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排兵布阵(2):芬军
1944年夏季,芬兰军队在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地区共有15个师(含1个装甲师),8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每个师11000~12000人,几乎相当于2个苏联师。芬军的具体兵力,目前还没有找到准确的芬方统计。连格兰茨和泽姆克这样的权威西方战史学者,也只能依据苏联估计的芬兰兵力(22):根据这个估计,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两地芬军合计,总计26.8万人,装备11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48架作战飞机(包括德国派来的约70架),拥有1930门火炮和迫击炮。(23)
芬军装备的德制三号强击火炮
芬军装备的一门76毫米火炮,还是沙俄时代的产品
格兰茨又另外从网站上找了一些“芬兰数据”。根据这些数字,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只有40辆坦克(包括25辆德国强击火炮和12辆缴获的苏联坦克),268门大炮,170架飞机。比较起来,似乎苏联估计得太高了。(24)
但这些“芬兰”数字也问题多多。首先,数字来源主要是一篇芬兰军人的访谈录,介绍的是地峡战役后期的一次局部作战,而非整个战役的统计;坦克和飞机也只列出了有限的几种型号。
其次,苏联给出的是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两地的总数,其中地峡兵力只占了一半不到(根据作战兵团的分布)。至于炮兵数量,由于苏联和西方的统计标准差异太大,几乎是永远对不上的。不过,格兰茨所依据的网页,也给出了一些很有趣的数据。比如一个芬兰旅有24门火炮(不包括迫击炮和反坦克炮),其中12门为152毫米(苏联师一般都没有那么大的炮)。(25)
为了大致搞清芬军的实力,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材料进行了分析。首先是芬兰人的前线兵力。芬军总兵力,根据“官方”数字是40.6万人(1943年6月1日)(26);苏联则认为,至1944年夏,芬军总兵力达到43.8万人(27);格兰茨估计更高,为50万人。对苏作战的芬军人数(可能就是陆军人数),格兰茨给的数字是30万,西顿是35万。上述兵力中,除了少量部署在芬兰北部外,几乎全部用于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两地。由这些数据推测,苏联估计的26.8万人,大致是可靠的。
装备方面,芬军的战车总数当然不可能只有40辆。因为除了德国货外,芬兰还缴获了大量苏联坦克。据说,仅靠冬季战争的战果,就有167辆坦克可供芬军使用。(28)依靠这些缴获品,加上德国提供的少量战车,芬兰人组建了他们自己的装甲师。按1944年3月的统计,该装甲师实力为:161辆坦克自行火炮和20辆装甲车。其细目如下:(29)
芬兰陆军
BA-20/32型装甲车:20辆
T-34坦克:2辆
T-28坦克:6辆
T-38型:4辆
T-26型:98辆
BT-42型:14辆
T-50坦克:1辆
ITPSV型:6辆
KV-1型:1辆
Stu40型强击火炮:29辆
芬兰空军装备的Do-17轰炸机
航空力量方面,至1944年6月9日,芬兰空军的战斗序列内拥有205架飞机,主要编为5个战斗飞行团。包括38架Bf-109和13架Ju-88。但多数依然是些杂牌飞机。(30)
比较来看,苏联对芬兰装甲力量的估计偏低,对飞机的估计差不多。
但无论根据何种数据,红军都拥有绝对优势。这一优势并不主要体现在人数上。实际上,排除了海军以后,红军兵力还不到40万。芬军人数虽然少一些,但部队呈纵深配置,因此有能力向红军的突破方向大量集中援兵。而且开战三年以来,芬军除了第一个半年打得比较狠外,其他时间都躲在防线后面观望,其老兵存活率自然比苏德两军都要高,作战单位也更完整。
红军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装备方面。他们的战车数是芬兰人的5倍!飞机数是7倍!火炮优势可能更大!而且和芬军五花八门的杂牌装备相比,红军的武器更先进、更合制式。
芬兰空军装备的德制Bf-109战斗机
但德国人提供的新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芬军的不足。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463门德国反坦克炮,包括:200门37毫米,27门50毫米,236门75毫米。另外,芬军还缴获了大量苏联45毫米炮,1944年9月达到约550门。(31)
德国还向芬兰提供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据说自1944年4月开始,到红军夏季攻势,德国向芬兰输出了超过1500个长柄火箭弹和300个火箭筒。在夏季战役中,“秘密武器”也的确被投入使用了。1944年,德国总共向芬兰供应了超过25000个长柄火箭弹,其中4000个用于实战。(32)
最后,芬兰人还牢牢保持着“传统优势”,那就是坚固的防御阵地。在近3年的充裕时间里,他们千方百计把复杂地形上的每一处湖泊、河流、沼地、森林、花岗岩峭壁和高地,都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防御屏障。在南卡累利阿,防线向纵深绵延到180公里;卡累利阿地峡要浅一些,只有120公里,但那里的永备工事极为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