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统计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一、统计的含义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十分迅速。我们从各种媒体上可以听到或者看到各类的数据,如某国家或某省、某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多少亿元,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几;国家出口贸易额达到多少亿元、顺差或逆差多少、股市行情如何、物价指数怎样等。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如何得到这些数据?如何运用这些数据?这些就是统计问题。
那么什么是统计呢?
根据理解的角度不同,“统计”一词可以有3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和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活动,通常被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4个阶段。统计数据又叫统计资料,是通过统计调查获得的,用以表现研究现象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料。统计学是指统计理论和方法,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显然,统计的3种含义以统计数据为核心而紧密联系,统计数据与统计活动是统计的成果与过程的关系,统计活动与统计学则是统计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二、统计的特点
统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或者说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一种有力工具。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数量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规模、水平,现象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决定现象质量的数量界限。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性,是统计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调查研究活动的根本特点。必须指出,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是定量认识,但必须以定性认识为基础,要和定性认识结合起来。例如,要了解和研究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构成及其变化,首先必须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质属性,然后才能据此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
(二)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由许多个体现象构成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劳动生产率统计不是研究某个人具体的劳动生产率,而是研究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一个企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这个特点,是由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决定的。由于社会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个个体现象所处的条件不同,它们既受共同因素的影响,又受某些个别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和变动趋势是难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只有以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为研究对象,即以构成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现象为研究对象,才能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正确揭示出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是,总体是由个体构成的,要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就必须从调查了解个体现象的情况开始,从个体到总体。例如,人口统计就必须从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开始,然后经分组、汇总、计算、整理等工作,才能过渡到说明人口总体数量的特征。
(三)具体性
统计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数量,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和数学的重要区别。数学虽然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但是,它是非常抽象的。而统计研究的量是具体事物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它总是和现象的质密切结合在一起。例如,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164亿元,原煤生产总量达35.2亿吨等,这些显然不是抽象的量,而是我国在2011年这一具体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原煤生产的数量表现。如果抽掉具体的内容,不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研究,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就不称其为统计,其数字也就不是统计数字。
(四)社会性
统计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现象的数量,具有社会性。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统计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就是说,统计研究的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法律、道德等。它们都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及其产物,都和人的利益相关,即使表现为人和物的关系,背后也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② 统计认识主体也具有社会性。统计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观点的影响,并为一定的社会集团利益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社会统计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统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得到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由于还存在着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影响到统计认识的真实性。另外,从社会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的相互关系上看,统计的社会性也表现在社会认识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社会矛盾。为了充分发挥统计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计的社会性特点,正视社会矛盾,妥善解决矛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维护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统计的作用
统计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认识的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有力武器
人们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了解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具有不同的性质,认识社会现象不能像认识自然现象那样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而必须运用符合社会现象特点的手段和方法。统计就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和手段。统计以它特有的观察和分析研究方法,如实、具体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各个领域的情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如列宁所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之一”。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统计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从事实的内部联系中把握事实。事物的质是根本的,决定着事物的量,但是事物的量又总是反映事物的质,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就会引起质变。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可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刻。统计是社会认识的一种有力武器,这是统计的基本作用。
(二)统计是制订计划、实行宏观调控的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需实行一定的计划管理,从基层单位直到整个社会都要制订计划,以指导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必须以正确的统计数字资料为依据,使计划工作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计划制订以后还要进行监督、检查,搞好经济预测,进行宏观调控,这些都要以统计为依据。统计不仅要反映计划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好经济监测和预警,检查和监督计划的执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使社会经济得以顺利发展。
(三)统计是制定政策的依据
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制定政策、方针时,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如果离开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想当然地制定政策,则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从数量方面了解并掌握具体情况是制定政策时必须注意的。
(四)统计是实行管理的手段
世界在飞速地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管理要适应这种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包含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各级领导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中抓住主要环节,对瞬息万变的经济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这就需要各方面迅速、准确地提供信息。统计信息是各种信息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种信息。因此,无论是宏观经济规划中的管理、协调和平衡,还是微观的指挥、调度和组织,一刻也离不开统计。各级统计机构必须及时有效地提供统计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参与决策,这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实行管理不可或缺的。
(五)统计是认识世界、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工具
通过统计可以认识世界各国的状况,进行国际对比,开展国际交流,发展对外合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其中统计信息交流有很重要的地位,统计资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统计已成为认识世界、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
(六)统计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的主要方法是科学试验,可以通过人为创造条件并加以控制,使其反复发生。其中要用到数理统计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的统计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对它不可能完全人为地加以控制和模拟,只能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忠实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比如,人口的性别比研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研究等,都需要用到统计方法。对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记录”事实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