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8章 孔子的生平事迹

孔子的影响力使他成为后世人们尊称的“至圣”。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又一次把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推到了历史的巅峰,各个国家相继创设孔子学院更是其影响力的体现。

那么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出身却一直以来没有确切的定论,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是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出身也是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

第一种说法,孔子就是“私生子”。

《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蔡尚思主持编著的《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提到孔子的母亲颜氏一直向孔子隐瞒有关其父的情况。孔子也曾对弟子们说“吾少贱也”,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孔子是私生子并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种说法,“不合规矩的结合:谓之野合”。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这个说法中,叔梁纥结了两次婚,生了九女一男,这样他的年龄应该已经很大了,但是为了传宗接代必须还得生一个健康的儿子,他必须再结一次婚,这样他就找到了颜氏,然后生下了孔子。司马贞《史记索引》记载:“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第三种说法,“祈求赐子”、“梦孕而生”。

据《论语撰考谶》称,孔子是黑帝之后,“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另外在这本书里还提到有关颜氏在梦里怀孕生下孔子的说法。这些说法固然不宜采信,但是也为孔子的传奇身世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无论孔子到底是私生子还是“野合”而生,他的童年生活都充满了正常孩子难以想象的坎坷。孔子才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十几岁就嫁给了他的父亲,没过几年就做了寡妇,夫家因此嫌弃她,不允许她去送葬。孔子长大以后想去父亲的墓地祭拜,他的母亲也无法指出叔梁纥墓地的确切地点。直到孔子的母亲去世后,才有人告诉了他父亲墓地的位置,使他得以将父母合葬。

不过孔子毕竟是鲁国这个礼仪之国的大夫之子,受到了一定的熏陶,他小时候做游戏,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玩些小孩子游戏,而是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摆上一些祭祀礼器,然后行礼如仪。

孔子自幼好学,而且聪颖机敏,很快就声名远播,鲁国的大夫孟釐子,弥留之际嘱咐他的继承人孟懿子说:“孔子是圣人商汤的后裔,祖上有很多名臣贤士,我听人说圣人的后代即使不能做国君,也必当出现显达之人。现在孔丘年纪轻轻就精通礼法,岂不是显达之人吗?我卒以后,你一定要以他为师。”孟釐子去世以后,懿子果然带着弟弟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礼法,后来南宫敬叔还曾经随同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游学。

孔子年少时虽然家贫而且地位低贱,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各方面的学习。史书上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以‘长人’而异之”,先秦时候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66尺,推算下来,孔子的身高至少在2米左右。有了这样优越的身体条件,孔子广泛涉猎周代贵族教育中“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中“射”即是射箭,“御”即是驾驭战车,这两样都是在激烈的战场厮杀中才会用到的技能,孔子以精擅六艺闻名于天下,可以肯定的是他对于射箭和驾驭战车都十分精通。

除此以外,孔子还精通兵法,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意思是平时不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一有事就仓促征召其上战场,这无异于叫他们白白送死。所以,虽然主张“仁爱”,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但孔子深知身当乱世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立国立身之本,因此他非常重视“足食足兵”。季氏是鲁国大夫,孔门弟子冉有曾为他将兵打仗。胜利归来,季氏问冉有:“先生的兵法是跟谁学的?”冉有说:“自然是跟老师学的。”以此看来,孔子很可能是一位深通兵法的大行家。

为了将自己一身所学传授给更多愿意学习的人,孔子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创办了私学,广招社会各个阶层之人入学。在他的弟子中既有孟懿子、南宫敬叔兄弟这样的贵族公卿,也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甚至有改邪归正的大盗,其中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

经过孔子因材施教的悉心教导,这些经历、资质各不相同的弟子大多都成了才,并且形成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样蔚为壮观的成果。为了纪念孔子的为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后人将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几乎所有的士人学子都成了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甚至远播海外,对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中原各国的政权被卿大夫占据,进而又落入大夫的家臣手中,各国因权力争夺而爆发的内乱此起彼伏。晋国在卿大夫的把持下,常常向东方挑起战端,而南方又有残暴好杀的楚灵王屡次北侵。鲁国是既小又弱的国家,而且又靠近大国齐国,地位十分尴尬,如果依附楚国则会得罪晋国,如果依附晋国,楚国又会前来讨伐,如果稍稍放松对齐国的防备,齐国又会侵犯鲁国的领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踏入了仕途,孔子的第一份职位是委吏,也就是主管仓库的小吏,后来又做过主管畜牧的小吏,可以说孔子官场生涯的起点并不高。不过,机会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悄然到来。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来访问,此时孔子在鲁国已经颇有声望,还收了不少弟子。齐景公听说了孔子之名,便特地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并举出秦国的例子问:“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说:“秦国虽然是小国,但国君胸怀大志,虽然地处偏僻,但行事方正,善用人才。秦穆公与百里奚倾谈三日,听取为政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国君,取天下也不是不可以,称霸只是太小的成果了。”齐景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对这个颇有见地、思想深远的鲁国年轻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几年以后,鲁国掌握大权的三家卿大夫联合起来攻打鲁昭公,鲁昭公溃败,于是就逃到了齐国,齐景公便将鲁昭公安置在乾侯邑。此时鲁国政局一片混乱,孔子也逃到齐国避难,并且投奔在齐国大夫高昭子门下做家臣,希望能通过他面见曾经赞赏自己的齐景公。

