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国际贸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扩大纺织品出口创汇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纺织工业是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一个产业部门。这个产业部门,当前要明确树立“两个市场”的观念:国内市场、世界市场。

我国纺织品进入世界市场、进行国际交换,真说得上源远流长。人们熟知的古代“丝绸之路”,就以贩运中国手工纺织品到中亚、西亚以至南欧、中欧、西欧为主导而形成的。明清两代极为兴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手工棉纺织业、手工丝绸业的产品(土布、生丝),在18世纪及至19世纪前期,曾是中国与欧美各国海舶贸易的主导商品之一。19世纪末叶机器纺织业在中国兴起后,一方面固然存在洋纱、洋布、“舶来品”针织物、呢绒匹头涌进中国市场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中国纺织品(生丝、棉纱、棉布、针棉织品)批量出口的经济现象。特别是生丝出口,从来没有断过流。现代缫丝、绢纺工业,当年甚至就是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动力而发生、发展的。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三十年间,由于受到国内庞大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牵制,纺织品出口难以迈开大步。虽然50年代对苏联、东欧的毛纺织品、丝绸外销业务甚为活跃,60年代前期起步的“对资出口”(主要是棉纱、棉布和针棉织品)到后来甚为可观。遗憾的是,在闭关锁国的历史条件下,终究未形成大气候。直到1970年,纺织工业出口总额还仅5亿美元。1975年时,也仅是13.4亿美元。

近十年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工业的出口业务突飞猛进。纺织工业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1亿美元上升到1987年的81.2亿美元(如用海关统计的大口径,加上纺织原料、地毯、裘皮服装等,为88亿美元)。在1987年,已占全国出口总额(346亿美元)的23.5%。1986~1987年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按棉纺织品等主导产品匡算,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实物量,现在已大体占到年生产量的1/3左右(1987年棉纺织品交货量折合棉纱936万件,占总产量2350万件的40%)。也就是说,以2/3供国内市场,已较好地解决了国内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有余力,以1/3产品供外销,赚到了80多亿美元的外汇。我国纺织工业,既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基础,“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又有大量的出口商品资源可以推向世界市场,这样优越的国际贸易的实力地位,确实令人高兴。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纺织品出口将继续得到发展。据权威部门预测,1990年出口总额可达100亿美元。到20世纪末、2000年时,又将如何呢?经贸部和纺织部提的目标是200亿美元。当然,能再高一点更好。据悉南朝鲜(韩国)的2000年目标是250亿美元。以中国纺织工业的雄厚实力和生产规模,到那时当然不宜落后于南朝鲜(韩国)。

进入8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内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纺织工业可以放手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又适逢工业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国家已把扩大纺织品出口创汇,作为一项国策。1986~1987年两年纺织品连续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左右,这个事实,说明了把纺织品列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必要性。我国经济学界一些权威人士普遍认为,至少到20世纪末,纺织品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占首要位置的状况,将不会有改变。本人还认为,就是到了21世纪,纺织品也将继续保持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位置。衣被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消费资料,任何时候,纺织品都是国际交换的重要商品。那么,谁来担当国际纺织品贸易主要供应国的角色呢?18世纪和19世纪,是英、美、法、德等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纺织业的天下。20世纪前、中期,日本加入了这个行列。进入21世纪80年代以来,渐渐形成了西欧(意大利、西德、英、法)、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争雄的新格局。而从今后几十年的趋势看,亚洲地区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南朝鲜(韩国)、中国香港、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的纺织、制衣业,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而意大利、西德(联邦德国)、法国的纺织、制衣业,凭借其高科技和领导服饰艺术潮流的传统优势,将继续保持其主要出口国的地位(特别是在欧洲共同体市场内部)。美国、英国、日本虽能继续保持高档纺织品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但演变为纺织品净进口国的趋势已难于逆转。正是这样的大趋势,为我国纺织品大举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机遇。从而也可看出,尽一切可能扩大纺织品出口创汇,作为一项国策将在政策上是可行的,并具有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