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少年简读版(全10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看天时,种粮食

农业生产是聚居于黄河两岸的夏朝百姓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之一。夏朝统治时期,农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中水利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在很早之前,夏朝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就遥遥领先,尤其是在大禹治水之后,不仅有效减少了洪水泛滥的灾害,而且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带领人们修建的水利工程更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之后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少康的统治之下,夏朝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少康中兴”。

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已经出现了酿酒的习惯,等到了生产力水平更高的夏朝,酿酒业俨然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产业,人们在酿酒方面的追求也更高了,酿好酒、饮好酒已经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酒是用粮食酿造的,既然有余粮用来酿酒,甚至在品质上有了追求,那么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了,除了能满足温饱之外,还有了不小的富余。

相比过去来说,夏朝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史记·夏本纪》里的记载,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功臣是大禹。当年,他在治水的同时还向百姓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此外,在大禹的推动下,夏朝时候很多农田都已经有了用于排水灌溉的沟渠,大大方便了农民的耕作。

除各种水利设施之外,农业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物候的把握与应用了。所谓物候,指的就是生物、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

这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倾注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和经验。我国对物候的观察和应用开始得非常早,有关上古时期的传说中就有不少提及春分、秋分等节令的变化。可见早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人用物候来区分节气了。这种经验口耳相传了下来,对此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回,颜渊向孔子请教应当如何治国,孔子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应该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的一些优秀成果,其中一项“优秀成果”就是“行夏之时”,意思就是采用夏朝的历法。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禹元年的时候曾“颁夏时于邦国”。这个“夏时”说的就是夏朝的历法,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历法。

在农业生产中,气候和节令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掌握其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进行适宜的农业活动,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最终效果。比如春天适合播种,秋天迎来收获,这是顺应自然的一种规律。如果我们逆势而行,可想而知,那一年的收成必定是没有希望了。因此,古时候的农民们是非常重视观察物候和天象变化的。

气候与节令的变化规律与天象也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夏朝对天象的观察非常重视,甚至很可能在朝廷里设置了专门负责天象观测的职位。

因此,夏朝流传下来不少关于天象观察的记录。比如《左传》中引自《夏书》的一段记录,所记叙的就是目前能找到的史料中关于全世界最早出现的一次日食记录。《竹书纪年》里头也有一段记载,描述的是夏桀时期的某夜,突然发生的一场流星雨。可见,夏朝对于天象的观测已经小有成就了,而夏朝的历法其实就是天象观测成果的积累。

战国时期流行一种名为《夏小正》的历法,相传这种历法就是夏朝流传下来的。它记载了一年十二个月中,每个月不同的星象、气象、物象等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重大政事,尤其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大事。

虽然这其中的很多内容可能不乏后人的修正或补充,但从中我们依然能够窥见不少夏朝的历法知识以及农业生产水平。

除了天象和农业方面的记录之外,夏朝还保存了非常珍贵的关于地震的记录。比如在《竹书纪年》里就记录了夏朝末年所发生的三次大地震的情况。第一次是夏帝发七年时发生在泰山的地震,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夏桀帝在位时期发生的,一次是夏桀帝十五年,一次是夏桀帝三十年。

当时的百姓根据夏朝的历法,春播秋收。

从以上的记录中可以确定,夏朝已经产生了原始文字。众所周知,文字的出现和应用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