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商周纹样及其文化意义
一、商周纹样概述
商周时代的纹样众多,动物纹分两大类,即神兽纹样和动物纹样,还有一些几何抽象纹样。以下为商周纹样的一个概要。
(一)神兽纹样
第一类是想象中的动物纹,一般称怪兽纹,实际上就是一些神兽,可能是早期部落图腾的图案化结果。如饕餮、夔、虬以及龙、凤等。
商—西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其主纹常见的有“饕餮纹”,在器身的主要部位上形成一个兽面,突出两个大眼,有鼻、有双角;“饕餮纹”也可以由相对的两个“夔”纹组合而成(图2-24)。“饕餮纹”是商代的主要纹样,现在一些学者把这一类型的正面纹饰统称为兽面纹。
夔纹,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周铜器纹饰中,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侧身的龙纹。或以两夔相对,组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夔的变化形象很多,如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盘夔纹等。
图2-24青铜饕餮纹样
图2-25青铜龙纹
图2-26青铜凤纹
图2-27青铜虎纹和鱼纹
图2-28青铜动物纹
图2-29青铜蝉纹
图2-30青铜环带纹
龙纹(图2-25),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造型为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成盘曲的形状。
凤纹(图2-26),也是我国的重要纹样,吸取了各种鸟禽特点而组成的混合图案,应用很广。
(二)动物纹样
另一类是自然界的各种动物的纹样,兽类主要有象、虎、犀、熊、牛、马、羊、猪、鹿、兔等,鸟虫类主要有鸟、鸮、蝉、蛇、蚕、蛙、龟、鱼等(图2-27~图2-29)。
(三)几何纹样
除了神兽和动物纹样外,还有一些几何纹样。回纹是商代青铜器的一种重要装饰,商—西周还有诸多几何纹样,如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垂鳞纹和瓦纹等(图2-30)。其他还有人面纹,如商代晚期有一件《大禾人面纹青铜方鼎》(高38.5厘米,图2-31)腹身饰一大大的人面纹。
除了上面的一些图案外,西周以来,在帝王的衣装图案方面,有所谓“十二章”之说,技法有“画”和“绣”两种。在下一段我们再详细解释其含义。
图2-31商代大禾人面纹青铜方鼎湖南宁乡县炭河里乡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二、商周纹样的意义
饕餮纹(或兽面纹)的含义,有诸多解释。《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已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说,饕餮“贪于饮食,侵欲崇侈,……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把它说成是一种凶恶而贪吃的怪物。自北宋开始,金石学家们便以饕餮命名这种纹样,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饕餮纹,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把它作为怪兽纹;或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的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饕餮即虎;或认为是牛头;或认为是同一个兽的侧影向两边的展开;或认为是相向的两条夔龙的侧身的相连组合;或认为是兽面纹样。它的含义也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通天地”,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等等。不过,很多人把饕餮纹视为狰狞、恐怖的形象,这恐怕是今人的眼光,并不一定与古人的意识相合。
较新的研究表明,青铜器的兽面纹样可能源于良渚文化(前3300~前2250年)之兽面纹玉琮,在良渚玉琮的边角处,有由两侧面的兽面汇合并利用拐角凸显出的神兽鼻子,这个造型的特点与饕餮纹的构成是一样的原理。
商代作为主体的饕餮纹,到了周代已退居次要地位。周代青铜器装饰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感。
周代早期的装饰,大体和商代相似。而后期才形成自己的特点,趋于质朴的风格。这种质朴的风格大体从穆王时期开始,到宣王、厉王时期则已完全形成。
周代的装饰的格式,与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形式有所不同,而是运用了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它常用一个母题,组织成带状的连续反复,产生一种韵律感。铜器的花纹则用反复的连续,表达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这种秩序,与周代礼治的要求有间接的关联,反映了古代图案艺术与当时思想意识的联系。
关于西周以来帝王衣装图案之“十二章”,有明确规定。《书经·益稷篇》记载:“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锦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就是“十二章”,也就是十二种纹样。“作会”意思是把前六章画在衣服上,“锦绣”意思是把后六章绣在衣服上。这些纹样有些我们一看就明白,有些则不解其意。如华虫为华丽之鸟;宗彝为虎蜼,为一种智兽;藻为水草,象征清洁;粉米为谷形,有养身之意;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意;黻为两个“己”字背向,黑青相次,解释为背恶向善或君臣离合之意。因此,十二种纹样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象征意识,具有鲜明的政治含义。
总体来说,商—西周的纹饰反映了一种神秘、威严、庄重的气氛,体现了奴隶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相比之下,周代以来的纹饰更具有“礼制”的象征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