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作品评审与优秀作品集编辑说明
“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是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高校、地方和产业界密切的“产、学、研、用”合作,开展纺织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交流的尝试实践。近三届大赛以来,不仅大赛简章在不断修订完善,而且大赛主题、作品分组、设计内容及装裱形式等也得到逐步充实和合理改进。关于第7-9届大赛作品的评审、优秀作品筛选进行如下说明。
为了规范赛事管理和扩大竞赛宣传力度,大赛组委会采纳作品评委会专家和多所院校的建议,委托秘书处设立了专业网站、编制了网上报名与作品提交管理软件系统,实施网上报名和提交作品电子版,由系统按照网上提交次序自动编排作品序号,大幅提高了分组编号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大赛作品的评审秉着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进行。评审委员会是由知名纺织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和部分纺织企业的优秀设计师组成。作品评审分为三个阶段:作品形式审查、作品专家初评会和作品等级终评会。其中,第9届大赛取消了第三阶段,将第二、三阶段合并为作品专家评审会。
为保障在作品评审及展出过程中,全部作品的装裱格式统一,大赛组委会秘书组依据大赛简章中对作品装裱格式的要求对所有作品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装裱要求的作品,秘书组会与参赛者联系。如不进行修改,则取消该作品的参赛资格。此外,秘书组还会依据参赛作品的说明进行分组和编号。
作品专家初评阶段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对所有通过形式审查的作品按照其应用领域和创新性进行初选打分,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作品。第二个环节是对通过打分初选出的优秀入围作品按各组的分项指标进行分析、评比、打分、排序,按照各指标打分的综合值总得分排出各组名次,并确定出各组中作为等级奖推荐的候选作品。第三个环节是对优秀入围作品中除等级奖推荐作品以外的作品进行单项打分考核并排名对比,确定出一定名额的单项奖。推荐获奖作品评价分析阶段是经各位评委专家按组讨论,由来自高校的评委专家分别结合各组讨论意见,根据获奖作品各自的结构风格特征与创新性给出比较客观、贴切的作品评价和推荐获奖理由。
第7届和第8届两届大赛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相关领导、大赛组委会委员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有参会委员组成作品终评评委会。在展出实物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每位评委以无记名打分表形式对专家组初评推荐获奖的5组共45项作品进行最终获奖名次评比;由监票人和计票人对投票打分表进行审核和统计计算。每组按照高分到低分的次序汇总出投票结果,得分最高为该组一等奖,二、三等奖以此类推。最后,确定出“一等奖”1项/组,“二等奖”3项/组,“三等奖”5项/组。由全体评委审核并签字确认后,结果以文件形式提交大赛秘书组并予以新闻发布,并在颁奖大会上公布。
近三届大赛,每年约有30所纺织院校参加,选手参赛热情高涨,每年收到参赛作品平均有1100余份。各院校参赛作品分布见表1、表2和表3,各院校获奖作品分布见表4、表5和表6。
第7届大赛共有30所高校参赛,收到作品986件。经过形式审查和两轮专家评审会评审,最终在针织服用织物、机织服用织物、家纺装饰织物、提花织物花型和数码印花花型5个竞赛组别中评选出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15件作品获得二等奖、25件作品获得三等奖、278件作品获得优胜奖。根据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本次大赛还评选出7件作品获得大赛特别单项奖(相当于一等奖),评选优秀指导教师83名。
第8届大赛共有26所高校参赛,大赛最终收到作品908件,经过形式审查与初评、终评两轮专家评审会的评审,最终在针织服用织物、机织服用织物、家纺装饰织物、大提花及数码印花和纤维艺术与材料再造5个竞赛组别中评选出5件作品获得特等奖、50件作品获得一等奖、91件作品获得二等奖、157件作品获得三等奖、6件作品获得单项奖(相当于一等奖),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73名。
第9届大赛共有36所高校参赛,大赛最终收到作品1567件,经过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会评审,最终在针织服用织物、机织服用织物、家纺装饰织物、大提花及数码印花和纤维艺术与材料再造5个竞赛组别中评选出4件作品获得特等奖、50件作品获得一等奖、119件作品获得二等奖、169件作品获得三等奖。根据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本次大赛还评选出6件作品获得大赛单项奖(相当于一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61名。
从参赛数量及质量来看,由于各高校参赛积极性较高,参赛作品数量显著增加,从第7届的986件上升至第9届的1567件,参赛作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作品质量,纵观近三届参赛作品,其难度、美观度及与市场结合度都达到新高。为了鼓励各高校的参赛热情,从第8届大赛开始,在参照国家14大类学科竞赛特点基础上,保持本大赛的大奖“含金量”,设置特等奖和固定的一等奖数量,将二、三等奖获奖数量与参赛作品总数量挂钩(按比例增加),分别占参赛作品数量的10%和20%,加大作品的获奖概率,极大增强参赛者的积极性。从获奖分布来看,三届分别有25所、23所、30所高校获得各等级奖项,奖项分布较宽,传统强校继续出类拔萃,其他学校也紧追不舍、后来居上,大赛为各校之间的良性竞争提供了优质平台。
“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走过了9年时光,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拥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近三届大赛参赛高校数量稳中有升,至第9届已经发展到36所,参赛学校基本囊括了全国所有设置纺织专业的本科高校,品牌魅力加速提升。尤其是“纤维艺术与材料再造”设计组的设立,将本大赛的触角由纺织专业延伸至和纺织品设计息息相关的设计及美术专业,吸引了拥有设计专业及美术专业的高校参赛,新的作品类别也将纺织品设计与环境艺术完美结合,实现专业跨界合作,使大赛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表1 第7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分布表
表2 第8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分布表
表3 第9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分布表
表4 第7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表5 第8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表6 第9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获奖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