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
1.1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内容和目的
现代财务分析起源于财务报表分析,它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最先由美国银行家倡导的。当时,为了防止竞争对手获得商业信息,企业一般都不予公开利润表,所以当时的财务报表仅指资产负债表。但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出现,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资本需求,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借助于银行来获得发展资金的支持,由此,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但是,银行出于保障贷款的资金安全考虑,除了要进行贷前审查企业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外,还会要求企业定期报送相关的财务数据,以便进行过程监控。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表分析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是在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背景下,股东出于自身投资安全及收益等方面的考虑,开始重点关注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以便得到企业未来的价值信息,而获得这些信息就依赖于对企业历史财务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1.1.1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是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本依据,运用一系列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现金流量等情况加以分析评价,以便于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考察企业经营活动的利弊得失,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者进行财务预算、财务决策等提供信息支持。
1. 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查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人员通过观察经营活动的数量及其差异变化,比较分析企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结构比例和财务比率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检测和诊断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例如,企业资产收益率低,通过分析可以查明其原因是资产周转率低,进一步分析知道资产周转率低的原因是存货过多,再进一步分析查明存货过多主要是产成品积压导致的,所以如何处理积压产品便是解决收益率低的关键。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是一种检查手段,它如同医疗上的检测设备和程序,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帮助企业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以便企业有针对性地改善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 评估企业财务实力
财务实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产品或业务竞争力、经营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质量、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能力、财务实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等。企业财务实力的强弱主要是通过会计报表所显示的资产实力和收益能力等体现出来的,对财务实力的评估是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建立关系的必要步骤。
3. 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具有较高且稳定的获利能力,而获利能力的大小,通常用利润率、每股盈利等指标加以衡量。对企业投资者来说,获利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投资的收益分配水平;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较高的获利能力本身就是其受托责任的主要内容,债权人(尤其是长期债权人)更注重其债务人的持续获利能力,获利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密切相关。
4. 确定企业偿债能力
在财务报表分析中,根据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可区分哪些企业有偿债能力,哪些企业无偿债能力。例如,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总额之比,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50%左右,此时企业既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又充分利用了负债的杠杆效应。流动比率是用以衡量一个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表明短期债权人的债权在到期前,举债企业用货币资金和流动性较大、能较快地变现为货币资金的其他流动资产偿还短期债务的限度。企业既要考虑其是否有能力到期清偿短期债务,又要考虑清偿短期债务后是否能应付企业日常性流动资金的需要,所以流动资产理应大于流动负债;否则,企业在偿还了短期债务后难免会陷入困境。
5. 评价企业资产管理效率
投资者把资本投入企业,债权人把资金贷放给企业,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的总资产,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本身就体现投资者委托经营者进行管理,同时体现经营者的独立经营权利。为了完成受托经管责任,经营者必须有效地经营和管理其独立控制的资产,资产管理效率或营运效率如何,通常要借助于各种资产周转率指标加以衡量和评价。
6. 评估企业风险和报酬
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报酬以及发展前景是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企业的财务与经营风险、报酬和发展前景主要是通过会计报表体现出来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以便于报表使用者正确确定未来投资等相关决策方向。
7. 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报表编制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分析可提供更为详细、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提供可靠基础。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具有实际价值、更理性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做出科学决策。
1.1.2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与企业的利害关系不同,因而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综合起来,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有以下内容。
1. 资本与资产结构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资金,其来源应该稳定可靠,这是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可以从不同的来源渠道取得所需资金,这些来源渠道从资产负债表上概括起来有两大部分:负债(含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股东)权益。所谓资本结构是指它们各自所占比例为多少,这个比例涉及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问题,如企业的营运资本、融资决策等。就资本结构理论而言,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最佳负债和所有者(股东)权益的比例结构。在这一最佳结构下,企业的加权平均总资本成本最小,企业的价值最大。因此,资本结构的健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实力是否充实、企业的经济基础是否稳定。如果资本结构健全、合理,企业的经济基础就比较牢固,能承担各种风险;反之,如果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就难以应对各种风险。
