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一辈子的教育(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习篇 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

大家都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既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发展,也关系到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习是孩子未来成功的起点,帮助孩子迈向成功,就应该指导孩子把学习搞好。

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的第一件大事来抓,动脑筋,想办法,也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有些父母费了不少心,出了不少力,可孩子的学习仍然问题很多,因而很着急,很苦恼。因此,如何帮助孩子迈向成功,让我们从家庭学习指导开始谈起。

一、家庭学习指导的误区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但父母的观念和方法有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错误,或叫作三大误区。

1.“不管型”教育

有的父母是“忙碌不管”。父母忙事业、忙工作、忙挣钱、忙吃穿,总之是“忙碌不管”。

有的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溺爱孩子,任凭孩子玩闹,不做作业,最后把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怪罪在学校老师身上,这样不仅有损教师形象,而且自己的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有的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放任不管,常会听到父母说,“这孩子全交给你了,我们不会管,就不管了”“这孩子没出息了,不用管了”。

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说:“都别管,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放纵出来的。如此这般不管孩子,放任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

有的父母是“散乱不管”。父母自己心“散乱”了,当着孩子大声嚷着“向前看就是向钱看”“挣钱要紧,有钱能使鬼推磨,学习好了有什么用”,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言论,严重地影响孩子学习的心情和效果。

有的父母把家庭环境搞得乱糟糟的。晚上,大声地放电视等,招来一屋子人,抽烟、喝酒、打牌,甚至赌博,满屋子乌烟瘴气,一片狼藉。孩子连个学习的环境都没有,学习生活被严重干扰。

上述这些父母,忙碌、放任、散乱,平时不管孩子学习,甚至干扰孩子学习,而期末却严厉地看孩子考试的分数,看见分数不好时,轻则骂,重则打。孩子有说不出来的委屈,常常瞪着父母掉眼泪,怨恨这样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明白,关心孩子,指导孩子学习,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多忙也要拿出一段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忙心里不能没有孩子。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经常和孩子沟通,离家越远,越要常给孩子打电话,拿起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既增加亲情,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很有好处。

2.“乱管型”教育

有的父母喜欢刺激孩子。只要孩子学习上有一点问题,就没完没了地唠叨、埋怨、讽刺、挖苦,甚至谩骂。轻则骂“木头疙瘩”“糨糊脑袋”,重则骂什么“还不撒泡尿照照”“还有脸见人,扎进茅坑死了算了”,甚至骂“你这笨驴,蠢猪,傻瓜”,等等。这些话近似于精神折磨、精神虐待。

有的父母当着客人面说孩子:“你这傻瓜呀,傻瓜,是随你爹,还是随你妈?”孩子生气地说:“随你们俩!”

有的父母在家里搞“金钱刺激”,把学习成绩跟奖金挂钩,和孩子说“考100分奖给100元,考90分给90元”,过两天孩子跟爸爸要50元,当父母醒过味来又气得不得了。孩子小,这种金钱刺激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错误的单纯追求金钱的观念。

有一次,一位专家和一个多次涂改分数的小孩子谈话:

“你去干啥?”

“上学!”

“上学干啥?”

“得分!”

“得分干啥?”

“捞钱!”

他还说:“我们全家捞了不少钱,我也从他们那儿捞了不少钱。”

说着就从衣袋里往外掏钱,在场的人看到这样的事情,感到又新鲜又痛心。用金钱刺激副作用是很大的,这种错误的导向对孩子的发展很危险。

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时至今天,还有父母信奉封建社会那些“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旧观念,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见什么抄什么,乱打乱抡,甚至发疯发狂,样子非常可怕。有的父母经常体罚孩子甚至毒打孩子,问题很严重。

粗暴的做法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一是会使孩子怕学习、怕考试,越怕考试越考不好,从而怕学、厌学;二是有的孩子从拿到卷子开始,就咬着牙等着挨打,出现抵抗的消极心态,更难教育;三是造成孩子身心伤害,一旦出现悲剧性后果,最痛苦、最悲哀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这样的事情报纸上经常有报道,应该吸取教训了。

