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的往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围屋的崛起

话说刘殷风生水起、儿孙满堂,但他那一手绝活儿可没能传到下一代。

那年,刘殷老爹突然中风摔倒,他自己在外头浪迹天涯,没能及时收到消息;没能及时赶回来找医生看病;没能及时治疗;没能尽孝道;没能守在床前送终;没能见老爹最后一面;没能听到他临终遗言……

短短几天里,老爹就这么走了,给刘殷留下了深深的、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刘殷受尽了人间的苦,背负着不孝不敬的罪名。

从那以后,刘殷再也不想过那种漂泊不定的日子,也不想把他那手绝活儿传给下一代。

这一年,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市场,搞活经济,多收点税,打算在南坑村建个农贸市场。

建农贸市场可不像搞慈善建庙宇那么简单,不能摊派、化缘筹集资金。

政府的办法是:集体征地、个人投资。谁肯投资谁就得好处,谁建的房子就是谁的。

当地政府贴出广告招人来投资建设。

南坑村没几个有财力、有胆量的人敢来投资,毕竟这事儿有风险,怕市场不好店面租不出去。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南坑首富刘殷。

端午节那天,有人说刘殷已经回来了。项目部的几个小伙子立马赶去他家商量,希望他能投资建这个市场。

刘殷也想趁着现在还有劲儿,手里还有点钱,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他答应了,还签了个投资建设十二间店铺的意向书。

刘殷五十多岁了,眼角边已经有了几条鱼尾纹。在外打拼吃了不少苦,他也想回家投资,不再过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师兄师弟徒子徒孙都舍不得他走,怕没了他这个主心骨团队就撑不住了。

刘殷挑选那个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大徒弟做接班人。这个徒弟挺聪明手艺也不错,有能力有魄力敢担当。

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再三挽留,刘殷心意已决。

大伙儿只好把师傅的工钱和提成都结清了,还给了他一千块当作退休金。

晚上摆了个酒席给他送行。

第二天早上,大家帮师傅收拾行李,一个个跟他握手告别。那个接班的徒弟硬是要送师傅回家,挑着行李跟在师傅后面。

一路上,师傅不停地讲他的创业故事,把自己积累的管理经验都教给了徒弟。

刘殷回到家没几天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农贸市场的建设中,帮着政府测量土地、设计图纸。他发挥自己的专长,用最少的投资、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把整个工程都搞定,任务按期完成。

天慢慢黑了,那轮带着一圈朦胧光环的月亮升起来了!它慢慢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往上跳着,欢快地奔向无边无际的夜空。

男人们搬了个竹椅,围坐在茶几边喝茶、聊天;女人们坐在一起纳鞋底、说悄悄话;孩子们在月光下玩竹马、捉迷藏……

“现在好多人都想卖地,就是没人买。”

“大家都有力气,哪儿不能开荒呢,卖地谁要啊?”

那时候地广人稀,有力气的一天能开五六分地。

孙家小伙子的闲聊,刘殷听的仔细。他以商人的视野洞察未来,已知这是个好商机。

刘殷对大伙说:“据传言有一批中原难民即将南下大迁徙,说不准哪一天会有一批难民涌入这里。那时,谁的田多谁就是地主,谁就有话语权,谁就可能是财主。”

大家恍然大悟,对叔叔的分析佩服得五体投地。

“侄儿们,你们明天把要卖田的人都叫到这里来,我要大量收购。”刘殷接着又说:“这个项目算合作,我出钱你们出力,管理权交给你们,按效益大家享受红利。”

孙家小伙子办事效率还是蛮高的,几天就拿下来一百多亩地,其中猪路口塅就有八十多亩。真乃旗开得胜,大功告成。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开春陆陆续续有难民携家老小进村乞讨。刘殷叫孙家兄弟在南坑水口茶亭支开大锅做饭,还安排难民在庙堂住下。

逃荒者很感激,见人就点头哈腰连连道谢。

刘殷说:“我很同情你们的遭遇。如果你们同意在这个穷山沟里居住,我可以借给你们粮食,租给你们良田,帮助你们解决住房。如果想做生意可以租给你们店铺,借给你们做生意的本钱。”

真是天上掉馅饼砸嘴边啦!