资产是企业的经济资源,资源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配置,而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以及各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即资产结构分析来反映的。企业合理的资产结构,是有效经营和不断提高盈利能力的基础,是应对财务风险的基本保证。
2. 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运用企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的能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其实质是资产运用并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资产运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资本增值的程度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我们知道,企业取得的资本,是以不同的形态体现在各类资产上的。企业各类资产之间必须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且在同类资产中的各种资产之间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资金分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健康稳步发展,也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企业各种资产能否充分有效地使用,主要体现在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以及为企业带来收入的能力大小。
3.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对到期债务清偿的能力或现金保证程度。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就要对外举债。举债经营的前提必须是能够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否则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导致企业破产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因此,通过偿债能力分析,使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都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和风险的大小,债权人可以据此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债务人也可以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的大小,进而为后续资金安排或资金筹措做出合理决策。
4.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又是衡量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企业所有者(股东)关心的重点,而且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债权人极其关注的问题。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具有丰富的分析内容。盈利能力分析不仅包含一个时期盈利能力大小的分析,而且包括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稳定地获取利润能力大小的分析。
5. 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壮大经济实力的潜在能力。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的获利之源。我们知道,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是企业价值的核心内容,表明了企业未来潜在的盈利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是现实投资者关心的重点,也是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能力、资产增长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的计算分析,可以衡量和评价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6. 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现金的流入、流出及净流量的分析,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现金流出的主要去向、现金净增减的变化和现金紧缺状况,评价企业的经营质量,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衡量企业未来时期的偿债能力,防范和化解由负债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7. 财务综合分析
在以上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应当给企业相关利益人提供一个总体的评价结果,否则仅仅凭借某个方面的优劣难以评价一个企业的总体状况。财务综合分析就是解释各种财务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及效果的结论,说明企业总体目标的事项情况。财务综合分析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
1.1.3 财务报表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 注重横向及纵向的对比
财务分析不可以唯指标论,标准也不是唯一的,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由于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企业所属行业特点等对财务比率均有一定影响,因此用统一的标准比率去评价各行各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恰当的。应注意结合企业实际,注重对企业历史信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如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不低于200%为较好,但是180%或140%也不一定代表企业的不良状况,反之260%也不一定是好的结果。
2. 注意报表数据的局限性
(1)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对会计报表质量的影响。会计报表来源于基层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和计算。有时,各部门为了达到本部门利益、完成公司规定的各项生产指标,虚报、瞒报数据,再加上会计人员的水平有限,使会计报表的质量大打折扣。只有根据真实的会计报表,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财务报表分析通常假定报表是真实的。报表是否真实,要靠审计来判断,财务报表分析不能解决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2)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不同的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财务报表分析并没有对每一项内容进行调整,使之具备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成本;假设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调整;稳健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等。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和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造成即使是业务完全相同的企业,其财务报表数据也不尽相同,从而得出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结果。
(3)会计估计的存在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由于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会计估计,而且会计估计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因此,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这些都含有人为主观估计因素。会计估计的使用,导致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可比性变弱。