上述讲的“刺激”“诱惑”“粗暴”的管教,是“乱管型”教育。这样的管教是越管越乱,越管越糟。

3.“包办型”教育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保姆包办”的方法,造成孩子出现依赖性,严重影响孩子的主动发展。

近来又出现了“家教包办”。请家教适时地帮助孩子学习,“扭转一下战局”是可以的,请高水平教师指点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更好。而有的父母,买了一堆习题书,利用家教长时间地给孩子做习题,讲习题,就有害了,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很容易加重孩子的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无论是“父母包办”,还是“家教包办”,都有损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和发展。

上述误区使我们认识到,家庭学习指导应有正确原则(四大原则):热心、持久、民主、科学。简略地解释一下:热心和持久大家都了解,我们强调民主,强调的是,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孩子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定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倡导科学,也就是要倡导遵循现代化的学习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教育孩子。

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是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家庭进行科学学习指导的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学习好的关键环节——上课。上课时孩子表面都一样,而内心的差别很大。有的孩子上课时很热情、思维积极、活跃,而有的孩子上课时态度懒散、思维简单。时间长了,结果很不一样。可以说,孩子在学校期间,出现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差异,包括素质差异,很大程度是孩子上课参与水平不同的结果。

其次,父母还要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作业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方面。

最后,尽量了解孩子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阶梯发展情况,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

二、家庭学习指导的基本方法

1. 学会引导,严格教育,注重实效

学会引导,通俗地讲,就是软硬兼施,重在激励,“软”就是启发、激励孩子,“硬”就是严格教育。

严格教育不是教条,不是管死。凡是正确的、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就要抓紧、抓狠、不放松、不打折、不妥协,坚决抓出实效。

高素质的人是严格教育的结果。

严格教育是我们现代东方教育一个重要的优势。

2. 阶梯目标,艰苦奋斗,形成习惯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有个阶梯目标,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孩子的进步是需要教师、父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有的父母不了解这一点,平时不关心孩子,只是期末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时,轻则批评,重则打骂。

他们不了解的是,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想好的,只是苦于没有办法,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生成目标,多想办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孩子学习好的根本。

当然,孩子要改变自己,一定要付出艰苦努力,在人的知识和品德成长上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要鼓励孩子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这样才能使孩子尽快成长发展。

可见,对孩子的学习指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深入心灵。

作为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坚持对孩子的信心和期望,更要尊重信任,宽容期待,学会赏识。

3. 发扬优势,重点突破,集中治理

学会突破,就是让孩子逐步学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孩子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某一方面的长处得到展示,受到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他成长中的重要的突破性发展。

孩子一定要学会突破。人成长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努力从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更快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有特长、有天赋、有潜力、有潜能的,这也是孩子的实际,父母的学习指导也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进行工作和改革。

人的特长、天赋、潜能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也是人的创新过程,一定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和环境(氛围)。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全面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努力挖掘人的潜能,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价值。

4. 学会合作,注重探索,全面发展

学会合作包括学会生活合作、学会学习合作、学会事业合作等。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合作搞好学习。在一天里,父母要尽量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如共同干家务等,跟孩子亲切、自然地在一起聊聊,比如聊今天学了什么,对老师讲的什么内容感到新鲜等。既要引导孩子谈学习,还要热心地表示爱听孩子谈学习、感谢孩子谈学习。在自然、亲切的谈话中,父母很容易发现孩子学习的特点、优势,也容易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大有好处。

在行为上,父母要跟孩子合作,可以与孩子合作制定“三个保证”的学习协定。

一是保证定时学习。孩子学习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家里事情尽量不影响孩子学习,表明全家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

二是保证专心学习。学习前要准备好全部学习用具,学习时要专注、认真。

三是保证积极学习。学习时态度要积极、热心,讲究效率和收获。开始时,家长与孩子是互相合作、互相督促的。孩子有了行动,有了进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不断强化,稳定升级。为此,父母还可以给孩子书桌前立一面镜子,加强孩子学习时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使之形成习惯。

