有主张。从组织上说是坚决服从了,但思想上很是矛盾与不安,万一她出了事情,我将后悔一辈子!”(9)张烽拖着六七个月身孕,从白雀园步行到信阳,然后乘火车先到郑州,又到徐州。在徐州没接上头,又挤在火车车厢顶上返回开封。终于找到一个关系,开到通行证,穿过国民党军封锁线,坐马车到达太行解放区。这时,皮定均已经率部突围,来到苏中解放区了。(10)1946年10月,皮定均托一位同志到太行解放区找到张烽,这对患难夫妻才恢复了书信联系。当时像张烽这样疏散转移的老弱、妇女干部和来自国统区参加革命的学生,共有2千余人。
1946年5月,蒋介石加紧了围困中原我军的行动。负责指挥的是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根据所得情报,他认为李先念部有向东北方向突围,到山东会合新四军的可能,企图在我军行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中原我军消灭在宣化店地区。他派副参谋长韩文元专程到驻马店和汉口,与武汉行营主任程潜、第6、第8绥靖区主任协商,准备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围困中原我军的国民党部队已经增加到12个军、21个师,约30万人,比我军多5倍。特别在平汉、津浦沿线加强兵力,切断我军向东、向北的交通要道。(11)中共中央识破了国民党的阴谋,于4月29日发表声明,“郑重要求国民党当局立即负责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制止这一重大流血阴谋的实现,并迅速允许李部安全转移与复员。”(12)
为制止中原内战,在周恩来再三要求下,马歇尔同意“三人小组”派代表前往宣化店调处。5月8日,周恩来与“三人小组”美蒋方面的代表到达宣化店,听取李先念的汇报。李先念揭露了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的围困罪行,国民党代表被迫答应停止军事行动,允许我方干部、家属、伤员乘火车转移到北方解放区,由军调部第32小组在宣化店监督执行。在中原军区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周恩来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使中原干部们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皮定均在日记中激动地写道:“周副主席你来了,你辛苦地奔走在和平的战场,你给我们带来了兴奋和希望!”
周恩来在宣化店听取了郑李的汇报,与他们商量了中原部队的突围、复员和转移人员计划。他明确告诉郑李:虽然和平尚有希望,但内战看来不可避免。这次前来只能暂时缓解一下紧张局势,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周恩来走后,郑位三向干部们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指出中原的任务是进行反内战准备,同时注意“熬”和争取合法转移。前者为第一,后者为第二;如果内战打起来,中原的出路一是分散打游击,二是与主力会合。(13)
到了1946年6月,随着东北局势的恶化,蒋介石决心发动内战的面目已经暴露无遗。中共中央一面进行谈判斗争,一面通知各解放区做好准备。中原是国共双方矛盾的焦点,一旦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最先进攻的目标很可能就是中原解放区。6月1日,毛泽东电告郑李:“美蒋对我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预拟突围后集中行动及分散行动两个计划。”10日,中共中央再次指示郑位三:“我们方针是力争和平,但同时必须立即准备于国民党全面大打时能坚决粉碎之。你们应即准备好一切,在全国大打时能够发动广大群众,坚持鄂豫川陕以至江南广大地区的斗争。”中央的指示表明:中原部队已不可能合法转移,一切立足于打和突围。(14)
中原局领导人紧张地研究突围计划,又产生了争论。6月14日郑位三电告中央:“中原局在讨论反内战计划时发生两个不同的意见:一个主张留黄河以南在鄂豫川陕甚至江南等地坚持斗争;一个主张大部转移华北,留游击队在鄂豫。”
这时,蒋介石已经完成了整编军队、扩充装备等准备,即将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6月中旬,蒋介石密令武汉行营主任程潜和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1)出动鄂豫皖边区外围部队,对共军严密封锁,分进合击,彻底消灭中原共军。(2)为避免共方责难与美方的为难,着武汉行营所辖部队均归郑州绥署指挥出击。”6月20日,刘峙向包围中原解放区的国民党整编第41、47、48、72、66、15、75师下达作战命令:“绥署为使尔后主力方面作战有利,以剿灭豫鄂边区共军之目的,决以第5、第6两绥区所属各部队,分由豫南、豫东对信阳、经扶间之共军,尤其对宣化店、泼陂河方面共军之主力,集结优势兵力,一举分区包围而歼灭之。”命令详细划分了各师的作战区域、指挥关系和各自作战任务。特别强调:“如共军突围,各进剿部队务不分畛域,跟踪穷追,直至共军就歼为止。”(15)
获悉国民党军即将大举进攻的情报,中原局于6月21日向中央发出一封长电,要求主动突围。电报首先汇报了国民党军的调动和部署情况,指出:“在此情况下,我在万不得已时的突围行动,已愈困难。现在我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比较安全的只有由豫西南向鄂中、向西突围的两条路。”“如果等顽军已经完全部署完毕,正式向我军全面进攻时再突围,则我不仅在战略上,即在战术上亦处于被动地位,那个局面是很难设想的。因此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我们认为就时间和敌情来说,现在主动突围,较过去虽有大困难,在突围过程总可能遭受一定损失,但再不主动突围,以后则更难了。如何,即请复示。”