(4)通货膨胀对会计报表的影响。通货膨胀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发生通货膨胀时,对货币性资产而言,由于物价上涨,其实际购买力下降;实物资产的情况则相反。从负债方面来看,货币性负债在物价上涨时可为企业带来利润;而非货币性负债由于需要在将来以商品或劳务偿还,物价上涨时会对企业造成损失。通货膨胀同样影响着损益表的可靠性。损益的确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因而损益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5)会计报表的编制重结果。会计报表通常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而不能具体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只反映企业资产的总量,而不能反映其中有多少是企业的优质资产,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有多少是企业的不良资产,已经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是未经审批暂时挂在账上而已。
(6)会计报表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会计报表中一些应该反映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从而影响对企业的分析评价。例如,被纳入会计报表的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信息则无法反映;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企业一些隐形的会计要素形式(如人力资源价值、绿色资产等),由于缺乏合适的会计确认标准而无法确认,致使企业大量隐形资产无法入账,大大降低了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1.1.4 财务分析的目的
财务分析的目的主要受分析主体及分析对象的影响,不同的报表使用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
1. 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
企业投资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他们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最根本目的是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盈利能力是投资者实现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关键。但是,投资者仅仅关心盈利能力还是不够的,为了确保资本保值增值,他们还要研究企业的资本结构、支付能力和营运状况。只有投资者认为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的所有者才会保持或增加投资,潜在投资者也才会把资金投入该企业。否则,企业所有者将会“用脚投票”,潜在投资者将会转向其他企业投资。
2. 债权人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
与股东不同,由于债权人没有企业剩余收益索取权,如果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水平,债权人只能按照约定的利率收取利息,但是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债权人则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损失,这种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债权人更加关注企业收益的稳定性以及经营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债权人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短期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即短期偿债能力和资产的流动状况),他们希望企业的实物资产能顺利地转换为现金,以便偿还到期债务。
(2)长期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如资产负债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是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资本结构可以反映长期债务的风险。
3. 经营者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
在两权分离制度下,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肩负着受托经营管理公司的责任,这个受托责任的完成和履行情况需要以财务报表等方式向委托人即出资者作出交代;另一方面,经营者本人也需要借助财务报表了解公司内部的财务和经营情况,以便更好地强化内部经营管理,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更好地完成这个受托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内部的经营者本身就是财务报表的自然阅读者。
企业经营者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偿债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并从中找出问题,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及时了解自身的状况。通过财务分析,不仅能对现有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进行评价,更为重要的是能找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出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挖掘潜力,改变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经营者为了了解本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各种目标,必须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以便采取必需的措施和对策,才能应付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财务分析就是取得这些信息最有效的途径。
4. 政府机构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
政府机构作为财务报表的阅读分析者有其特殊性。
(1)政府作为出资者,所关心的主要不是单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而是全部或部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在有些情况下,政府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大型国有企业上(如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
(2)政府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了解主要借助于行业主管部门对单个企业的财务报表的汇总。
(3)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不仅包括企业经营和理财的经济性过程和后果,而且还包括企业的社会性后果(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效果)。
具体而言,通过财务报表分析,税务部门可以审查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合法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评价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和国有企业的业绩;财政部门可以审查企业遵守会计法规的情况;社会保障部门可以评价职工的收入和就业状况等。
5. 业务关联单位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
业务关联单位主要是指材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他们在分析时最关注的是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既可以通过对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又可以通过对企业利润表中反映的企业销售交易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6. 企业员工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
员工是企业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现在和将来,企业的经营和理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好与坏,都直接影响到内部员工的切身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员工必定会关心企业的发展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就业决策。