5. 学会调整,控制情感,振奋精神

良好情感是孩子成功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充分发挥情感对人的发展作用,既要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又要发挥情感的调节作用。同样,可以用丰富起来、控制起来和理智起来的方法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

总之,要帮助孩子树立具体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振奋精神。

努力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若有可能,尽量让孩子去接触那些有作为的人,去感受、体验甚至去模仿一些成功人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内容范畴很广,如家庭如何指导预习、复习、总结、考试等,如何改变孩子贪玩、马虎、懒散等坏习性,还有如何解决孩子的说谎、骂人问题等。解决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而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指导方法。

三、实质性提高家教水平的建议

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具有的权威性、情感性和及时性等独特的优势。学习化社会要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庭的整体素质。

1. 发展“学习型家庭”

这里提到的学习包括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

家庭学习水平是家庭水平的主要标志,只有家庭水平提高了,国家水平才会提高。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家庭要“学习兴家”。

做到“学习型家庭”也很容易,就是在前面提到的四项原则(热心、持久、民主、科学)前面,再加上一项原则“带头”:父母要带头学习。学习型家庭的5个条件(原则)是:带头、热心、持久、民主、科学。

2. 发展“科研型家庭”

家庭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父母也应该成为学习、实践、科研结合的科学教育型父母。家庭的发展迫切需要父母们的教育经验,也迫切需要孩子们的成长、成功经验。

四、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学习都是一件大事。要在现代社会立足与发展,学习是根本之根本,只有学会了学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是成功和应变的不二法门。

与所有的人类活动一样,学习也一定有“道道”。只有弄清楚了其中的“道道”,才能有效指导孩子的学习。

如果有人挖过冬笋,一定会觉得那种挖到冬笋的感觉奇妙极了,不仅仅是一种收获的喜悦,更是发现和探索过程的兴奋。

挖冬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冬笋不像春笋会冒出尖来,都是潜伏在泥土里,如果盲目地在竹子所在的地区挖掘,不仅会弄坏竹根,而且收获也是很小的,即使你将整个地都翻了一个遍,也许一天也挖不到10个;而善于找到“道道”的人呢,就会按照竹尾的交互特点,判断竹根的延伸方向,依据这个方向确定冬笋所在,这样,就能一挖一个准。

学习就像挖冬笋,掌握了“道道”,一挖一个准,既省劲又省时;没有找到“道道”,永远也不会尝到收获的喜悦滋味。

如果我们的孩子掌握了学习的窍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风格或者方法,能解决的绝不仅仅是紧迫的升学问题,还将为孩子的未来植下成功密码。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大道理”,而关键是要能从这个“大道理”找到“小道理”,所谓“小道理”,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与原则,“小道理”是能解决问题的。本书的最终意图是帮助大家明确诸多容易被忽视的“小道理”,从而找到提升孩子学习质量的捷径。

那么,学习究竟是什么呢?

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改变、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可以在夏天观察一下蝉怎样蜕壳。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断将束缚自我的“旧东西”去掉,从而获得新生。

五、学习,艰苦并快乐着

学习不付出努力与汗水是不可能成功的,学习本质上是快乐的。虽然苦思冥想意味着伤脑筋,但对心灵而言,它不过是肉体的疲惫。这种疲惫伴随着人们发掘和表现自己,实际是快乐的附属品。

那么,在怎样的情况下,孩子能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呢?

