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正始名士——泾渭分明的阵营
(一)辅臣暗战 各树亲党
魏景初三年(239)正月,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正式即位成为曹魏帝国第三任皇帝。第二年,魏国改元正始,一个充斥着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的正始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正始初年,初掌权柄的曹爽表现得相当谦虚和善,并不像后世晋人所说,一开始便飞扬跋扈、目空一切,架空司马懿,事实上执政初期的曹爽与司马懿的关系十分和谐,至少表面如此。
年纪轻轻的曹爽对年龄上可以当他老爹的司马懿非常尊重,朝廷大事都要跟司马懿商量再做决定,而司马懿也很有长者风范,不时给予指导,一个德高望重的元老,一个努力做事积极上进的年轻后辈,这就是正始初年的魏国朝廷,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司马懿父子的狼子野心,高堂隆等人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多年来,司马懿处心积虑培植党羽,朝廷内外到处都有他的亲信。而曹爽身为曹魏宗室,保住大魏江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唯一的选择。一个要夺,一个要守,两个高度对立的政治利益集团,又怎么可能和谐共处?他们根本不是同路人。
那又为什么会出现互敬互让的温馨场景呢?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在演戏。处在权力中心,必须学会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每天都必须戴着面具生活,特别是在敌人面前。
官场老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只要他认为时机未到,是决不会轻易动手的,谋朝篡位不是小事,搞不好就会身首异处被诛灭九族,需慎之又慎。
司马懿还在不停地搞他的小动作,如果把魏国比作一株参天大树,司马懿现在做的就是挖树根、剪树枝,等到大树被掏空,他再轻轻一推完成最后的工序,当然,实际过程要远比这复杂得多。
官场新贵曹爽,此时他的压力很大。拜曹魏禁锢宗室的政策所赐,曹爽之前的政治履历几乎就是一张白纸,这跟已经是三朝元老威望显赫的司马懿简直就是一天一地,朝野诸多背景深厚的名士早已归心司马氏。
曹爽明白他必须要有所行动,扩展人脉、收买人心,在业绩上全面赶超司马懿。公正地说,曹爽上台后,颇想有一番作为,并且他也的确做出了一些成绩,只不过,后来被司马氏统统给抹黑篡改了。
曹爽面对的是一个与曹操、诸葛亮一个级别、层次的敌手,以他的能力,想超越司马懿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司马懿混迹官场几十年,司马老贼在朝廷摸爬滚打熬业绩的时候,曹爽还在穿开裆裤。两人能力的差距不需多说,但既然是首辅,就必须拿出首辅的气势来,压住次辅司马懿及其党羽。首要的任务就是拉人。曹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
那些已经投靠司马氏的元老重臣如蒋济、王肃等人,曹爽自然是拉不动的。但曹爽也有自己的亲信,首先是几个兄弟。
曹爽上台后,立即提拔弟弟曹羲做中领军,请注意这个职务,以及历届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职位。中领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掌管京师宿卫军,握有兵权。弟弟曹训为武卫将军也属于宿卫军系统。有军队就有一切,兵权必须抓在手,这个曹爽也懂。
其余的曹氏兄弟如曹彦等被安排到皇帝身边做散骑常侍等侍从官,可千万别小看散骑常侍,虽然级别不算高却是天子近臣,时刻陪在天子身边,地位尊贵尚在其次,主要是接近权力中枢,朝廷的决策诏令(执政者自己借皇帝发布的命令除外),陪在皇帝身边的侍中、散骑常侍们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一旦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亲信会第一时间给本方传递消息,对身处权力核心的高官来说,及时的情报不仅关系到政治前途、切身利益,更关乎身家性命。
曹爽开始在重要部门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以逐步取代司马氏的人,抵消后者的影响力。司马懿当然也没闲着,看看他给两个儿子安排的职务,就会发现此时魏国政坛的微妙,司马师的职务是中护军(司马师任职时间稍晚,他接替的是曹爽亲信夏侯玄),同样执掌兵权,同样属于京师宿卫部队。而司马昭担任的也是散骑常侍。何其相似!