6月23日,毛泽东的复电来了。电报文字非常简洁,语气非常坚定:
中原局:
(一)二十一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二)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
(三)望团结奋斗,预祝你们胜利。(16)
接到中央指示,中原局立即紧急部署突围行动。商议决定: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二纵第13、15旅及359旅为北路军(右翼),从宣化店向西突围;以王树声率一纵第2、3旅为南路军(左翼),从泼陂河向宣化店靠拢,然后向西南突围。由罗厚福、文敏生率江汉军区部队由安陆桑树店向西突围,相机进入四川。留下一纵1旅,由旅长皮定均、政委徐子荣指挥在北面白雀园防御;鄂东独立2旅由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指挥,在南面吕王城防御,并到宣化店接防,掩护主力突围。部署就绪,各部队开始紧张、秘密的准备。
6月24日下午,一纵1旅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接到纵队首长命令,赶到泼陂河纵队司令部。王树声司令员向他们交代:奉军区命令,主力向西突围。1旅执行牵制敌人、掩护全军西进的任务,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在三天内找不到我军主力行动方向。三天后主力越过平汉路,1旅可根据情况或尾随主力西进,或向其他方向突围。皮、徐受领任务,接过王树声给的一笔经费,骑马赶回白雀园。
6月26日夜晚下着小雨,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率中原局和军区机关离开宣化店,向西行军。根据所获情报,国民党整编41师调动三个团到罗山,在桐柏的整15师到信阳,在广水的整66师准备发起进攻。敌军的目标都是指向宣化店方向,对我军向西突围的计划完全不清楚。359旅奉命27日出发,王恩茂还坐在屋里写日记:“军事上的出敌意外,是非常有利的。各部继续进行行动的准备,但极秘密和平静,战士和居民都不知我们要行动。”
宣化店以西是武胜关、柳林,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平汉铁路从山间通过。国民党军认为:这一带地势险要,大部队活动困难,向西也是崇山峻岭,共军不大可能由这里突围。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宣化店东、南、北三个方向,在平汉沿路上只设了一些碉堡,如有情况,可以利用铁路快速运送部队增援。29日下午,中原军区先头部队二纵13旅37团在纵队副司令员周志坚带领下登上柳林车站东边戴家庙山上,选择通过平汉路的突破口。黄昏,37团向柳林车站发起进攻,国民党守军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吓懵了,仓惶向信阳方向撤退。我军撕开了国民党军封锁线,中原局机关和突围部队安全通过平汉路。与此同时,359旅在柳林南边的李家寨通过平汉路。敌军在夜晚不知我军有多少人,只是躲在碉堡里向外开枪。359旅以一部牵制敌军,以极微小的伤亡顺利过路。北路军中原突围的第一步取得胜利。(17)
有意思的是,中原局机关转移后,我方还在宣化店唱了一出“空城计”。鄂东独2旅政委张体学率领警卫排和两个连于25日奉命赶到宣化店接防,掩护中原局机关行动。在中原局机关附近,住着军调部第32执行小组。其中有美方代表怀德中校,国民党代表何柱坚上校、陈谦中校和我方代表任士舜。28日怀德来到军区机关,要求会见李先念。张体学通过任士舜说:李司令员身体不适,改日再见。怀德见我军战士照常站岗,一切正常,就回去了。谁知我军2万多人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已经走了。29日下午,估计大部队已经通过平汉路,张体学在宣化店设宴招待第32小组全体成员,宣布李先念将军已率中原部队突围。美蒋代表目瞪口呆。宴会后,张体学将第32小组成员送上去汉口的汽车,礼送出境,然后率领掩护部队迅速转移。(18)
南路突围的一纵王树声部却不顺利。他们是25日夜里行动的,比中原局机关还早一天,可是他们没有向西直接通过平汉路,却向南绕了圈子。据王树声在1947年底山西晋城中原局高干会议上的回忆:“当我接到突围命令后,便率一纵队两个旅于6月25日由泼陂河出发。因绕道孝感之杨平口过铁路,致使二纵多走了三天的路。当我们到杨平口附近时,敌185旅已先我而至,驻险堵截我们,因此不能通过。又多绕了一天路,到了大悟山,迟至30日晚上才全部过了铁路。我们当时即认为这次突围部署不妥,比二纵队部署吃亏得多。当我们绕路到大悟山,敌人又一个旅到了,分路截击我们。第二天我们决定先打其先头的一个团,准备于下午把敌人打垮后,再乘胜追击,越过铁路。我们便于当天(30日)下午3时开始行动,不料天下大雨,至天黑时方止,我们分两路纵队前进,又不料路窄夹在一起,路狭泥滑,秩序混乱,且战且走,耽误了不少路程。闵学胜于次日早晨带两个团从我们左侧过了铁路,右纵队掉了队,仅6团过去了两个营,还丢了一个营。我随15旅43团和纵直走了一夜,天刚拂晓时,我们过了大河,距铁路尚有10余里,正当敌人的埋伏圈里,敌人便向我们射击了。当时部队混乱得很,到处是人马,谁也制止不住,谁也不听指挥,就是散了。这时我只带几个警卫员,敌人随后赶来,掩护全纵队的4团从后面把敌人打退了,我们再重新集合队伍,准备过路,已是(31日)上午11时了。我们以7团打碉堡和敌人守备部队,以4团打武汉援兵敌10师,不到两个小时攻克四个碉堡,并击溃了敌援兵。当时我们队伍在二三里路宽的地方并排走着,后来敌人的装甲车来了,飞机也来了,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扫射,以大无畏的精神与英勇的战斗过了平汉路。”(19)
