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居者有其屋
过了一会儿,独孤兰他们的困惑终于解开了,原来柯克强是在叫人来,叫几个村干部来和叫一些贫困户来。这些人的到来,把本来场地就不大的村委会,塞得人满为患。独孤兰正要问柯克强是否到村委会外面进行发放,谁知柯克强和几位村干部已在动手了。独孤兰赶紧问一下慰问组什么意见,再去与柯克强沟通。李副局长与蔡科长看到这个情况,只好顺水推舟,就着势办事。站到慰问品前,与来领取的贫困户合个影。独孤兰拿出领取慰问签名表,让贫困户签名。很多贫困户根本就不认识字,只好以按指印代替签名。
正在热火朝天的发放中时,挤进来的几位村民,让村干部挡在会议室门外。他们就在门外与村干部吵了起来。慰问组的人看这情况一脸懵逼,他们用疑惑的眼神咨询着独孤兰。
只见独孤兰拉过柯克强,跟他咬耳朵说了几声,柯克强点点头后,转身看看慰问品领取表。到门口让开村干部,让这几个人走进来。
这些村民见到独孤兰和慰问组他们,先向他们鞠躬行礼,然后走向慰问品。柯克强赶紧拦着他们,先不让他们拿慰问品。只见郑美君这一类的人,眼泪直流,红红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慰问品。
李副局长与蔡科长觉得更是疑惑,这慰问品就一包米一桶油,顶多也就一百来块钱。值得这么争着抢着要吗?
独孤兰向他们解释,这就是“编外”的贫困人口。他们确实生活上很困难,这一包大米对她们来说,就是很大的收获了,家里可以顶上半个月的。
这时李副局长批评独孤兰,工作可不能这样做,真贫困了,就应该及时办理为帮扶对象嘛。看来真是工作能力有限。
独孤兰一时真是有口难辩,只能介绍眼前的困难户郑美君、柯印春的家庭情况。当听完介绍后,李副局长他们终于停下了抱怨,上前准备发放慰问品。却被柯克强拦住,说是这些人等一下再发。
眼看进来领慰问品的人越来越少了。独孤兰与柯克强再次查看签名表,校对慰问品后,才让郑美君等人领取慰问品。这些人走后,还有七份慰问品堆在那里。蔡科长奇怪的问独孤兰,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要求增加份数的吗,怎么还余下这么多。独孤兰介绍,这就是慰问活动最辛苦的环节,上门慰问了。这七个贫困户,都是行动不便,家里又没其它人的。下樟村两户,林樟村五户。
李副局长眼睛一转,布置起工作来。为了工作效率,慰问组和独孤兰共六个人,司机代表局里跟下樟村干部去慰问,其余五人每人一户,在林樟村送慰问品上门。
很快在林樟村慰问的各小组都回到村委会了,可迟迟就是不见司机小杜回来。众人在村委会里让热浪煮得正难受时,独孤兰接到电话,是司机小杜打来的。在电话里他说,在回林樟村的路上,车子让一位拉建筑材料的运输车刮到了。
蔡科长耳尖,一下子听到了。他上前拉着独孤兰问,这事怎么办?独孤兰想了想,拉着柯克强和蔡科长,开车赶到出事地点。司机小杜正在与村民吵架。原来这一车建筑材料是这位村民的。
独孤兰与蔡科长上前察看公务车刮伤情况,看到只是刮了表面一点油漆而已,问题并不大。独孤兰拉上柯克强,止住了怒气冲冲的村民和司机小杜,劝说着让村民的运输车先开走。司机小杜一脸不情愿,因为他认定是运输车刮了公务车,应该全责的,要求运输车赔偿。独孤兰劝说道,这几百元放在北周市不值一提,放在这林樟村,说不定会大打出手的,还是算了,吃亏是福吧。
在车上,独孤兰向柯克强打听这位村民的情况。柯克强怪笑着道:
“他家这几年发展了,准备把老房子拆了,重新建起小洋楼。”
“搞什么行业把经济搞上去的?”
“他家三个女儿在东莞,听说是抱住了大老板的大腿,因此钱寄得多。”
“抱大老板的大腿?柯书记说的是那个大腿?还是玩笑?”