1. 所学的知识有用的时候

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以此作为帮助别人、得到别人认可的资本。这时,学习再艰苦,也可以做到“以苦为乐”。

2. 取得进步和成绩得到及时反馈的时候

当孩子取得进步,及时获得了老师或者父母的重视和赞赏时,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使他的心理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体味到一种真正的快乐。

3. 有具体并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的时候

当孩子界定一个目标然后设法去实现它时,这个目标就会组织起孩子的1000亿个活跃的脑神经细胞,在现实与理想结果之间架起桥梁,这使孩子为之奋斗而觉得充满愉悦感,并且充满激情,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痴迷忘我的境界。

六、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就像“知了蜕壳”,外力的过度强化是不理想的,甚至将导致“夭折”,孩子的学习谁也无法替代,老师或者父母的“包办”只能毁灭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成为一个“学习机器”,这是一种悲剧。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不断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才能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走向成功。

怎样帮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呢?就是要努力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的目的。

一是告诉孩子,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完成的任务。

二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老师只是承担着协助和支持的作用。

三是父母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都必须是具体的,直到孩子明确知道怎么做,也就是说,父母所说的话要具有操作性,否则总是提一些空洞的要求,如“好好学习”“学习靠自觉”等,孩子听多了,就会产生腻烦心理。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有时会产生“为父母学习、为别人学习”的念头,是因为孩子没有进入动脑学习的境界,说学术一点,叫作“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没有找到感觉”,所以,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有关专家认为,至少应该在学习指导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 让孩子给父母讲题,做孩子的学生

如果孩子能讲出思考分析过程,表明孩子已经用脑学习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解题理由来。

2. 引导孩子依照书本上的例题编题

这是对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利用,也可以说是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孩子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做过的题目、积累的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活动。

3. 引导孩子有效复习

复习是站在新角度审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实现深入浅出。

4. 引导孩子用想象力理解知识或者做题目

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象力的思维就像没有马达的机器。运用想象力进行学习,实际上就是将知识形象化,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图式。

七、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像“知了”从地下先钻出地面,然后一步一步爬到一个高处,再一点点蜕去身上的壳,最后自由地飞上天空一样,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有了学习的热情以后,就要找到路子,这就需要将大目标细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的、他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诸多小目标,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大目标。如果只有大目标没有小目标,大目标就变成了一个无形的魔鬼,构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一有压力,什么动机、兴趣都将“灰飞烟灭”。

1984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没有再挖苦他,但是对他所说的“用智慧战胜对手”还是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他在自传里是这样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并以此为目标,比如第一个目标是银行,第二个目标是一棵大树,第三个目标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就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将学习当作一个长期的、逐步、循序发展的过程,关键是要不断为孩子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在高要求、高目标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实现小的成功,最终实现大的成功。这个理念通常也概括为“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因此,引导孩子的学习,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大跃进”或者“杀鸡取卵”,而是应该慢慢来,慢慢来不等于不追求效率和时间,而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八、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能力

“知了”蜕壳,不断“解放”之后,最终获得的是“飞翔”的能力。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获取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积累知识,比如“懂了但不会做”就是指掌握了知识,但没有获得能力。

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有了效果以后,考试是没有问题的,这时,考试至多就是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

能力是什么呢?

能力就是努力运用条件实现效果的可能性。效果是目的,知识是条件,能力才是获得效果的有效手段。而能力的形成又是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就像小孩子学游泳,学骑车,不会的时候觉得很难,要喝很多的水,要摔很多的跤,但一旦上了路,形成了能力,就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样学会游泳、学会骑车的了。

能力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仍然无法切实地完成事情,就是还没有形成能力;

②不能笼统地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如何,而首先应从“努力运用条件的程度”上来激励性考察,并以“效果”作为目标来指导能力的形成,而实际上自信心是实现能力的前提;

能力具有个性,就像人的指纹和大脑一样,只要是独特的,就是优秀的;

能力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发展,其中贯穿以自我超越和自我顿悟,所以能力需要连续一致地、长期地去追求,以达到理想效果;

最重要的是提高缺乏的能力,因为欠缺的能力通常是最有价值的能力;

必须经过运用知识或者运用条件达到效果才能确认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做题、考试得以培养。

九、不能把学习指导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家庭、学校、社会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课程学习指导任务大部分都应当由学校来承担,当然,学校只能一般性地承担这个任务。

在城市里,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并结合具体实际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取决于家庭的作用。

