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记忆
这和上一节有什么区别?
我们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不对仗、不押韵、更加生涩难懂的古文进行记忆。它不再像《三字经》《弟子规》那样朗朗上口,也不像唐诗三百首那样韵律十足。
赤壁赋
如果大家觉得我挑的这篇文章不够生涩,那我们来记一段更加生涩的吧。
这是《周易》的片段。大家觉得这个够有挑战性的吧?!
好吧,为了不让大家觉得崩溃,我们还是来看看那篇《赤壁赋》应该如何记忆吧。
对于这种类型的古汉语的记忆,与古诗词的记忆步骤非常相似,仍然可以按照之前的七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认真读三遍,读准。
这一步我就不浪费纸张了,希望大家能够自觉地认真地读三遍原文。关键是里面的一些生僻字不能确认的就去查一下字典、网络或者相关资料。
比如这篇文章开篇,有一个“戌”字。此字应读作“xū”。这个字很容易与几个相似的字混淆。
再打一圈酱油。
戊:读作“wù”。
戍:读作“shù”。
戌:读作“xū”。
戎:读作“róng”。
第二步:理解原文的意思。
(本书仅仅为了说明方法,不是为了翻译古文。因此只将文章第一段翻译成白话文。)
第三步:找到一张能和此文意境沾边的图片。
(本文内容偏长,可能一张图片中很难找到足够多的点来满足桩子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找到几张内容差不多的图片,每张图片只用于记忆文章其中的一段。)
第四步:从图上找到所需要的点作为桩子。
这一步和古诗词的记忆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古诗词是非常有规律的,一眼就能知道需要几个桩子来记忆。而对于古文来说,就需要额外加一个环节,就是对原文进行分节处理。
(仍以第一段为例来说……)
好,我们基本上按照长句分开、短句单独的原则,将这一段内容分为9个小节。所以我们就需要从刚才的图片上找到9个可用的点作为桩子。
自左向右,这9个点分别是:
第五步:找出关键字并转换成图像。
第六步:将图像依次挂接到上图中找到的地点桩上。
(熟悉以后,第五步和第六步可以合并为一步完成。)
1.地点:木宣传栏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关键字:壬戌、即望(找关键字没有那么多的原则,能帮你记住就是唯一的原则。)
转图:想像木宣传栏上有很多的窗口,每个窗口都标记着某年某月。某人砸烂其中一个窗口,(选定一个窗口就是选择了一个日期“壬戌之秋、七月”)然后用望远镜看向远方。
在转图的过程中,我一直建议按照原文的意思所带出来的意境提取加修改来构建图像。这种方法不需要过多的谐音处理,而且还能尽可能贴近原文的意思。
缺点是在回忆的时候容易丢失词语。这个也不用担心,如果是很长、很生涩的句子,还可以增加几个很小的辅助图像。如果是像这一句这样的短句,直接通过声音记忆的辅助作用来完成,效果会更好。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刚才构建的那个图像。
图像包括三部分:一是图像出现的地点,也就是地址桩;二是图像的内容,也就是原文;三是原文所产生的图像与地点桩发生的关系。
这三点缺一不可。只有三者都能在脑海中呈现了,图像才能稳固。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脑海中回忆这些图像的时候,我们要小声地快速阅读原文。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在学习了图像记忆之后,就觉得可以完全抛弃原来的死记硬背了。所以记忆所有东西的时候变成了完全的默读。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最好的记忆模式。
还记得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最好的记忆模式就是“声音、逻辑、图像”三种模式同时调动。其中我们理解原文的意思就是调动了逻辑记忆,找关键字其实也是逻辑记忆的一部分。把关键字转化成图像并挂接到地点桩上这是属于图像记忆。所以整个过程中,唯一缺少的就是声音记忆了。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调动自己的声音记忆系统,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读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读得很大声,甚至可以小到坐在你身边的人也听不到你在说什么。但是必须让你的发音器官即声带参与记忆的过程,因为不管你声音多小,速度多快,你的内耳完全可以接受这个信息,这就够了。
这是很多人学会记忆法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很多的培训机构在宣传时也误导大家说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图像记忆是用来帮助你记得更快,忘得更慢,而不是让你完全地抛弃死记硬背,对于有些东西来说,死记硬背可能来得更快。
旁白:那还费这半天劲学什么记忆法?
