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男体测量与松量设计
“人体测量”是纸样设计之前的重要工序之一,经测量所获得的体型各部位特征及尺寸是服装成品规格及纸样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人体测量技术不可忽视。
一、男体测量
(一)量体注意事项
量体者必须准确掌握与服装有关的测量点和测量线的位置。
要求被测者自然站立,呼吸正常,力求测量数据准确。可以左侧测量为准,并按顺序进行,以防漏测。被测者穿着贴身内衣为宜。
使用没有变形的厘米制软尺测量。测量围度时,软尺不宜拉得过松或过紧,以平贴且能转动为宜,前后保持水平。
为了测量准确,有时应在中腰处系一根腰带,以便掌握前、后腰节长或前、后衣长的差数。
必要时可参考被测者的服装尺寸,使服装规格更加准确。
测量后,应考虑被测者的职业、穿着场合、季节、个人喜好及面料厚薄、款式要求等具体情况,将测量数据做适当调整。
(二)量体方法
1.长度测量
(1)总体高(号):被测者自然站立,由头顶垂直量至足底。
(2)颈椎点高:从第七颈椎点(简称颈后点)量至足底的尺寸,它是推算有关纵向长度的依据。
(3)背长:由颈后点量至中腰最细处(腰围线),随背形测量,这个尺寸在应用中通常取大些。由于腰围线不易确定,可以手臂肘部水平线作为背长的位置,或者参考男装规格表确定。
(4)前、后腰节长:先在腰围线上系一根细绳,使其水平。从颈肩点起经肩胛骨向下量至后腰围线的尺寸为后腰节长,从颈肩点经乳点到前腰围线的尺寸为前腰节长。在衣身原型上也称前、后身长。由颈肩点量至前、后腰围线的垂直高度,称前、后腰节高。通常成年男子标准体型的后腰节长大于前腰节长2~2.5cm。
(5)衣长:基本衣长尺寸,有前、后之分。男装前、后衣长尺寸的起点不同,前衣长是从颈肩点经乳点量至所需长度;后衣长是由颈后点起向下量至所需长度,前、后基本衣长的下摆应处于同一水平线位置。该尺寸还可根据服装种类适当加以调整,例如:男西装的前衣长应略长于后衣长1.5cm左右。男上衣通常只须掌握后衣长尺寸即可,前中衣长尺寸一般大于后衣长1.5~2.5cm。另外,常穿的西服、大衣等衣长尺寸可通过颈椎点高尺寸推算,例如:男西服后衣长多以颈椎点高的计算,可获得与身高相协调的衣长。
(6)腰长:亦称臀长、臀高,是腰围线至臀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7)裤长:按被测者系裤腰带位置的腰围线至外踝点之间的距离为基本裤长尺寸,可根据款式要求变化脚口位置及另加腰头宽尺寸。
(8)股上长:腰围线到臀股沟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时,被测者坐在硬面椅子上挺直坐姿,由腰围线到椅面的垂直距离相当于股上长尺寸。该尺寸是裤子上裆尺寸的设计依据。
(9)股下长:基本裤长减去股上长尺寸。该尺寸是裤子下裆尺寸的设计依据。
(10)袖长:从颈后点经肩端点和肘点至腕骨点为连身袖长,中式服装称“出手”;从肩端点经肘点至腕骨点(随手臂自然形态测量)为基本袖长;从肩端点至肘点为肘长。基本袖长是袖长规格的尺寸参数,可根据需要进行长短变化。
在上述长度测量中,后衣长、背长、袖长、股上长和裤长为长度的主要尺寸。另外,总体高、颈椎点高也是纸样设计中很重要的尺寸,不可忽视。
2.宽度测量
(1)总肩宽:经过后颈点测量两肩端点间的长度。
(2)背宽:两后腋点间的距离。
(3)胸宽:两前腋点间的距离。
(4)小肩宽:从颈肩点量至肩端点的距离。
3.围度测量
(1)胸围:通过胸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
(2)腰围:在中腰最细处围量一周,也可根据系腰带位置按上述方法测量。
(3)臀围:在臀部最丰满处围量一周。
(4)脚口围:可根据款式或流行确定。
(5)头围:以头部前额丘和后枕骨为测量点测量一周,是帽子尺寸和带帽服装的参数。
(6)颈根围:从锁骨上方的颈窝点起经颈肩点、后第七颈椎点围量一周的长度,是设计原型基本领口的尺寸依据。
(7)颈围:经颈部喉骨下方围量一周称颈围。颈围比颈根围小1.5~2.5cm。
(8)掌围:五指并拢,绕量手掌最宽的部位一周。该尺寸是袖口、袋口等尺寸设计的依据。
说明:以上各种长、宽、围度尺寸是净体尺寸,均不属于某种特定服装的成品规格,它们是服装纸样设计的基础数据,应根据款式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及加放必要的放量或松量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成品测量方法
成品测量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成衣上测量出主要部位的尺寸。方法为将衣、裤等的纽扣系好,铺平摊开在桌面上,用软尺测量;二是在人体穿着状态下测量,采用边测量、边加放松量(或长度、宽度)的方法。“加放松量”的难度较大,应根据服装贴体程度的不同而灵活确定,平时要注意实践经验的积累。加放长、宽度的方法较简单,主要依据款式的造型要求而定。
以上衣和裤子为例,通常测量5~7个主要部位,也可根据需要增减测量部位。上衣测量部位为衣长、胸围、腰围、臀围、领围(或颈根围)、总肩宽、袖长等。裤子测量部位为裤长、腰围、臀围、上/下裆、脚口宽等。各部位的测量方法如下。