谈到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时,很多父母都有疑虑,认为学习指导中最核心的一个任务就是要与孩子同步学习他们的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辅导孩子的功课。小学的内容似乎还能应付,而中学的就有些为难了,即使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来重新学习那些课程,恐怕也是难以跟上形势的。所以很多父母都请家教,或者干脆将学习指导的任务一股脑儿交给学校,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

事实上,优秀的父母并没有去花很多的时间来研读孩子的课本,也没有去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同步辅导,而是在增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下了很多的工夫。而这和父母的学历、知识程度、职业以及社会地位并没有必然关系,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四两拨千斤”,自己既轻松,效果又很好。

可以说,增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家庭辅导的核心内容。

十、好的关系大于一切教育

父母与自己的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的、独特的缘分,这种缘分绝不仅仅是一种血缘关系。

父母与孩子在这种神秘的关系中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更是独特的,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施加正确的影响,从而帮助孩子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指导的核心规律。这里,我想对这句话进行必要的解释。

“父母”。父母是施加影响的主体,而不是教师,“父母”这个角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与教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父母可以不懂学科的知识,也不必为孩子讲解辅导课程、批改作业,一样可以产生必要的影响力。

“正确”。影响必须是积极的、正向的、有效的,着眼点也是准确的,否则会阴差阳错,物极必反。

“目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路子等。

任何父母,无论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高低,都具有影响力的天然来源。

通过影响改变的是孩子的态度,而不是别的什么。所谓态度,就是心理上的倾向,即“心情”:“心”即“心领神会”,是“认识”与“理解”,也是“自主选择”;“情”则是指“情感”或者“情绪”,也可以说是“非智力因素”。

实际上,孩子的态度与行为全部都在父母的眼里,只要你是有心人,从改变态度出发,对孩子施加影响,一定是可行的,尤为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关键。当然,父母不仅可以通过影响促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智力因素方面甚至学科学习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尽管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但也并非一团橡皮泥,你想让他怎样就怎样,他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对孩子施加了影响的力量,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则取决于父母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父母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效果未必好的原因。

要对孩子施加有效的影响,也应先确定我们的态度。按照我们的研究,判断一个人的态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自主选择的角色以及由角色所决定的行为;

和社会规范不相吻合的行为;

脱离了自身利益的行为。

其中最切实际的判断方法是第一种,即从自主选择的角色以及行为看态度,每一个人都担当着好几种角色,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态度。

父母选择怎样的角色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效能。比如,你觉得你只是“家长”,那么孩子就是你的“下属”,你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管教与控制,孩子只能在顺从与听话中变为你的“仆从”。

1. 做孩子的律师

(1)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对孩子施加影响与教育,不了解其内心世界是无从谈起的。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诀就是要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孩子值得信赖与尊敬的朋友。优秀的律师总是能从自己当事人的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这样才能打好官司。

所以,要积极影响孩子,就要先当孩子的“律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当孩子的“法官”,不能只会评判,而不会维护。

对于父母这样的“律师”,需要专门学习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权利、孩子的学习状况等。在学习上要当好孩子的“律师”,至少应该掌握一些技术,如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如何确定孩子学习成绩差的真正原因等。

(2)如何正确理解孩子的分数

考试的分数是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估形式。到目前为止,对孩子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查与检验,尚无其他任何一种更好的形式可以代替考试与分数。而对于自信的孩子来说,考试则是能力与素质的推进器。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出现部分不适应,如与“以人为本”原则相冲突的地方——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目前教育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其不足之处,一直努力使之更加完善,相信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考试不必回避也不必怨天尤人,它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其目的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又是一致的。恰恰相反,对于有实力、有智慧的孩子来说,考试不算什么,获取高分也并非什么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会考试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即在规定的范围、时间内独立接受考查与挑战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需要接受无数次的挑战与考查,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而考试是锻炼这种能力的最佳方法。父母应当清楚的是,对待考试分数不必过于强调一时的起落高低,关键要看过程而不是看某一个片段,在全过程中分析其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为了科学地、过程性地理解孩子的学习分数,建议采用“曲线法”与孩子共同制作“学期分数曲线”。