我刚说了,记忆法是让你记得更快、忘得更慢。这才是关键。以前你死记硬背可能需要三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就能记完,这就是效果。以前你记完了,第二天起来啥都忘了,现在还能回忆出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这就是效果。最关键的是,死记硬背一旦忘了,经常是一长段一个字也想不起来。记忆法记住后则不同,它总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些模糊不清或者支离破碎的图像。根据这些图像,我们往往可以慢慢地组合出文章的原文。这才是记忆法最大的帮助。
所以一定要记住,不管哪个老师、哪个机构告诉你说,学了这种方法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要么转身离开,要么假装绅士给他们点面子保持沉默,在心里偷偷笑笑就是了。如果你发现哪本书上这样告诉你,就直接拿去糊墙或者垫桌子腿儿吧。
好了,费了这么半天劲,就为了给大家讲明这个道理,说明它的重要性。
接下来该实践这个道理了。
闭上眼睛,想象那块木质的宣传栏上有好多的窗口,每个窗口上有一个日期,某人过去砸烂其中一个窗口,这个窗口上的日期就是“壬戌之秋,七月”,然后拿望远镜向远处望去。同时(注意,是“同时”,就是说在想象刚才的这些图像的同时)小声地快速地读“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差不多了,一般情况下读三至五遍足矣。
后面的内容我们就不这么详细地给大家解释了,我们只写出构建好的图像。大家按照上面的方法,特别是“同时”这个过程,去认真体验一下。
一定要认真去体验,否则……
这里稍作解释一下,一是我们构建出来的图像有些怪异,可能大家觉得不适。其实还是遵循之前讲过的一个原则“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我们可以不用花任何成本,就在大脑中构建出任何效果的科幻大片。就像这门外悬浮在空中的一片水。这是其一。
其二是在构建图像的过程中,尽量让图像中的元素动起来,尽量让图像与图像之间发生作用。什么叫发生作用?相互破坏、缠绕、碰撞、变形、包裹等都可以。只有发生了关系,图像才会更加牢固。
就像我这门外悬浮的一片水,按原文的意思是没有激起任何的波纹,但是那样的一片水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就像是一块透明的玻璃,似有似无。所以我们还不如变通一下,让它产生一些图像清晰但不是很大的波纹,就记忆深刻了。
至于原文,我想通过声音记忆的辅助,你怎么也不可能把“水波不兴”记成“水波很兴”。如果你真是那样死脑筋的话,也有办法。你让那个水波纹凝固,变成像雕塑一样。这样“清风徐来”的时候,可以吹得整个水波纹的雕塑摇摆,也没有能力让波纹荡漾了。
也就是说在实际记忆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度。
不要拿太多的精力来构建过于复杂的图像,以能够辅助你记住大体意思为主,其他的部分借助声音记忆来完成。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又啰唆了这么多,后面的要加快速度了。
好了。
接下来先闭上眼睛把构建的图像回忆一遍。如果图像依然清晰,就尝试着回忆原文。如果图像不清晰,就重复前面的步骤把图像再巩固一下。
第一遍回忆原文的时候,经常是什么也记不住,连30%的内容也记不下来。没有关系,只要图像清晰了,就可以运用我刚说的“同时”法则了,这时候一边按地点桩的顺序一个个地过图像,一边小声地快速地读出原文的内容。
像这么长的文字,估计最多两分钟就可以做到一字不错了。如果你两分钟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可能会稍慢,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熟悉这种方法。
等熟悉之后,就轻车熟路了。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即使我们用这种方法记忆所用的时间和之前纯死记硬背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但仍然推荐大家用这种方法。
原因就是:在复习的时候,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做到秒读。只要看着原文在大脑中过一遍图像“同时”读一遍原文,就可以完成复习了。
而死记硬背则不同,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是完全重新记忆的过程。
我讲述这个记忆过程听起来很啰唆,不仅仅是我讲话啰唆,还有就是我得给你们讲道理啊,讲不清道理,就有些人会偷懒或者不相信。
而实际在记忆的时候,没有这么复杂,几分钟时间就搞定了。
后面还有几段,大家自己去试着搞定吧。
刚开始可能不知道怎么找关键字,怎么转图。没关系,哪怕现在你用之前两倍甚至更多倍的时间去完成,也是一种收获。
图像记忆法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如果不去用,就永远慢下去直到消失不存在。
坚持去用,就会越来越快。
后面还有三段内容呢,去用吧。
赶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