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震惊世界的暗杀事件解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失败的真相

两次秘密行动都遭到失败,日本情报机关感觉其中一定有问题。事实上,留西科夫策划的这两次行动可以说是很周密了,但是整个计划苏联方面早已通过自己渗透在日本方面的间谍获得了。

著名苏联间谍尤里·科列斯尼科夫回忆说,苏联早已截获“猎熊”行动计划。当时,著名间谍网络“拉姆扎”(由佐尔格领导)正在日本东京展开活动,该小组包括许多高级间谍,其中就有艺术家与滕、保积、布兰科· 武克利奇等。

1933年9月,佐尔格开始组建在日本的间谍网络,他有意接近了当时德国驻日大使馆的武官尤金·奥特上校。佐尔格在一战中受伤的腿和获得的铁十字勋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奥特上校也曾参加过一战,因此与佐尔格倍感亲近,两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德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大门完全向佐尔格敞开了,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有价值的任何资料。并且为了进一步掩饰自己的身份,他还加入了纳粹党,由此在德国大使馆的这张谍报网布好了。

与此同时,佐尔格还布了一张更重要的网——“拉姆扎”将自己的触角伸进了日本的最高决策层。佐尔格将在中国就已结识的日本记者尾崎秀实完全争取到了自己的间谍组织之中。尾崎秀实并不是共产党,但思想左倾,他反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战争。所以当年在上海的时候就曾无偿为佐尔格提供情报。当回到日本后,尾崎秀实因发表了一系列引起轰动的评论文章,颇受当时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赏识,就将其聘为自己的顾问兼私人秘书,成为了日本高层的智囊团成员。有了接近日本最高决策层的这一路径,佐尔格多了一条获取诸多重要情报特殊通道。

按照目前公开的资料,尾崎秀实事先知道了“猎熊”计划的内容,“拉姆扎”通过自己的网络报告了莫斯科。就这样,日本人的第一次行动失败了。

留西科夫的第二次暗杀行动之所以失败,有一个人起了关键作用,这个人的名字是近些年才被解密的重要间谍——武田毅雄。

武田毅雄是日本特务部的创始人之一,是日本军部公认的精英人物。日本在二战时策划了很多绝密行动,但是,战后的日本整理自己的内部事物时才发现,凡是有武田毅雄参与的项目全部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刺杀斯大林的行动失败得更是可疑。

武田毅雄,原名王毅雄,1904年4月28日出生于中国辽宁旅顺。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1915年全家迁入日本岩手县定居。1925年,父亲去世后,其母改嫁给一个名叫武田弘一的医生,由此王毅雄加入日本国籍,并改名为武田毅雄。

1934年,武田毅雄被派驻苏联使馆任副武官,他的红色间谍之旅也由此展开。因为,他结识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中国人。11月28日,武田毅雄参加了苏联政府举行的一个招待会,邂逅了中国人张浩(林彪的堂兄林育英)。两人相识时,武田30岁,张浩37岁。武田毅雄从张浩那里看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对日军在东北家乡的所作所为更为愤怒,也了解到在自己的家乡还有无数像张浩一样的人投身革命,情绪激动的他甚至产生了投奔东北直接参与抗日的想法。1935年2月1日,在张浩的介绍下,武田毅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李立三找到武田毅雄,把他介绍给苏联情报部门首长谢苗·彼得罗维奇·乌里茨基将军。乌里茨基和武田毅雄谈了日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希望他参加隶属于第三国际的红色特科。武田毅雄发现自己参加的将是一条有利于革命的道路,当场就同意了乌里茨基的意见。

由组织安排,武田毅雄认识了自己的搭档中西功。中西功是日本三重县人,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社会活动家。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武田毅雄与中西功组成“武田小组”,俄语称“捷列金”小组,武田毅雄自此有了代号——“影子”。

1939年3月10日,坂本中一与武田毅雄飞抵柏林。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观“鲜花行动”的演练。就是在演练过程中,武田毅雄发现留西科夫也在暗杀队伍里。

知道这个计划之后,武田毅雄非常着急,思考着如何把情报送出去。因为身在德国,无法与自己的组织取得联系。4月16日,留西科夫领着暗杀小组出发了。武田毅雄更加着急了,恰好,日本陆军首脑要召见武田毅雄,他顺利回到日本。眼看机会难得,再不通知“拉姆扎”,两三天之后他就要回到中国战区了。情急之下,他冒险给尾崎秀实打了一个电话:“尾崎君,我是表弟,下午两点在街心公园见面。”

下午见面时,尾崎秀实一脸严肃,批评武田毅雄违反组织纪律,以这种危险的方式见面。武田毅雄解释说:“尾崎君,十万火急,我来不及了!请务必转告佐尔格,法西斯暗杀行动队要在‘五一’暗杀斯大林!详情在这封信里!”武田毅雄说着,把一封信交给尾崎秀实,匆匆离去……

“捷列金”情报组的贡献赢得了斯大林的赞赏,1964年,苏联政府授予武田毅雄“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当然,这样的授勋都是秘密的。现已退役的苏联情报官员伊万诺夫披露,代号“拉姆扎”的佐尔格小组出事后,武田毅雄成了苏联在亚洲唯一的王牌间谍,苏军情报机关为此对他进行了严密保护,致使这张王牌在二战结束后依然发生着作用。

1.2006年,俄罗斯的《绝密》杂志解密文章;

2.俄罗斯尤里·科列斯尼科夫回忆文章;

3.美国作家F.W.狄金、G.R.斯多利合作著作《佐尔格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