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交流
总共五篇论文,通过检索,薛忠坤只找到杜恪发表的四篇论文加正在审核的这篇论文,论文内容全都是关于电子流理论,并且都是今年发表的。
“有意思啊,真的很有意思,这个电子流理论是怎么想出来的,质子与电子分流,形成全新的聚合态。而且力学平衡和分离方法,都有充分论证,很好的勾勒出了未来蓝图。”
薛忠坤主研方向就是扫描隧道显微学、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与电子流理论恰好有相关联系,因此全部论文看下来,便迅速对杜恪提出的电子流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复看了两遍论文,还是觉得不够过瘾,便一边回复论文通过。
一边继续检索杜恪,希望找到杜恪的其它论文,可真没有。
哪怕有几个同名的,检索出来的论文也与电子流理论毫无关联,通讯地址也不一致。检索不到论文,他便与《物理评论B》的编辑部联系,让他们把杜恪的信息发过来。编辑部那边需要一点时间找出信息,所以他又开始检索第二作者陶勋,找出了一点信息。
“炎科大的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材料学和锂电池,好像跟电子流理论也没有什么关联……这个杜恪,难道也是炎科大的?”
不一会儿,《物理评论B》发来了作者信息。
基本上为了做人名消歧,很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将自己的基本信息与简介一同寄过来,这样可以迅速将同名作者区分开。
杜恪,茅州杜恪新能源有限公司,4月21日出生,白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电池。
“白辉理工毕业的?本科还是硕士?博士?不对,今年不是才23周岁,这还是本科生吧?”薛忠坤算了一下杜恪的年纪,顿时大为吃惊,“这五篇论文,都是一个本科生写出来的?而且还是白辉理工毕业的本科生?好像这个白辉理工也不是一流吧?”
表情变幻了一会,薛忠坤实在想不通,一个普通本科生,怎么研究出电子流理论的。
他很快打电话给自己带的一位博士生:“小朱,你在不在学校,过来我办公室一趟。”
小朱已经不年轻,快接近三十岁的人了,进了办公室时小口喘了喘气,表现出一副急急忙忙跑过来的姿态:“老师,您找我?”
“这几篇论文,你抽时间看一看,然后呢,去联系一下论文的作者杜恪,跟他交流交流,最后再给我报告一下。”
“好的。”
“嗯,去忙吧。”薛忠坤挥挥手。
小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敢在办公室里耽误时间,要知道他跟随的这位博导,可是炎科院导师!
两年前薛忠坤还入选了炎国海归名单,这份名单可是包括了享誉中外的大犇——当然,也有一些商业界、文学界、艺术界、体育界的名人。
能跟随薛忠坤读博,对小朱来说,是劈开了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康庄大道。
所以他格外珍惜导师的任何吩咐,记下论文后,立刻开始啃,除了未发表的第五篇之外,前面四篇论文他都反复看了三四遍,对电子流理论已经熟悉。尽管他看不太出来,这个理论的未来前景,但能感觉到这份论文很有新意,比那些新瓶装旧酒的论文有意思多了。
“老师的意思,应该是看上论文作者了,所以让我接触一下。”他开始在脑子里分析利弊,以确定自己下一步怎么做,是吹捧杜恪,还是贬低杜恪。
学术资源就这么多,竞争无处不在,即便他已经是导师的学生,依然需要争。
他先是打电话联系了自己在炎科大的老同学,然后拐弯抹角联系上《化学物理学报》的一位编委,向对方打听杜恪的情况。
然后就得到了一个让他踏实的消息——杜恪已经确定跟随陶勋读研,再跟随陈旸读博。
“是这样的,我老师薛忠坤导师,读了杜恪的论文,可能是起了爱才之心,想要让我跟杜恪交流交流,所以我想请老师你帮帮忙,联系一下杜恪,找个时间一起吃顿饭。”没人跟他抢资源,小朱立刻变的热情起来,“嗯嗯,你先帮我联系,我回头再打过去。”
打完电话,小朱心情很好。
他心中想到,中清大学、金辰大学,以及炎五高校,都是自成派系的“学阀”。往往炎五导师的小孩,不会去读清辰,清辰导师的小孩也不会去读炎五,虽然这样有“近亲繁殖”的弊端,但没办法,自有国情存在。所以知道杜恪要去炎科大读博,小朱便不担心杜恪来中清大学抢资源。
很快编辑给他回了电话,表示已经和杜恪联系过。
于是小朱这才给杜恪打去电话:“杜恪你好,刘编委给你打过电话了是吧,对对,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朱焕聪,是薛忠坤导师的博士生……我老师很欣赏你的论文,让我跟你交流交流,你看你哪天有时间,来一趟中清大学……没时间是吧,那行,我们加个微讯,微讯聊。”
……
对于朱焕聪的来电,杜恪是很意外的,他到不是在意一个中清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而是在意朱焕聪的导师。薛忠坤啊,以前杜恪不认识,但现在,杜恪认识了,这的确是一位国内物理界的大犇,而不是大牛和大牪。
这样一位大犇,看上自己的论文,说明什么还用多说吗。
“我真的要火了!”
“电子流理论要爆炸了!”
陈旸院长这样的人物可以称一声大牛;普通导师级别的人物可以称一声大牪;达到领域顶级的,可以称一声大犇。论文吸引了大牛,说明不错;吸引了大牪,说明要火;如果再能吸引大犇,那么走出炎国冲向国际毫无难度。
薛其坤就是一位大犇,试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冠以可以竞争贝丽奖的科研成果。
想到这里,杜恪给陶勋发了微讯:“老陶,我论文被薛忠坤导师关注了,还让他的博士生跟我交流。”
陶勋回信息很快:“厉害厉害!国内凝聚态物理第一人啊!他还是《物理评论B》的编委,应该是你的论文发给他审核,哈哈,恭喜恭喜,又是一篇P.R.B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