(3)孩子的学习究竟是几段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比了解孩子的考试分数重要得多、准确得多。只要你平时是一个有心人,必要时可以和老师一起对照一下,就可以基本判断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已经达到优秀学生的标准。从学习意识和几个标志性的过程环节上看,可以形成4个段位。

(4)如何找到孩子学习差的真正原因

父母除关注孩子成绩以外,还要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成绩差的真正原因,并根据找出的原因对症下药,与孩子一起制订整改措施。

通常而言,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似乎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很难掌握操作方法。

基于此,我们结合实际做了研究。为了便于父母掌握,需要为父母确定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假如我们无法一下判定具体的复杂的原因,不妨试着从决定性原则上先行确定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从最关键的原因出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何确定哪一个原因是真正的呢?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变换时间,看看有无一贯性;第二步是变换场合,看看有无一致性;第三步是变换对象,看看有无辨别性。

对于“孩子学习成绩差”这种情况而言,先要树立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智商基本上不存在问题,这并不否认一些孩子在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但是给孩子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是最大的教育悲剧之一,因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大多数的孩子在智商上基本平等,每一个孩子都有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可能。

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努力,当然学习成绩不好;二是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我们针对这两个方面来寻找真正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不努力,当然学习成绩不好

“不努力,当然学习成绩不好”,也就是说“不爱学,所以效果不好”,那么可能的原因最具体的是如下三个。

第一是缺乏成就感,没有形成成就意识和收获感,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没有尝到学习的甜头,心理上没有实现付出和回报的平衡,自然就不爱学了。

解决思路

一是父母和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性反馈。二是针对孩子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的问题,充分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并落实到能力的培养上来,当孩子拥有了一定的能力以后,可以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力,进而独立解决问题,孩子将获得重要的成就感,这个问题下面将做详细阐述。

第二是贪玩,也就是说,孩子整天沉迷在玩耍之中,一旦有机会玩,就不顾一切地放弃学习任务,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自然就不爱学了。

解决思路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不能违背孩子的天性,但孩子如果完全没有外力的作用,是很难调节到“自觉学习”的状态的。要把布置的任务落到实处,不能泛泛地训导。让孩子自己制订复习计划,父母可以针对计划内要完成多少内容、做多少题目,进行一些辅导工作,并在一周内进行必要的检查。可以从例题中抽出几道让孩子讲给你听,不能讲出来,就要求再看,还讲不出来,就复习以前的知识。

第三是没有目标,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灵深处没有对未来的一种渴望、一种梦想,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该怎样为了梦想和目标而努力。

解决思路

一是启发孩子形成自己的梦想,并告诉孩子梦想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实现了梦想的人才是幸福的;二是通过比较和激励,让孩子找到榜样,并引导孩子模仿榜样的成功学习法;三是明确最具体的目标,并告诉孩子要实现目标,就要有切实可行的行动步骤,一个个步骤实现了,目标也就实现了。

如上所述,其中有一个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那么哪一个最重要呢?

第二种情况: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

“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也就是说“不会学,所以效果不好”,那么具体原因可能是如下三个。

第一是身体原因。由于身体不好或者营养跟不上,所以注意力不能集中,其他非智力因素也不能充分自由地发挥。

解决思路

一是调整身体状况,必要时可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二是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有益大脑的食品;三是保证每天9小时左右的睡眠,特别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必须进入睡眠最佳境界。

第二是习惯问题。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能形成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

解决思路

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详见本书“习惯篇”。

第三是粗心。认真是灵魂获取回报的唯一方式,粗心经常被孩子用来作为学习不好的借口,但粗心往往是致命的原因。

解决思路

与孩子确定“粗心”的实质,告诉孩子,认为自己粗心,实质上就是原谅自己的过错而不去深究错误产生的本质原因,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错后能改正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作业和考试的粗心,要对那些能做对而实际上做错的题目进行思考,怎样才能避免错误。

如上所述,其中有一个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那么哪一个最重要呢?