经受最严峻考验的是皮定均和他的1旅。皮定均,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入党。是在红四方面军中成长起来的干部。他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多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陕北后任团长。抗战期间在129师任特务团团长、太行军区第5、第7分区司令员。1944年8月他任豫西支队司令员,南下开辟豫西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他的部队改编为中原军区一纵1旅。这支号称“皮旅”的部队以作风顽强著称,在国民党军围困中原军区时,皮旅一直在白雀园的一线阵地担任防御。
接受掩护中原局和主力突围的任务后,1旅的干部们研究行动方案。掩护就意味着他们要孤军奋战,不会有人来帮助他们。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存自己,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突出去,确实没有什么把握。许多担任掩护的部队就是准备牺牲自己的。对于坚守白雀园阵地,大家没有异议。三天之后向何处去,倒是很难下决心。向西追赶主力,必然会把敌人引来;向南是长江,几千人过江谈何容易。徐子荣政委考虑再三,说:“我想这样,等主力过了铁路,我们是否可以先虚晃一枪,伪装跟在主力后面走,它一天或半天,就很快隐蔽起来,闪过敌人的锋芒,然后出其不意地来个回马枪,向东前进。这样使敌人对我们捉摸不定,等它摸清我们的动向,我们至少已走出好几百里了。(20)政委的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皮定均在日记中自勉道:“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你个人不要表现悲观、没有主张和无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谋和胆识。”“不悲观,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解决的。”
6月26日黎明,国民党军开始向泼陂河、白雀园一线进攻。1旅三个团分别扼守阵地,奋勇还击。敌军炮火虽然凶猛,但步兵行动迟缓,显然是在试探。27日下大雨,敌军攻击受阻。当天夜里,皮定均将前沿部队悄悄撤下,到白雀园东南的刘家冲会合。28日雨过天晴,1旅自刘家冲向南行军,插向敌后。中午部队到达潢(川)麻(城)公路的咽喉要道小界岭。小界岭是宣化店东南的制高点,4月间国民党军为了压缩包围中原根据地,派三个团抢占小界岭,建碉堡,设封锁线。皮定均以为通过小界岭将有一场恶战,没想到国民党军的阵地上竟然没有开火。抓个俘虏,才知道主力都向西追赶中原主力去了,此地只留下少数兵力把守。就这样,1旅机动灵活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大踏步向东突围。
(1)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2) 《王恩茂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258页。
(3) 李少瑜等编著:《中原突围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4)(5) 《王恩茂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第291页。
(6) 王震:《李先念与中原突围》,《中原突围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7) 李先念:《要正确评价中原突围》,《中原突围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8) 《王恩茂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9) 《皮定均日记》,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10) 张烽:《秘密转移》,载《铁流千里——中原东路突围纪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 胡临聪:《蒋军破坏和平进攻豫鄂解放区经过》,载《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
(12)(14)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187页。
(13) 《王恩茂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15) 《中原突围战役敌情资料》。
(16)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
(17) 《中原突围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91页。
(18) 李少瑜等编著:《中原突围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19) 王树声:《中原一纵突围及其经过》。
(20) 皮定均著:《铁流千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