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3品牌女装设计主要思维方法
【任务内容】
1.服装设计的主要思维过程
2.服装设计的主要思维形式
3.服装设计的主要思维方法
服装设计的主要 思维过程与方法
【任务目标】
1.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能了解发散联想思维的途径、路线和方法
2.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思考,能了解什么是仿生设计法
3.1 任务导入
瑞士工程师乔治·德·米斯特劳外出打猎时发现自己的裤子、身边的猎犬都粘了大量苍耳(图3-1),他发现带刺的苍耳在狗毛和人发上(图3-2)粘得尤为牢固的原因是苍耳身上的小刺并不是直的,而是像一根根小钩子,这启发他发明了类似于纽扣和拉链功能的尼龙搭扣(图3-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洞察力、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影响创意思维的三大因素。在对生活现象保持好奇心和不断磨炼自己的洞察力的前提下,科学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方法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
图3-1 苍耳
图3-2 苍耳粘在人发上
图3-3 尼龙搭扣
3.2 创意思维——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有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朴实生活,在这句话的基础上,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创新性思考我们耕种的瓜是否能收获豆,耕种的豆是否能收获瓜,即“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或者再大胆一些:“种瓜得咖,种豆得花”。请问这三句话哪个更能体现创造性思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人们最直接的惯性思维,不利于设计思维的拓展。“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是逆向思维的体现,能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反向突破,是创意设计的一种常用思维形式。“种瓜得咖,种豆得花”强调的是发散思维,最能启发创造性的设计行为。
创造性思维是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和思维的发散为前提,从问题的中心出发,按照各种线索发散,不同的逻辑起点,走的是不同的逻辑路线,路线中的站点和终点随时能激发设计想法和方案(图3-4)。发散想象中有科学思维的理性成分。
图3-4 创造性发散思维示意图
我们用发散思维诠释由“瓜”到“咖”等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找到第一个兴趣点或问题的中心点——“瓜”,也是发散思维的起点,选取“瓜”的文字素材和图片素材,加以分析研究,从“瓜”的不同角度发散第一层联想(图3-5):第一,由色彩引发的联想:红色是中国的代表性色彩之一,黑色皮肤象征健康等;第二,由食用用途引发的联想:联想到火锅,夏天吃西瓜,防暑降温,冬天吃火锅,增加身体热量;第三,由切片的瓜形引发的联想:联想到中国十大名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黄山;第四,由西瓜主要构成物质引发的联想:水分充足是西瓜的典型特征,由水的液体特质联想到牛奶。
图3-5 由“瓜”的不同角度发散第一层联想
再将发散的每一条线索继续发散:第一,黑色皮肤联想到黑巧克力,再顺势联想到住在黑洞中黑色的蝙蝠。第二,火锅是冬天取暖的一种方式,继而联想到取暖的另一种方式是穿厚衣,戴毛线帽,再顺势联想到怕冷南飞的燕子。第三,黄山联想到著名景点迎客松,山石上“迎客松”的字联想到刻字,刻字联想到三生石。第四,牛奶联想到奶茶,再联想到咖啡。
由“瓜”到“咖”等事物的过程呈现了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过程,我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说明(图3-6)。
图3-6 由“瓜”继续引发的联想
3.3 仿生设计法——典型案例分析
设计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找到一个或多个兴趣点,模仿兴趣点,用仿生法进行设计:将这些自然界、生物界的某种形象,或来自各种客观实物的形象提取出来作为灵感来源,进行专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其关键因素进行提炼、简化、概括,综合考虑设计要求、设计思想、客观启示、美学意义、服装结构等,进行联想启发设计,用组合法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与要求相结合,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图3-7)。
图3-7 仿生设计
例如,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宫廷礼服的燕尾服(图3-8),其后衣片的开衩设计如燕子的尾巴(图3-9),堪称自然素材中获取服装创意的典范。再以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蝙蝠衫为例(图3-10),其袖幅宽大,与衣侧相连,张开后形似蝙蝠(图3-11),也是效法自然的成果。灵动的流水启发了服装设计中流苏的运用,借鉴岩石的纹理做出层叠效果。这些都是在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用仿生法和组合法创新服装设计,是设计者萌生创意的常用思维和方法。
图3-8 燕尾服
图3-9 燕子
图3-10 蝙蝠衫
图3-11 蝙蝠
女装设计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可以从该品牌企划方案主题及其延伸的图片或文字信息中提取,找到自己的兴趣或问题素材,多线索发散,再围绕主题仿生、变化、重组、设计,以此塑造品牌形象,改善女装市场的同质化现象。
在女装设计实战时需合理运用创造性设计的思维与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设计师更应具备哪些思维素养:惯性思维、逆向思维还是发散思维?
2.试着找寻并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仿生设计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