“也没像你独孤书记这么认真去调查过,反正村里的人都这样说。”
村里的人就是奇怪,你贫困了别人看不起你,你富有了别人妒忌恨。有时来点‘特别’的话语,让听者去想想。
送走了慰问组,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村里过节的气氛显得更浓,不断有外出的人回村,家庭主妇们在忙着采购过节用品。独孤兰心想,好久没回家了,这个大节一定回去放松放松。
独孤兰走去看郑胜英家的建筑情况。到了村前大巷口,见到工人们正在往小巷里搬建筑材料。工程队长见到独孤兰,上前向独孤兰诉起苦来,
“真不该承包这个破工程,看来要赔本的。”
“队长这么熟识建筑,赔本生意你会做?”
“真的是要赔本,猪圈吧是白干的,这大材料没法直接运进去,得人工搬运,你看这工钱高啊。”
“大家都苦,就说郑胜英家吧,一年收入还不够吃饭,房子也没了,要不是赶上好政策和山上寺庙支持点,她家都没立锥之地了。”
“就是同情她们,当初才答应接这活,当时就知道没法赚到钱的。”
“队长就当作一回**,积点德,好心会有好报的。”
“但愿吧。”
走进小巷,看到原来杂草乱长的老宅基地,已拨地而起,建起了好几米高的墙体。估计再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这房子就可以入住了。独孤兰不禁心中一喜。自从到林樟村,这一个难题就一直困扰着他,说实在的,要不是巧合,这房子还不一定能建起来。
独孤兰仔细查看建筑用材,从水泥、砖头、沙浆、木头到瓦片等等,都细细的看过。再走到一侧上看着工人干活,觉得工人们做得还算认真,这才放心的离开。
走着走着刚好路过老祠堂,祠堂里今天显得特别热闹。里面的老人见独孤兰路过,都热情的招呼一起喝杯茶。独孤兰走了进去,发现里面除了老人外,还有好几位时尚的中青年。经老人们介绍,才知道这些时尚中青年,都是村里外出谋生的,今天回村过节,到来拜访老人组,或捐钱或捐物。
独孤兰一一与他们握了手,聊了一会儿。这些人都是到特区或省城,有的打工或者做生意的,作生意有的开小饭店,有的卖衣服鞋帽,有的卖杂货,有的批发东西等,估计生意都不大。在外辛辛苦苦赚钱,就是为家庭有稳定的生活,为了家庭里的人有尊严的生活。为了提高在村里的尊严,为了不“锦衣夜行”,就要在村里有所表现,就要多作公益事业,捐献一些给老人组就是其中的一条渠道。
独孤兰心想,要是能把这些外出的人组织起来,一心一意为家乡建设出力,那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有了这心思,独孤兰更加主动的与他们互加微信。
回到工作室,吃完晚饭。独孤兰正想放松一下自己,放首流行歌曲听听。却又收到镇扶贫办的通知,说是林樟村有一户贫困户反映,他家的帐户没收到小孩的在校生补贴款,要求独孤兰赶紧查明上报。
独孤兰只好关了电灯,向这家贫困户走去。当路过村前小店时,见到一位年近四十的中年人,一个肩膀上挂着包,另一只手里提着旅行袋,正在与小店老板娘聊天。独孤兰正想购香烟,就走上去打断他们的谈话。就在老板娘拿烟的一会,这个中年男人礼貌的向独孤兰点点头作为打招呼。独孤兰也礼貌的回应,递上一支烟。两人友好的交谈起来。这中年男人道:
“你是村里的人?怎么看着很生份。”
“我是外乡人,是来林樟村搞扶贫的。”
“哦,原来是领导啊。”
“不敢当,我叫独孤兰。通行称呼都叫成独孤两字。”
“这姓好生奇怪。”
“是人口比较少而已,是个古老的姓氏了。你从那里来?”
“才从特区赶回来,这不是就要过节了吗。”
“在那边做大生意?”
“没有,就讨得碗饭吃而已。”
“方便加个微信吗?”独孤兰主动提出。
“能与领导作朋友,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嗯,通过了,我发个表情过去。”
中年男人走远后,老板娘说出了一番话,让独孤兰又是惊讶又是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