2. 赞美孩子

(1)赞美要清楚而及时

“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2)赞美的重点应该放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

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高。

(3)赞美孩子要具体,有根据,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赞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潜在的优点,比如孩子学习好,仅仅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会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予赞美和肯定。

3. 做孩子的魔术师

父母的天职之一就是让孩子的生活空间充满欢笑与梦想。在这里,深具魅力的微笑、发自内心的真诚倾听、幽默的气氛等,都成为最重要的调料。

父母如果能像魔术师那样,经常诱导、发掘孩子的好奇心,激励他去探索未知世界,这样,孩子能不具备求知的热情吗?注意,一定不能做孩子的“导演”。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天性,也可以说,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愿望,即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明白,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过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回来的一块金表当作新鲜玩具拆卸并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

接着老师进一步分析:“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为学习的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学习也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

而创造本身也是人的基本欲望,可以说,创造是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中表现为“玩”,在学习中表现为“思”。我们曾经倡导过从玩中学,学中玩,这正是因为融合并迁移孩子的天性为学习服务的现实做法。

这里,要强调的是如何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愿望上来。这个牵引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左右大脑结合使用的过程,或者说,左右大脑能否结合使用,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的主要原因。

(1)引导孩子学会玩,从玩中学

孩子主动去玩,大多是因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们不必总是抱怨“我的孩子只知道玩”,或者总是和孩子说“只知道玩,玩是没有出息的”等。不过,如果孩子总是重复一个结果非常明显的游戏时,就应该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任由孩子去玩。

(2)将孩子的好奇心迁移到学习上来

好奇心的迁移需要教育者进行明确的定向,即将孩子的好奇心转移到解决学习难题的探究习惯上来。①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予以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②对孩子提问,务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③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每当孩子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④给孩子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⑤提示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3)做孩子的学生

不是去扮演孩子的学生,而是用心向孩子学习,事实上,现代的孩子具有很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

4. 做孩子的“镜子”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

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所谓反馈,就是对是非对错表现一种倾向,既然是倾向,就一定不是行为,比如,孩子因为爱玩,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打碎了,你能起的作用只是对“事”做一个倾向的判断,而不是以此为借口,发泄自己的愤怒,体罚,甚至打骂孩子。注意,一定不能做孩子的“交通警察”。

孩子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孩子照你这面“镜子”的时候,最好是看不见你明显的“指示”和“要求”,而是接受了你的影响,但他又没有觉得被动,而是觉得心情愉快,这时,你的想法就很容易内化为他自己的选择,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态度。

所以,要把学习变成孩子的内心渴望,就需要父母充当好镜子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纠纷,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的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他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石头扔得更起劲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看起来很离奇,但孩子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我每人每天付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极了。我连付给你们5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就这样,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一开始,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使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自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开始,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没有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显然,这种激励办法的弊端就是,孩子们干这种事情是因为报酬和竞争的因素去做的,一旦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觉得自己的能力与回报不相称的时候,就会怠工,就会缺乏积极性,甚至丧失创造力。工作就变为真正的苦差事。

要让孩子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心甘情愿地去“搬小石头”,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设置可能性,并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增加外在激励因素,就会达到最佳效果。从根本上说,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就是要设置这种可能性。设置这种可能性通常要先考虑这些问题,孩子有没有能力做?孩子努力了是不是可以实现效果?孩子愿不愿意做?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天性?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一种氛围,接受求知环境的激励?是否让孩子们具有成就感或满足感,并不断获得一步步的成功?等等。

所以,做孩子的“镜子”,首要任务是:

第一,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苦衷。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而且每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就像挑东西一样,有些人能挑起200斤,有些人则只能挑起100斤。尊重孩子是了解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是诱发孩子求知欲的前提。

第二,从可以实现的需求出发,即将抽象的、高级的东西具体化,要求过高的要先降低要求,一步一步去实现。

第三,避免孩子与你“顶牛”。我们经常说:“孩子,如果你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有出息。”一般而言,孩子不会因为你的这句话而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而应该将这句话分解成几个孩子能回答的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