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和贤相
在夏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叫作商的部族。这个部族的始祖名叫契。据说他出身高贵,在尧舜时期还跟着大禹治过洪水,是个大功臣。因为有功劳,所以舜帝就把一个叫作商丘的地方给了契,让他在那里建立自己的统治,于是契就带着自己的部族去了商丘发展。后来,这一氏族以国为姓,成了商氏一族。
商的图腾崇拜是燕子,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鸟。关于这个,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契的母亲是西北少数民族有娀氏的女儿,名叫简狄,嫁给了帝喾,为次妃。
有一年春天,简狄出去游玩,突然看到一只鸟飞来,下了一个蛋,简狄觉得很有意思,就把那蛋吞下去了。没多久,简狄怀了孕,随后便生下了契。商才有了玄鸟这一图腾崇拜。
起初,商和夏朝治下的那些氏族部落没有什么不同,也并没有被夏的统治者们看在眼里,毕竟双方的实力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可是自从启之后,先是太康失国,然后实权落入后羿手中,之后又被寒浞取而代之。这段时期,夏朝的发展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乱”。
夏朝乱了,自顾不暇之下自然对氏族部落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虽然后来,夏朝的“少康中兴”挽回了一点颓势,让夏暂时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状态。往后传了八代之后,夏朝传到了孔甲手上。孔甲是一个昏君,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残暴不仁。孔甲在位九年,逼走了不少部族,夏朝的国势在他手上变得更加衰落,逐渐呈现出了崩溃之势。
在夏朝频频出现昏君、暴君的时候,商却出了不少贤能的领袖,加之夏本身国力衰微,对氏族部落的控制力也有所降低,这就给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商传到第十四代首领汤的手中时,商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颇具势力的部族。汤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他的领导之下,商的发展更加迅猛了。
一个国家、部落想要发展壮大,除了贤明的君主之外,优秀的臣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汤绝对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领袖,而他手下最能干、最贤德的臣子就是伊尹。
伊尹的一生堪称一部小人物的传奇奋斗史。伊尹的父母出身低微,父亲是有莘国的一个厨子,母亲是伊水河畔采桑养蚕的奴隶。虽然出身低微,但伊尹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好学的一面。他喜欢尧舜之道,对治理国家有独到的见解。
伊尹虽然是奴隶身份,但在有莘国名声很大,就连商汤也听说过他。为了得到伊尹的辅佐,商汤曾三番五次地来到有莘国,试图以玉石、布帛、皮毛等打动伊尹,把他“挖”到自己手下。但有莘王不同意,数次回绝了商汤的请求。最后,求贤若渴的商汤干脆直接向有莘王求了亲,娶他的女儿做王妃,这样一来,终于让伊尹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了自己身边。
商汤对伊尹有知遇之恩,伊尹对商汤自然不乏感激之情,自古明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有能力也有资本的领袖,商汤自然也有野心有抱负,而伊尹同样是一个胸中有丘壑的人,不会只甘心做一个小小部落的幕僚。当时的夏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夏王姒履癸荒淫残暴,把百姓压迫得苦不堪言,商汤实际上早就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
想要和夏对抗,商就必须想方设法地增强自身实力;而想要增强实力,那就得扩张地盘。扩张地盘也是有讲究的,先要师出有名,不能巧取豪夺,这样对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利。
比如之前商的附近有一个叫作葛的小部落,那个小部落的首领葛伯经常不按时祭祀。那时候部落的贵族把祭祀看作最要紧的头等大事。在得知葛伯对祭祀这件事不上心之后,商汤立即派人去问责,结果葛伯抱怨说,是因为部落太穷了,所以拿不出牲口祭祀。
商汤素有贤名,也愿意帮助人,当即就派人送了一批牛羊去给葛伯,让他拿来祭祀。可是葛伯收了牛羊之后,直接杀掉吃了,根本没有祭祀。商汤很生气,又派人去责问,结果葛伯又抱怨说部落太穷了,连粮食都没有,人都吃不饱,又拿什么去祭祀呢?
商汤听了葛伯的话什么都没说,当即又派了一批人去葛伯那里帮忙耕地,并让那些老弱的人负责给耕地劳作的人送饭。葛伯越发得寸进尺,不仅抢走了商汤派人送的酒饭,而且在抢夺过程中打死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这一回,葛伯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商汤也没有再忍,而是抓住这件事,迅速出兵直接把葛部落给灭了。这样一来,葛部落就落入了商汤的手里。商汤此举不仅没有损害自己的名声,反而还得到了百姓的称颂。就这样,商汤把自己周围的小部落一点点纳入麾下,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商部落的发展壮大中,以及在与夏朝对抗的过程中,伊尹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孟子》:“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对于商汤来说,伊尹先是他的老师,然后才是他的臣子。可以说,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