员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方法有很多,如直接观察和感受,但这些方法不够全面。要想全面、完整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把握企业的现在和未来,主要还应依据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不同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有着不同角度的需求,同时使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手段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时,应当注意各个主体分别适用于哪些分析方法,即使是相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财务分析结论,不同主体的解读和利用也是不一样的。
1.2 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和基本方法
1.2.1 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比较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 确定分析目标
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目的是解读会计信息,并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但企业的会计报表有众多的用户,如债权人、投资者、经营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等,他们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不同,所关注的问题和所作的决策不同,分析的具体目标也就不同。债权人关心的是能否及时足额地收回债权,获得预期的报酬,为此他们分析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投资者关心的是其对企业投资能否获得最大的回报,他们要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等信息资料;经营者希望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隐含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现有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盈利能力稳步增长。从上述分析看出,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具有多元性,分析的具体目标也存在差异。因此,只有明确财务报表分析目标,才能保证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明确分析范围
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并不是都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更多的情况是仅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分析,或是重点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其他方面的分析仅作为参考。这就要求在确定分析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分析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将有限的精力放在分析重点上,以降低收集分析资料、选择分析方法等环节的成本。
3. 拟订分析计划
分析目标及范围确定以后,就要拟订分析计划,包括分析人员的选配及分工、工作的时间进度、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分析的内容等,进行统筹规划,以便在分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分析工作的整体安排。
4. 收集分析资料
收集分析资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阶段,是指根据已经确定的分析范围收集分析所需要的资料。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专题调研、座谈会或有关会议等多种渠道来完成。资料准备得不充分、问题分析得不深入,都会影响分析质量。通常,会计报表是任何分析都需要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信息,如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情况和企业内部数据(包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销售政策与措施、产品品种和有关经济预测数据等)。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否则,财务报表分析将毫无意义,这就要求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5. 确定分析标准
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某一特定企业,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分析标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因此,财务报表分析者应根据分析目的与分析范围的不同,选择并确定财务报表分析标准。如果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就要选择企业历史同期经营业绩水平,还要将本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行业标准企业的业绩进行比较;如果是企业内部评价,还应与企业预算、计划进行比较。分析时,为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可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作为分析评价的标准。
6. 选择分析方法
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当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可以结合使用。
7. 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是报表分析人员根据分析目的,运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通过指标的对比分析,进行综合判断,企业的经济业务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同一指标数值,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的问题可能会有所不同,应通过指标间的联系,进行对比综合分析,揭露矛盾。其次,应点面结合,抓住重点,既要对指标本身的数值大小进行分析解释,又要对该指标在其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说明。再次,应注意不同时期数据的比较分析,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仅依靠某一时期的数据资料难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应根据过去若干时期历史资料的变化,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因素,对公司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还应注意结合定性分析,因为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往往难以定量分析,而环境的变化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要先做出定性的判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8. 得出分析结论,编写分析报告
编写分析报告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作出全面分析和评价,为决策提供直接依据,揭示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分析人员在分析完成、得出结论后,还要将分析结论及分析过程形成书面报告,对财务报表分析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1.2.2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是实现财务报表分析的手段,由于分析目的不同,在实际分析时,必然要适应不同目标的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分析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种,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一般财务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1.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利用财务报表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来反映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相对数值的对比更能深入地揭示财务本质,更能恰当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以比率分析法运用得十分广泛。同时,它也是其他分析法的基础。
