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福州(府)刻书家
福州,古有闽中、侯官、晋安、泉州等称。唐开元十三年(725),改泉州为福州都督府。此为福州之名出现之始。宋初,为福州,领县先后增置为闽县、侯官、怀安、连江、闽清、古田、长乐、福清、永福、长溪、福安、宁德和罗源13县。元初改为福州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长溪县为福宁州,下辖福安、宁德二县;元贞二年(1296)又升福清为州。此二州仍隶属于福州路,故其时福州领县九、州二。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复升福宁为州,隶以福安、宁德,从福州分出,直属于福建行中书省。万历八年(1580),撤怀安县,福州领县九。
作为福建首府,福州人文荟萃,诞生理学名家如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林之奇、黄榦、吴海,文学名家如张元干、曹学佺、谢肇淛、徐。清代以来,出现孟超然、陈寿祺、林则徐、梁章钜、沈葆桢、严复等,更是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福州经济繁荣,刻书业相应也较为发达,北宋中后期以寺院刻书为主,南宋、元明时期均以官府刻书和私家刻书为主,坊刻则罕见著录。
由于各级官府不是专业的刻书机构,故官刻一般是委托给书坊或通过临时招募刻工进行。私宅家刻大体与此相同。这些书籍虽然由书坊所刻,但不应视为坊刻本,其性质取决于出资者:由官方出资的为官刻,由私家出资的为私刻。这与现代出版社委托印刷厂印刷书籍,其版权仍归出版社而不归印刷厂,道理是一样的。
由于宋、元、明时期的书坊主要集中在刻书中心建阳,所以,长期以来,福州有许多官私刻本实际上是在建阳书坊刻印,或是聘请建阳书坊刻工刊行的。如宋淳祐间,福建常平提举赵师耕在麻沙刊刻《河南程氏遗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由元代福建地方官抄录汇集,而后委托建阳书坊刊行;至正元年(1341),闽宪斡克庄委托朱熹五世孙朱炘,将虞集《道园学古录》刻印于建阳。明天顺间(1457—1464),福建提学游明将《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附宋季朝事实》重加校正,刊行于建阳书坊;成化十年(1474),福建右副都御史张瑄在建阳书坊刊刻《周礼集说》《纲领》《复古编》等书;成化十六年(1480),福建按察司佥事余谅将《文公家礼仪节》“付建阳书肆,俾其翻刻以广其传云”;成化十八年(1482),福建巡抚张世用将《古文苑》“发诸建阳书肆寿梓”;正德六年(1511),福建巡按御史贺泰命建阳知县将其所编《唐文鉴》校正刊行。明隆庆刻本《文苑英华》,通常认为刻印于福州,然而据学者考证,该书“是由福建巡按胡维新、闽浙总督戚继光等人派员刊行于建阳书坊的官版书籍”。
入清以后,由于建阳刻书业逐渐衰败,福州坊刻于清中叶迅速崛起。南后街、三坊七巷一带书坊,承担起了原由建阳书坊所承担的接受官私刻书的大部分重任。
本卷搜集整理了由宋至清211位福州刻书家的事迹。其中,在福州刻书的有150位(宋代15位,元代6位,明代74位,清代55位),在外地刻书的福州(府)籍刻书家有6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