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徐小妹的老师
刘德岗脸色憔悴,嘴唇苍白,脸色青中夹白情绪低沉,心神忧伤。十几天的精神和病痛折磨,他感觉身躯在抖动,头脑昏昏沉沉,仿佛有无数颗的星星在头上打转似的。每天喝点米汤稀饭,也是儿子端到嘴边才勉强咽下去,要不是看见小孩子可怜,真想一病不起到极乐世界去。
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书信。刘德岗接过书信,略看信封字体则知道是儿子手笔。他欣喜若狂知道儿子还在人世,迫不及待拆开信封,颤抖着双手激动地一口气读完。
“儿子.....儿子.....”他激动得说话语无伦次:“儿子还在,好好的,好好的!”
“是吗?”刘母高兴地跳了起来:“老头子快念念、快念念!”
父母大人尊前:
恕儿不孝,莫回家叙述真情,速寄家书以报平安。勿念!
我和表哥在坐船上京途中遭遇洪涝天灾。表哥临危不惧急中生智,把木箱绑在我身上脱险。我遇贵人相救死里逃生,现在一切安好。
那位救我的恩公是个大好人,把我救活,送我医治,还把我领会家调养。
恩公膝下无子要认我为义子。他乃救命恩人我不好拒绝,相信双亲闻后也会高兴。
我会继续请求义父寻找表哥下落,凭表哥的机智和水性一定会遇险为安!
......
叩请金安!
儿:世春叩禀
X年X月X日
刘德岗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那是喜悦的笑,激动的笑,会心的笑。他的忧虑瞬间烟消云散,病一下子好了许多。两位老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欢天喜地,嘴咧得如同一朵绽放的荷花。
两位老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年迈不能长途跋涉,打算安排弟弟德林和内侄陈凯明前往看望儿子。陈凯明出过远门熟路轻辙,这重任非他莫属。那时,刘世春看见表哥安然无恙也能了却牵挂。
第二天,两位使者领了盘缠和书信启程了......
九江。
别墅坐西南、朝东北,可以说是“坐金銮,纳盘龙,镇宝塔,聚宝盆”,是“靠山高硬、前景开阔、位子显赫、广纳财源、永保安康”的一块乐土,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可算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这里很安静适宜刘世春温习功课。
早上,在后花园读书、散步、打太极疏通经脉,提神气利于康复;上午,在房中读书写文章温习功课;晚上,在大门口赏月,找几个家丁聊家常。
时过境迁,岁月磨平了忧愁和烦恼,时间抚平了心里的创伤,家中亲人成了他唯一牵挂。
徐丽丽是徐老板的独生女儿,掌上明珠。父母不在家徐小妹是主子,管家、厨子、仆人围着她转。徐老板忙于生意很少回家,家里的事管家说了算。现在,刘世春的到来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乐趣,听故事、学唱歌,有时聚在一起学打太极拳,别墅里生机勃勃欢歌笑语,一派欢乐景象。
大家都很喜欢这位从天上掉下来的“少爷“。他的举止是那么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能说会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为人忠厚老实,善解人意,有时发科打趣招人喜欢。他自己的房间不要仆人打理,自己的事自己做”。徐小妹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位哥哥。
“哥哥,我喜欢听你讲故事,你就再讲一个吧!”小妹说话甜甜的带有几分娇气。
“好!妹妹有求于哥哥,哪有拒绝之理?”刘世春半开玩笑的回答。
徐小妹出生时母亲大出血离世。二娘没有生育,视孩子为亲生骨肉,把她抚养成人。小妹在父亲经商的城市读了几年书,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看她是富商的孩子,常常敲诈勒索向她要钱。她受不了别人欺负,厌恶上学,三天打渔四天晒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父亲看她不肯上学,只好送回老家,请个老先生做家教。谁知小妹已失去读书的信心,每天上课心不在焉,老是东张西望想出去玩耍。
几年来,她读书不认真,鬼点子倒不少,总爱向老师提问那些刁钻古怪的事,老先生回答不出来还气冲冲的指责孩子缺少教养,不尊重老师。
“朽木不可雕也!”老先生摇头晃脑口中念叨着,卷起铺盖一走了之。
从此,徐小妹在家里无所事事,总是把那些仆人玩的团团转。其实,徐小妹是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亲不在身边管教,二娘过于溺爱也是主要因素。
刘世春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有了新的希望,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这位哥哥的肩上。
俗话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义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要尽忠尽力做好,把妹妹失去的东西补回来。
“妹妹,讲故事可以,但你要听哥哥的话认真读书,好不好?”刘世春给妹妹定了规矩,每天听完故事要读书、写字,制定了作息时间。
在刘世春的教育和引导下,徐小妹听话懂事了许多。她有时也会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但难不倒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这位“少先生”。
有一天,徐老板回家看望义子,了解身体康复情况。他看见自己的女儿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乖巧听话懂事了,知道是义子教育有方功不可没。他庆幸自己救了一位有良心、有本事、有爱心的孩子。他心想:可能是自己做善事上帝给的恩赐吧。
“春儿,你的头还晕吗?”义父摸着刘世春的头说。那情感胜似一对亲生父子,那情景暖人心脾、触人心弦。
“父亲,我的头好多了,看书久了偶尔有些头晕,休息会儿就没事了。”刘世春习惯了“父亲”这个称谓,知道他们之间不仅仅有个“义”字,更有一份父慈子孝、骨肉相连的真挚情感。
“春儿,谢谢你对妹妹的关心和教育!”
“父亲这般说话就见外了。妹妹的成长教育,做哥哥的哪有不管之理?”
......
晚上,父子俩聊了很久,谈得更多的是进京科考的大事。
父子俩商定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