根据分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比率分析法主要分为相关比率分析、构成比率分析和效率比率分析3种。
(1)相关比率分析。相关比率分析是根据经济活动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以便从经济活动的客观联系中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如将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分别与流动负债对比,反映出短期偿债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再比如分别将净利润同销售收入、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对比,求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企业盈利能力状况。
(2)构成比率分析。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如,企业资产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资产构成比率),企业负债中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的百分比(负债构成比率);再如,将利润表各项目分别与销售收入比较,求出各项目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可以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到对盈利结构的分析,更能发现提高企业收益能力的重点。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
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构成比率有以下几种。
① 资产各项目占资产总额的比重。
② 负债各项目占负债总额的比重。
③ 负债、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占资产总额的比重。
④ 各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
⑤ 各成本项目占总成本的比重。
⑥ 各类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重。
⑦ 各项成本、费用、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⑧ 各项现金流入(出)占现金总流入(出)的比重。
(3)效率比率分析。效率比率,是某项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比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例如,将利润项目与销售成本、销售收入、资本金等项目加以对比,可以计算出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资本金利润率指标,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及其增减变化情况。
运用比率分析应该注意以下4点。
① 相比较的两个项目必须是彼此关联的。若两个项目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这个比率则毫无意义。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与盈余公积之比是毫无意义的,但它和流动负债比,则能说明企业可用以清偿短期负债的流动资产的相对多寡,反映企业的变现能力。
② 各种比率计算出来以后要和本企业历史、同类企业相比才更有意义。例如,销售净利率为20%,往往没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但它如果和历史相比则能反映企业获利是否有所提高,与同类企业相比说明该企业是否具有先进性。
③ 计算比率的分子与分母之间必须在计算时间和范围等方面保持口径一致。
④ 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选用比率分析,需要选用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以便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做出评价。一般而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a. 历史标准:如上期实际、上年同期实际和历史先进水平等。
b. 预定标准:如预算指标、设计指标、定额指标和理论指标等。
c. 行业标准:如行业协会颁布的标准、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等。
d. 公认标准:包括国内和国际公认标准。
财务报表中有大量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计算出许多有意义的财务比率,这些财务比率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一般可分为4类,即变现能力比率、长期偿债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和资产管理比率。
2.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比较,计算出财务指标变动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变动差异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按照比较形式分类。比较分析法按照比较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比较和百分比变动比较两种。
① 绝对数的比较。绝对数的比较就是将取得的财务报表数据与比较基准直接进行比较。绝对数比较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比较财务报表,将两期或多期的财务报表予以并行列示,进行对比,进而观察各个报表项目数据的增减变动,以分析这些变动表示的经济含义。
② 百分比变动比较。绝对数的比较可以反映出项目金额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但难以反映不同规模分析对象之间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缺陷,可通过计算百分比来解决问题。百分比的计算主要包括完成百分比和增减百分比两种,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2)按比较的对象分类。比较分析法按照比较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和与计划预算比较3种。
① 纵向比较。财务报表分析不能停留在企业某一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只分析一年的报表数据往往不够,因为该年可能会有较多的偶然事项,从而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情况。用纵向比较法做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对企业若干年度的财务报表按时间序列做分析,从而看出企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规划未来。
② 横向比较。一种横向比较是以本企业与同行业、同规模的先进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与先进企业的不同,从而为发现问题和寻找差距提供线索,这是进行横向比较的一种方法。另一种横向比较是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做比较,这样比较更易发现企业的异常情况,便于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
③ 与计划预算比较。除了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外,常用的比较还有与企业理想财务报表、预计财务报表的比较。理想财务报表是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企业规模确定的会计报表,代表了企业的理想财务状况。预计财务报表是根据企业年度计划编制的财务报表,代表了企业的目标财务状况。
3. 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计算连续若干期的相同指标,揭示和预测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通过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相同的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幅度,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包括定比和环比两种方法。
