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的产生过程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人类从出生开始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周围世界的知识,并逐渐地适应环境,这是一个认知过程,具体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以及思维,连同构成认知活动基础的智力,它们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发展的动因又有哪些?这些都是认知发展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内部的行为或观念。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众多事物中只挑选某些特定对象进行反映,而不管其他事物。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
(二)注意的种类
人对事物的注意,有时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有时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根据引起、维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一群人正在开会,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这就是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一个学生正在写作业,这时旁边有人在谈论一个突发事件,若他被吸引去听人家讲述,这是无意注意。当他突然的意识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就控制自己不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写作业,这种服从于预定目的,而且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在开始做某种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困难很大,用的精力也较多,往往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种工作上,这是有意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对所从事的工作已能应付自如,就不需要意志努力继续保持注意,从而使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特点,但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又有区别。它不同于无意注意之处在于: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它不同于有意注意之处在于:有意后注意的保持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如果在我们的工作、学习活动中,力求将有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后注意,那将使我们以极少的精力取得很大的成效。
二、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往往具有诸如颜色、形状、温度、声音、气味等多种属性,当其中某种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相应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映像,这就是感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低级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只能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知道事物的意义,然而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对于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2.感觉的种类 人们常常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而相应地对感觉进行分类。感觉器官按其所在身体部位的不同而分成三大类,即外部感觉器官、内部感觉器官和本体感觉器官。
(1)外部感觉器官:外部感觉器官位于身体的表面(外感受器),对各种外部事物的属性和情况做出反应。由外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视觉、听觉、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等)、味觉和嗅觉。视觉是将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然后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产生的。人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听觉是指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肤觉是皮肤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多种感觉。皮肤感觉按照其性质可分为:触觉、压觉和振动觉,温度觉和冷觉,痛觉和痒觉。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皮肤感觉的主要代表区。味觉的感觉器是味蕾,分布于口腔黏膜内,主要分布于舌的表面,特别是舌尖和舌的两侧。嗅觉的外周感受器就是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里的嗅细胞。
(2)内部感觉器官:内部感觉器官位于身体内脏器官中(内感受器),对身体各内脏的情况变化做出反应。由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机体觉和痛觉。机体觉是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又称内脏感觉,其属于第六感觉范畴。当各种内脏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为一种感觉,被称为自我感觉。痛觉的感受器遍及全身,痛觉能反映关于身体各部分受到的损害或产生病变的情况。
(3)本体感觉器官:本体感觉器官则处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对整个身体或各部分的运动和平衡情况做出反应。由本体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运动觉和平衡觉。运动觉是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它为我们提供有关身体运动的情报。平衡觉是由人体位置的变化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在进行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其速度的加快或减慢就会引起前庭器官中的感受器的兴奋而产生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也是人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和属性。知觉作为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组成部分在客观上就是相互联系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2.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分类:知觉是多种感官联合活动的结果,在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中,总有一种或两种感官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活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
(2)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分类: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属性的知觉。它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时间知觉是反映客观现象的持续性、速度和顺序性的知觉;运动知觉是反映物体的空间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它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的知觉和自我知觉三部分。对他人的知觉是指通过一个人的外表、语言和行动来认识这个人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即“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类知觉有明显的感情成分参与;自我知觉则是指通过对自己言行的观察来认识自己。
(3)根据知觉映像分类: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即错觉)两类。正确的知觉是指符合客观实际,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来面目的知觉。错觉则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的、错误的知觉。错觉的种类很多,几乎在各种知觉中都有错觉发生,如视觉错觉、声音定位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和对人的错觉等,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视觉错觉。一般情况下,在对事物进行大小、高低、胖瘦的估计时,往往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知觉错误。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不正确的知觉,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消失,错觉一般是不会消失的,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识别其真伪。错觉是人们知觉事物的特殊情况,不能因此而认为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人不仅可以通过实践检验来纠正错觉,而且还可以运用错觉的规律来为人服务。如在服装设计、商业广告、布景的制作以及军事伪装等实践活动领域中,都会广泛地应用错觉规律。
(三)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感觉、知觉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人只能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通过知觉,人可以了解事物作为整体的意义,因而其内容要远比感觉丰富生动。其次,产生过程不同,感觉只是单一的感觉器官进行简单信息加工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大脑对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最后,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而知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系统。