不久之后,齐景公果然召见了孔子,并且向他询问如何为政,孔子很爽快地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时齐国大权正被大夫田常所把持,齐景公正苦恼于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听了孔子此言十分赞同:“您说得是,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食物,我也吃不到啊!”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向孔子问政,孔子说:“为政之道关键在于节财。”齐景公便想以尼溪田封孔子却被晏婴劝阻了。晏婴认为儒家学说华而不实,既不能教导别人为臣下的道理,也不适合教化风俗,更不应该用以治国。于是齐景公以后会见孔子,就不再询问孔子擅长的礼制学问了。

过了几天,齐景公对孔子说:“我没办法给予你像季氏在鲁国那样尊崇的地位,不过我可以给你像鲁国的孟氏那样的地位。”鲁国有三卿,其中季氏是上卿,地位最为尊贵,而孟氏是下卿,没有实权。即便如此,孔子身为初来乍到的异国人,竟然能在齐国得到下卿的地位,还是引起了齐国大夫的嫉妒,他们打算联合起来陷害孔子,孔子听说了此事便向齐景公求助。齐景公叹息了一声说:“我老了,不能任用您的大才了。”孔子听了这话,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去了。

齐国一行虽然没能让孔子留在齐国这样的大国中得到显赫的地位,但是由于他在齐国很受齐景公的器重,因此他在各国间的名声也越来越响,鲁国的当权者也逐渐注意到了他。几年以后,鲁定公将孔子任命为中都宰,孔子的工作很有成效,一年以后,各国都来效法他的做法。因此,不久以后孔子就升任了司空,后来又升为大司寇,此时的孔子已过知天命之年。

当时南方的吴国实力强盛,有北伐中原,称霸诸侯之意,为了抵御吴国的威胁,齐国联络诸侯,并邀请鲁定公到齐鲁交界的夹谷进行会盟。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丘,恐怕将要大发展了,到时候一定会威胁到齐国。”于是齐景公便打算在这次会盟上试探鲁国的态度。

会盟时间临近,鲁定公打算乘车前往,并且带孔子一同与会。孔子说:“臣听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代诸侯离开自己的国土,必定带着官员随从,请您带上左右司马,保护您的安全。”鲁定公觉得有理,便带上了左右司马,让他们各自率领五百乘战车远远跟随护卫,同时还让大夫兹无还率领三百乘战车埋伏在夹谷附近候命。

鲁定公一行到达齐国以后,双方依礼相见,共同登上盟台。齐国的司仪上前奏报:“请奏四方之乐。”于是便有齐国的莱人舞者佩戴羽毛饰品,手执兵刃,敲着鼓大声喊叫而来。这时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知礼而无勇,如果命莱人趁乐舞之机劫持鲁定公,就可以使鲁国对我们有求必应了。”齐景公便悄悄命令舞者趁乱劫持鲁定公。

孔子见事态不对,急忙护着鲁定公后退,并召来鲁国的兵士护卫,然后质问齐国方面说:“如今不是当年齐国称霸诸侯的时代了,齐鲁两国的国君在此友好会盟,为什么奏这样的夷狄之乐,还派俘虏的夷人携兵刃乱舞?这样做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这样做贵国也不能认同吧?”