(1)定基动态比率。定基动态比率是以某一时期为基数,其他各期均与该期的基数进行比较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2)环比动态比率。环比动态比率是指分别以上一时期为基数,下一时期与上一时期的基数进行比较,其计算公式如下。
做一做
请利用互联网等途径,选择和获取一家上市公司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利用上述公式围绕某一项目进行定基、环比动态趋势分析,并由老师随机抽取,向全班同学做趋势分析汇报。
4.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的实质是将某项指标与计划数或前期数等相比之下的差异按照因素分解成几部分,每部分是由不同的因素变化引起的。在实际的分析中,分析法与比较法是结合使用的,比较之后需要分解,以深入了解差异的原因;分解之后还需要比较,以进一步认识其特征。不断的比较和分解,构成了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过程。
(1)连环替代法。连环替代法是将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分解为各项构成因素,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分析各项因素影响综合指标的程度的一种方法。
在运用因素分析法时,应遵循以下操作程序。
① 分解某项综合指标的各项构成因素。
② 确定各个因素与某项综合指标的关系,如加减关系、乘除关系等。
③ 确定各项因素的排列顺序,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因素加以替代,来具体测算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④ 计算各个因素影响数值的代数和,检查是否与分析对象相符。
连环替代过程如下。
假定某一经济指标Y受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其关系式为:Y=A×B×C
计划指标:Y0=A0×B0×C0
实际指标:Y3=A1×B1×C1
Y3-Y0即为分析的对象。
那么,A、B、C三个对Y的变动影响的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次:以A1替换A0,B0、C0保持不变,则Y1=A1×B0×C0
第二次:以B1替换B0,A1、C0保持不变,则Y2=A1×B1×C0第三次:以C1替换C0,A1、B1保持不变,则Y3=A1×B1×C1
则有:
Y3-Y2为因素C的变动对整体指标Y的影响;
Y2-Y1为因素B的变动对整体指标Y的影响;
Y1-Y0为因素A的变动对整体指标Y的影响。
最后,将A、B、C三个因素的变动影响程度相加,得到:
(Y3-Y2)+(Y2-Y1)+(Y1-Y0)=Y3-Y0
【例1-1】M公司2016年生产甲产品,有关材料费用消耗如表1-2所示。
表1-2 M公司材料费用消耗情况表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分析法进行分析。
【解析】
甲产品耗用材料成本(Y)=产品产量(A)×产品单位消耗量(B)×材料单价(C)
计划成本(Y0)=A0×B0×C0= 800×10×20=160000(万元)
实际成本(Y3)=A1×B1×C1= 1000×9×25=225000(万元)
合计三个因素变动影响(Y3-Y0)=225000-160000=65000(万元)
具体因素变动影响金额分析如下。
第一次替换,用实际产量替换计划产量,则
Y1=A1×B0×C0=1000×10×20=200000(万元)
可以发现,产量(A)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Y1-Y0)为
200000-160000=40000(万元)
第二次替换,用单位产品实际消耗量替换单位产品计划消耗量,则
Y2=A1×B1×C0=1000×9×20=180000(万元)
因此,单位消耗量(B)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Y2-Y1)为
180000-200000=-20000(万元)
第三次替换,用材料实际单价替换材料计划单价,则
Y3=A1×B1×C1=1000×9×25=225000(万元)
可以发现,材料单价(C)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Y3-Y2)为
225000-180000=45000(万元)
3因素合计影响变动额=40000+(-20000)+45000=65000(万元)
通过计算发现,由于产品产量增加而使企业本期材料费用增加40000万元,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降低而使材料费用减少20000万元,而材料单价的升高使材料费用增加45000万元,3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实际材料费用比计划材料费用增加65000万元。产品产量增加而相应地增加材料消耗属于正常情况,单位产品消耗量降低,说明企业对材料费用控制得比较好,市场价格的变动,说明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应进一步进行分析,看能否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将这一不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想一想
运用连环替代法时,相关因素的分解与替换是否有顺序之分?如有,应如何确定因素替换的顺序?
答:在进行因素替代时,必须按照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并依次替代,不可随意加以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一般而言,确定正确排列因素替代程序的原则是:如果既有数量因素又有质量因素,则数量因素排列在先,质量因素排列在后;如果既有实物数量因素又有价值数量因素,则实物数量因素排列在先,价值数量因素排列在后;如果都是数量因素或都是质量因素,那么应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排列在先,次要因素排列在后。
(2)差额分析法。差额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运用这一方法时,先要确定各个因素实际数和计划数之间的差异,然后按照各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依次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变动影响程度。这种方法的原理和因素分析法基本相同,只是计算的程序不同。
【例1-2】承接【例1-1】,根据资料采用差额分析法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
【解析】
A因素(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A1-A0)×B0×C0=(1000-800)×10×20=40000(万元)
B因素(单位消耗)变动的影响=A1×(B1-B0)×C0=1000×(9-10)×20=-20000(万元)
C因素(材料单价)变动的影响=A1×B1×(C1-C0)=1000×9×(25-20)=45000(万元)
合计影响:40000+(-20000)+45000=65000(万元)
1.2.3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主要是对会计报表附注分析的方法。财务理论的相对稳定性、经济业务的迅速发展和报表使用者日益扩大的信息需求使报表附注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财务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表外信息越来越多。
按照会计报表附注分析深度的不同,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单项分析法、分类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1)单项分析法。单项分析法是指按会计报表附注的项目,一项一项地单独分析。例如,公司在会计政策变更中披露了公司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的变更,针对这项变更可进一步分析公司进行变更的真实原因、这项政策变更对公司当期财务状况和损益的影响及对未来损益的影响等。
(2)分类分析法。会计报表附注按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增进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的会计报表附注;二是提供财务报表体系不能涵盖的企业重要事项和交易的财务报表附注。对财务报表附注在逐项分析后应继续分类分析。分类分析的目的是把握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各项之间的联系,找出对决策有实质性影响的重要信息。
(3)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是在找出财务报表附注各项目之间的联系之后将财务报表附注视为整体,综合评价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应用综合分析法要达到的目的是对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做出恰当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