2.感觉、知觉的联系 也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对事物的感觉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全面、越正确;其次,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人在和客观事物接触时,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作为一个方面和事物的整体一同被反映出来。因此,感觉和知觉被统称为感知;最后,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一旦在感官所及范围内消失,感觉和知觉也就随之消失,而且感觉和知觉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它们同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三、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是人们积累和形成经验、促进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记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都是靠记忆来实现的。一方面,记忆是人类知识经验的宝库,既能积累个人由实践得来的直接经验,又能积累个人由学习得来的间接经验,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动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前提,因为记忆联结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没有记忆的这种联结功能,心理的全部复杂性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说记忆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机能。
(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成下列四种。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形象记忆。例如,我们去观看一场时装秀时,对一件服装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称为逻辑记忆。例如,我们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情绪记忆。例如,模特对第一次上台表演时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例如,模特对学习表演技巧时一个接一个的动作的记忆,就是运动记忆。
在生活实践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着的,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做这样的分类。另外,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也可将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类型。
四、想象的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例如,人们在听音乐、看小说时,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自己并未见过的情景、人物形象。作家根据生活经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剧中人的形象,这些根据别人的介绍,或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等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二)想象的种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可把想象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志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人们形象地掌握不曾感知或无法感知的事物;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例如科幻影片。幻想不能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而是带有向往的性质,幻想含有人们寄托的希望。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幻想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促使人们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当旧的幻想实现之后,人们又可能产生新的幻想,并为实现这些新的幻想而努力。
4.梦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产生的想象活动。人在清醒时感知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加工形成经验和表象。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出来,就成了梦的内容。梦是无意想象的典型形式,它具有离奇性和逼真性的特点。
五、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与感知觉一样,均属于人的认识活动。感知觉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思维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还在于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
(二)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种。
1.动作思维 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实践思维。其特点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给予的,其解决方式是实际动作。
2.形象思维 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形象思维中的基本单位是表象,这种思维在幼儿期(3~7岁)有明显的表现。
3.抽象思维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
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一生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稳定渐进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认知结构的不断再建构。可以按照认知结构的性质把认知发展划分为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一阶段较上一阶段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标志着人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一)感知运动智力阶段(出生至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于动作水平,不具备表象和运算的智慧。他们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环境。
(二)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符号功能的大发展。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儿童开始从具体的动作中摆脱出来,在头脑里形成“表象性思维”。但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还只是外物的图像,并不是动作格式的内化。其次,此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为世界都是按他的思维在行事,同时也不会置身于别人的位置来进行思考。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逻辑发展还处于只能发现事物之间共变或依存关系的“半逻辑”水平。
(三)具体运算思维阶段(8~12岁)
这一阶段的过渡和发展在皮亚杰看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此时个体的思维实现了动作向运算的转变。运算来源于动作,它保留了动作的基本属性。但运算又高于动作,具有动作所不具备的新属性。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思维对象限于现实所提供的范围。其次,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灵活与平衡的特性。而且,具体运算达到了“可逆性”,这些发展最终导致了各种守恒的出现,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四)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3岁以后)
形式运算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其次,形式思维能进行假设到演绎的推理,以确定多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
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具有普遍性,但对应的具体年龄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个体差异。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而且,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的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
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发展在传统上存在三个经典的因素:首先是成熟的因素,人的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受遗传程序控制的主体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机体的成熟无疑是智慧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第二个经典因素就是经验,通过经验的简单累积就能形成认识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第三个经典因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