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人民衣被问题大解决的由来
中国社会十几亿人口衣被问题的大解决,中国纺织工业现今的“纺织大国”地位是怎么得来的?当然,这是几代“纺织人”奋斗数十年的结果,是数以万计专业英才、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悉心奉献的结果,是钱之光等纺织业几代领导人殚精竭虑、兴业有方的结果。同时更应该认识到:纺织工业虽说是新中国成立时最有基础的传统工业,它的大发展则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纺织工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产业,60多年间始终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纺织工业生产、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实际体现。
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人民群众衣被问题的大解决(较高水平的解决)必须立足于本国纺织工业的大发展。中国城乡内需纺织品供应即使缺口并不很大,都很难通过国际市场采购加以弥补。如果不在中央一级采取适当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措施,不要说问题的大解决,就连缓解性的小解决都会有难度。建成“纺织大国”以至建设“纺织强国”,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经济发展目标,不如说更是一项重大社会工程。
中国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500万棉纺锭、13万毛纺锭起步,稳妥、持续推进生产和建设,终于成功实现十几亿人口纺织品庞大消费需求的高水平解决,与此同步,“无意间”形成了“纺织大国”的地位。究其来龙去脉,笔者认为,这是党和国家妥善处理下述十个问题,十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执政党和国家把民生问题摆在何种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实行的是“为人民服务”和“执政为民”的执政、治国理念。“解决温饱问题”的郑重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提出,具体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执政、治国理念。中国纺织工业的大发展,其原始动力也正在于此。
第二,在多大程度上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民生产业,依靠本国发达的民生产业解决好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出发,定下的国策是全力发展本国的民生产业,把民生问题的解决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结果,做通了。
第三,通过发展何种所有制经济来发展民生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曾经致力于发展公营、国有企业。在总结历史经验后,改而采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策。结果,在后30年出现了纺织工业发展的“加速度”。
第四,如何解决纺织、食品、造纸、制革、塑料、橡胶等各类民生产业发展的大前提——原料资源问题?中国政府就纺织业采取的办法是:在农业范围处理好纺织原料(棉花等)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实行“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化纤;参与经济全球化,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适度进口棉花、羊毛“以进养出”。结果在后30年大奏其效。
第五,以何种方式解决民生产业大发展所需的机器设备?中国政府的办法是国家支持纺织工业自己造专用设备,用于本系统的工厂建设和设备更新。结果非常成功。
第六,采用何种发展水平的工艺技术?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政策是从国情出发,大量采用“适用技术”。狠抓技术进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但不片面追求自动化、省人化。结果,就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七,解决好专门人才培养问题。中国纺织工业部门,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创办十几所高等院校,几十所纺织中专,数以百计的纺织技工学校。几十年来,基本不发生人才匮乏问题。
第八,打造一系列上、中、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链。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张王牌。
第九,着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小舰队(企业集团);与此同时,从政策上扶持中小企业,形成纺织品、服装“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特色的由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以至一村一品相关中小企业“扎堆”升格而成的全国几百个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已接近于成为中国纺织经济的“半边天”。
第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放意识,经济全球化意识,国际合作共赢意识,已使中国发展成为纺织品、服装第一出口大国,从而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