1.上衣测量顺序及方法
被测者着衣合体,保持直立站姿。
(1)后衣长:在背缝上,由后领口线垂直向下量至下摆。如所穿着上衣的衣长适当,就采用这个尺寸,反之则斟酌加减。也可以采用中国的传统测量方法,以大拇指尖或中节作为衣长标志最好的方法是量得颈椎点高,将其尺寸作为后衣长,相应求得与身高相协调的上衣长。该尺寸可随着流行趋势及个人喜好、款式等因素做出适当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2)总肩宽:测量总肩宽时,以袖子缝合线与肩线的两交点为基准而测量。所穿的袖缝合线低落或略窄时要作适当订正。男装大多要装垫肩,故总肩宽尺寸应比测量尺寸大2cm左右为宜。
(3)袖长:由肩端点量至大拇指的尖端,再减掉10cm的尺寸作为西装袖长尺寸,这一位置通常在手腕骨处。其他品类服装按需要确定。
脱掉上衣,在西服背心(马甲)上测量以下部位。
(4)胸围:在胸部最丰满处围量一周净体尺寸后,按款式造型要求加放一定的松量。
(5)腰围:在中腰最细处不松不紧地围量一周,不加放松量亦可。
(6)臀围:在臀部最丰满处围量一周并加放必要的松量。
(7)胸宽:在胸部位置测量左、右手臂根部间的尺寸,加放2cm。可作为原型和纸样的核检尺寸。当被测者身穿衬衫时,腰围线不易找到,可依据手臂肘部找腰围线的位置,亦可以裤腰带中间向上5cm处作为腰围线位置。
(8)背长:由后颈点向下随背形量至腰围线得到的尺寸。
(9)背宽:左、右手臂根之间水平距离。要注意理顺衬衫袖,找准腋点位置。可根据款式加放2cm左右。
上装测量方法如图1-4所示。
图1-4
2.裤子测量顺序及方法
(1)裤长:由腰侧髋骨突点以上4cm处向下量至距地面2cm处,也可根据需要而定。普通腰头宽尺寸为4cm,可据设计适当调整。
(2)上裆:根据款式造型要求,对股上长尺寸或增或减而成。
(3)股下长:自臀股沟量至踝骨下端(约足底上4cm处),随体形测量。
(4)腰围:在裤腰带外面水平围量一周的尺寸,如腰带厚度大,可减去1~2cm。也可以在贴体裤外面围量一周,再加放3~5cm。
(5)臀围:在衬裤外面围量一周后加放10~15cm,亦可根据造型、年龄和穿着习惯等因素适当增减放松量。
(6)脚口宽()直筒裤脚口宽多为23~25cm,可根据流行和款式进行增减。
下装测量方法如图1-5所示。
图1-5
二、松量设计
服装成品规格是由主要部位的净体值加上必要的放松量构成的。众所周知,服装的造型效果及活动机能的和谐统一,往往与服装规格密不可分,而服装规格的确定又与加放松量唇齿相依,因此,无论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制板师,都将“加放松量”作为“练兵法”,时时刻刻操练这一基本功。
松量的加放部位既有围度(颈、胸、腰、腹、臀、膝、脚口等围度),也有长度(手臂、肘、腰节、膝位等长度)和宽度(肩宽、胸背宽等),一般对上、下装及不同款式造型所选择的部位应有所不同。在各种款式纸样设计中,通常以服装成品规格为主要结构造型的依据,而服装中的细部尺寸既可以事先确定,也可以在纸样设计过程中根据服装整体效果确定或调整。
松量的加放值有大有小,加放依据来自服装造型效果,从宏观看,服装有紧体、半紧体、合体、半合体、半松体、松体、特松体等多种造型,而各部位松量值是达到服装造型预期目的基本决定因素。在原型裁剪法中,松量值主要包括基本松量、追加松量、总松量和空隙量四种形式,各自表达不同含义。
基本松量(亦称限定松量)是指原型中胸围仅加放18cm松量,它解决了春夏季男上装基本合体及基本运动的造型与功能相统一的问题。
追加松量是指在原型法应用中,为了设计新款式纸样,而以原型为基础,在相关部位结构点上又加放的围度尺寸。对原型的长度和宽度部位也可追加松量,但为了与围度加放有所区别,而称为追加放量或称为该部位的“追加长度或宽度尺寸”。
总松量是指围度的总体加放尺寸。净体值与总松量之和等于该部位的服装成品规格。例如:净胸围是92cm的男体,胸围的总松量是20cm,其服装成品规格胸围为112cm。
空隙量是指服装与人体的空间距离。空隙量是表述服装体积大小的要素,而服装各部位空隙量的大小又根据服装款式造型的不同而有区别。例如:合体式两片圆装袖与宽松式夹克一片袖相比,空隙量相差很大。怎样确定合理的放松量呢?放松量与空隙量有什么关系呢?现假设人体横截面为“圆”且服装与人体间的空隙处处相同,成品周长线为外圆,净体周长线为内圆,大半径与小半径之间的差数即为“空隙量”。由于成品围度 = 净体围度 + 总放松量,当净体围度为定值时,总放松量越大,成品围度也越大,则空隙量越大。从宏观上看,若表现服装的松体效果,则需多加放松量;若表现服装的紧体效果,则少加放松量或不加。从微观上看,对于不同款式的服装,一般都有较为固定的加放松量方式。下面将常见服装品种主要部位的加放量数据列于表1-2中,供使用参考。
表1-2 男装长度标准和围度加放表 单位:cm
说明:表1-2所提供的各种数据与比例关系,是作者参考日本资料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而得。由于人有高矮、胖瘦、薄厚之分,各部位长度、宽度或围度相互间不可能形成准确统一的比例,因此在应用时还要结合短寸法实测人体,而设计出反映真实体型的尺寸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