齐景公见孔子防护严密,舞者不能得手,便命令他们退下。不一会儿,齐国司仪又上前请示:“请奏宫中之乐。”于是又命一群侏儒和倡优出来演出。孔子愤怒地指责齐国人:“这些人来惑乱视听、侮辱诸侯,其罪当诛!”于是便命人将一众表演者处死。齐景公很是害怕,知道自己做事没有鲁国那样光明磊落,回国以后便责备群臣:“鲁国的大夫以君子之道辅佐国君,而你们却用夷狄之道来教我,导致我得罪了鲁国国君,现在如何是好?”有大臣建议将以前齐国从鲁国侵夺的郓、汶阳、龟阴三处土地还给齐国,作为赔罪。鲁国收回了这些失地之后带特地在此建城,来表彰孔子的功劳。

中年以后,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当时鲁国内部三家专权,为抑制其势力,孔子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主张,未果。这一失败给孔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时的鲁国,鲁君怠政、季氏干政,孔子意识到其政治理想已无法在鲁国实现,无奈之下,他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和其弟子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卫国。此时正是卫灵公在位期间,由于治理得当,卫国颇有些太平景象。孔子见此即发表了他的政治理论,《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驾车)。子曰:“庶(人口稠密)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在卫国,孔子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然而好景不长,卫灵公听信别人挑拨,派公孙余假去监视孔子,孔子“恐获罪焉”,于是在卫国居住十个月后,黯然离开,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卫国。

从卫国出来后,孔子带着弟子们到达匡地,没想到在此遇到了麻烦。匡人曾被阳虎侵略过,因为孔子与阳虎长得有些相似,所以匡人把他当成阳虎围了起来。被围困整整五天后,孔子一行人才得以离开匡地。之后,孔子等人到达蒲地,一个多月后,他们再次回到卫国。

这时卫灵公宠爱的南子夫人派人来转告孔子,要求他一定要去见见南子夫人。虽然孔子十分不情愿,但还是去拜见她了。这一次的见面并不愉快,孔子对南子夫人的印象就更差了。并且,此时的卫灵公贪于享乐,过分宠溺南子夫人,这些都令孔子感到厌恶,因而在卫国呆了一个多月后,孔子再次离开,动身前往曹国,这一年恰逢鲁定公去世。

孔子等人并未在曹国做过多停留,之后他们来到宋国,在这里孔子又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他们刚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就因旧怨而把树砍掉了。为免遭迫害,孔子只好逃往郑国。在路上,弟子们都催促他快点走,孔子淡定地回答:“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到达郑国后,孔子不慎与弟子们走散,他只好站在城东门发呆,与此同时,子贡等人正在心急火燎地寻找着孔子。郑国人就告诉子贡:“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还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丧家之犬。”子贡到东门一看,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子贡将郑国人的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写不一定正确,然而说我像丧家之犬,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从郑国离开后,孔子等人来到了陈国,一住就是三年。陈国君王非常赞赏博学多识的孔子,并向他请教了许多典故。然而此时陈国兵力微弱,时不时就遭到吴、楚等大国的骚扰和进攻,孔子所宣扬的“仁”、“礼”并不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因而,孔子只好带着弟子们离开风雨飘摇的陈国,前往蔡国。

楚王听说孔子是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在听说他已经到了陈、蔡交界处后,便决定派人去聘请孔子。当时楚国是个大国,孔子觉得如果能借着楚国的影响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无疑是件好事,于是,他欣然答应了楚王的邀请。

就在孔子收拾停当,准备和弟子踏上去楚国的道路之际,陈、蔡两国的大夫们聚在一起动起了歪脑筋。他们说:“孔子是贤能的人,他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年,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他宣扬的思想,现在楚这样的大国来聘请他,如果他在楚国得到重用,我们这些大夫就危险了。”

于是这些人派兵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了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山野之中。几天以后,孔子一行人所携带的粮食都已吃完,一些体弱的弟子相继倒下,面对有些凄凉的场景,孔子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依然弦歌不辍。大家都劝孔子不要再去楚国了,早点打道回府就不会挨饿受冻。子路语带嘲讽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厄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穷厄是很正常的事情。难道我们因为穷厄就放弃我们的理想,就不去推行我们的道吗?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看来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

孔子又问颜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难道我的道不对吗?为什么我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道不修而遇穷途就放弃,就是我的耻辱。”

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道德理想,虽在陈、蔡之间被困多日,但依然不改其志,没有放弃去楚国的打算。后来,楚昭王兴师来迎孔子,结束了陈蔡之厄。

到了楚国后,孔子本以为这回终于能好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了,并且楚王也“欲以书社之地封孔子”,没想到却因令尹子西的反对而搁浅了。受挫后的孔子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回到卫国,过了几年,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被迎回鲁国,也由此结束了他为期十四年的羁旅生涯。

孔子周游列国,行程数千里,历尽艰难,四处碰壁,但他却始终能保持自信,不动摇其政治主张。

回到鲁国后的孔子,仍是被执政者敬而不用。孔子也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已无法在政治上有大作为。因而他在教育学生之余,还进行古代文献的整理和删定。相传,《诗》、《书》、《礼》、《易》、《春秋》等都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