他们一路乞讨受人唾弃,地当床天作被忍饥挨饿,做梦也没有想到能遇上这样的大好人。

刘殷几乎花光了积蓄,虽然料到有风险,但是救人于水火是值得做的一件幸事。把难民安置好了,田也租出去了,如果年成好,秋收后就可坐享其成。

村里的农贸市场已经交付使用。

十里一市场,三天一圩日,天心一四七,南坑二五八,岽坑三六九。流动商贩天天赴圩日日摆摊。

孙顺贵年纪大了,还在田间挥洒汗水辛勤劳动。

刘殷看了心痛,要送一间店铺给他开米店,有了米店家里的粮食可以卖更好的价钱。

孙顺贵大哥笑了笑说:“贤弟,我是做苦力的命,不劳动很难受。”

“大哥,您不是难受,是舍不得把那几亩三分地交给年轻人吧!”刘殷说中要害,还以命令的口气说:“这事没商量!我曾经说过,咱兄弟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您经营米店,有空陪我喝茶聊天。我们都老了,该安享晚年了!”

这些话是说给大哥听的,也是说给晚辈听的。

“老爸,您就听叔叔的吧!”孙顺贵的两个儿子就在旁边。

刘殷自己留了一间店铺,三日一圩在那里会朋友,喝茶聊天,帮别人写书帖、画画。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服务社会,享天伦之乐。

其余的店面都租出去了,有卖布的、卖小商品的、打铁具的。有一间是中医药店,一位银发长须的老中医坐堂,医术高超是华佗在世手到病除,几十里外的病人都会来这里看病。

刘良友家的鹏波、越波俩小子可都成年了,得给他们的未来铺个路儿。

“两个娃子,你们已经是大人喽,难道没想过自己以后咋整吗?”老头子先抛个砖,看看这俩小家伙的反应再说。

鹏波说:“我跟着你走,你让我咋整我就咋整。”

越波说:“我跟我爸搞私塾,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

老头子摸了摸胡子笑眯眯地说:“越波这娃有想法,鹏波你这娃没主见,你是大哥,得有点自己的理想。”

老头子对鹏波说:“你这娃底子好,学问也不错,要不试试去考乡试、科考?将来说不定能当个秀才、状元,当个大官儿。”

“我才不去呢!我叔叔不是考上了吗?结果咋样?我不想当官,不自在。”鹏波这娃回答得干脆利落,没半点含糊。

刘殷心里明白,自家祖宗都是老实巴交的人,不会拍马屁,当官儿肯定不行。就算当上了也混不下去,被人挤兑。官场就像战场,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儿。

刘殷突然想到隔壁的老中医,干脆就让鹏波跟他学医得了。老师和医生都是最好的职业,没政治色彩,哪个时代都吃得开,都受人尊敬。

“鹏波,你就跟温大夫学医吧!”老头子一句话,搞定!

大家都挺赞成,鹏波这娃也乐意。

就这么着,家庭会议通过了。

那位老中医姓温,河南人,逃难过来的。刘殷救了他一家,给他饭吃,给他地方住,还租给他店铺。他的中医疗法、中药秘方是祖传的,只传自家人,不传外人,更别说带外姓人做徒弟了。

刘殷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办法只能答应了。温大夫满口答应。

刘殷和温大夫商量好拜师日子,互相拱手作揖,各回各家。刘殷回到家把这事儿告诉大家,全家都乐得找不着北。

从此,永兴围的人们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男人们辛勤劳作,创造财富,用智慧打造了最安全、最富有、最幸福的文明围屋。永兴围越来越发达,成了赣南最安全、最富有、最快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