中领军曹羲、散骑常侍曹彦——亲弟弟。
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亲儿子。
官场如战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虽然他们具体上任的时间稍有不同,但局势却一目了然,此时的曹爽跟司马懿各有山头、各据势要。司马懿并没有如后来晋人说的,一开始就被夺权、被压制,晋人的话不可信,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权力争斗的白热化还要等上几年,因为此时双方都还没做好摊牌的准备。
但兄弟毕竟就那么几个,仅靠兄弟是远远不够的,曹爽又大量起用新生代名士,所谓新生代是相对于老一辈元老重臣而言;这些人大都出身高贵、才学出众,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魏明帝太和年间就已在政坛崭露头角,但却因锋芒毕露随即遭到魏明帝及元老重臣的封杀而一度销声匿迹。
随着曹爽的上台,这些人又重新活跃起来。他们的到来给曹爽集团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他们也成为曹爽集团的骨干与倚重力量。这些活跃在魏国正始年间的名士,被史家称为正始名士。
(二)曹爽选才 名士荟萃
曹爽选拔的名士标准相当高,个个来历不凡,这些人与曹魏政权有着非同一般的紧密关系。这里仅介绍其中几位主要成员,管中窥豹亦可见一斑。
何晏,字平叔,荆州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大将军何进之孙,何晏的父亲早卒,年轻貌美的母亲被曹操相中纳入“后宫”,何晏因此也一起被带进曹府。曹操好色是出了名的,“奸雄”难过美人关,与何晏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秦朗,秦朗的父亲秦宜禄被张飞所杀,秦朗的母亲就是传说中一度将关羽迷得神魂颠倒的那位大美人,也因貌美出众被曹操娶回了家。
曹操爱美人,爱屋及乌,对美人生的儿子诸如何晏、秦朗也很宠爱,视如己出,吃穿用的跟曹丕、曹植等人几乎没有分别,曹操还颇以此得意。
何晏长大后又被曹操招为驸马。曹操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何晏的母亲嫁给了曹操,何晏又娶了曹操的女儿,辈分有点乱,但不讲礼法,只凭感觉,这是典型的寒门作风。更是曹操的风格,儒学士族之家是绝对干不出这种有悖纲常的事的,这也是曹操被后世的道学家诟病的地方。
但曹丕上台后,一切都变了。曹丕喜欢秦朗,却很讨厌何晏,所以秦朗被委以重任风光无限的时候,何晏却无所事事,只能在家读读书、下下棋。
曹丕不喜欢何晏,可曹爽跟何晏却很对脾气,曹爽刚一掌权就立即起用何晏,让他做了天子近臣——散骑常侍,之后何晏先后任侍中、尚书,何晏是那个时代的名士代表。下面这位就更了不得。
夏侯玄——曹魏集团真正的核心人物,在曹爽集团中,曹爽某种程度上仅具有象征意义,夏侯玄才是正始名士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夏侯玄与曹氏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他的父亲夏侯尚就不多说了,那是曹氏嫡系。他的母亲是曹真的妹妹德阳公主,也就是曹爽的姑姑。他管曹真叫舅舅,他跟曹爽的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夏侯玄的姐姐就是司马师的原配夫人——那位被毒死的夏侯徽。夏侯玄还有一个叔叔叫作夏侯霸。
看了以上的关系,不用想也知道夏侯玄会站哪边。曹爽对夏侯玄也十分倚重,辅政后,提拔夏侯玄做散骑常侍,不久又任命夏侯玄为中护军。
中护军,统领京师宿卫部队,掌管武将的升迁任免,至关重要,魏晋易代之际,更是非同小可,看看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蒋济乃司马懿的亲信,之后接替夏侯玄的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担任过这个职务。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曹爽对夏侯玄有多信任。
毕轨,字昭先,兖州东平人,其父毕子礼在建安时代曾任典农校尉。毕轨少有声名。魏明帝曹叡还是平原王时,毕轨就是他的文学侍从,明帝即位后,毕轨也被召入京师为官,从此飞黄腾达。
毕轨的儿子娶了曹家公主,成为驸马,毕氏与皇室联姻,其与曹氏的关系更加紧密,政治立场自然拥曹。
不久,毕轨被提拔为并州刺史。并州靠近边境,鲜卑骑兵时常来骚扰劫掠。魏青龙年间,鲜卑首领轲比能以和亲为名诱使归附魏国的鲜卑首领步度根叛逃,自率万骑在陉北接应。
并州刺史毕轨听说步度根叛逃,当即派将军苏尚、董弼出塞追击,魏军与轲比能大军在楼烦遭遇,结果魏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边塞败报传至京师,毕轨立即遭到中护军蒋济的弹劾,而蒋济与司马懿的关系,众所周知。之后,毕轨因卷入浮华案一度沉寂。
毕轨与曹爽素有交情,曹爽对毕轨言听计从,曹爽当政后,毕轨便被召入京师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侍中、尚书,后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握有实权。毕轨既是亲信又与曹氏联姻,备受曹爽的器重信任。
李胜,字公昭。其父李休早年追随汉中张鲁为其帐下司马,他家就住在南郑。曹操南征汉中时,李休劝张鲁归附曹操,被曹操赐爵关内侯,家也从南郑搬到了邺城。黄初年间,李休先后做过上党、钜鹿太守,后年老归家。
李胜少游京师,结交了不少名门公子,曹爽就是其中之一。李胜少年成名跟夏侯玄等名士交往甚密,这些青年才子很快成为京师洛阳的风云人物,他们崇尚玄学、善谈老庄,与以儒学相标榜的元老派格格不入,少年得志的夏侯玄等人在洛阳大出风头却遭到元老派的忌恨。
之后,魏明帝禁浮华,夏侯玄、李胜、何晏、诸葛诞等人纷纷被贬官、免官,遭到压制。曹爽辅政,李胜被再次起用,先任洛阳令,接着升任荥阳太守、河南尹。
邓飏,字玄茂,邓禹之后。邓飏跟李胜等人都是官家子弟,少年得志成名于京师。明帝时任尚书郎,后任洛阳令,坐事免官,旋即起家拜中郎,迁中书郎。邓飏与李胜等是至交好友,浮华案发,邓飏名在其中,也被黜免。直到曹爽当政才重新被起用,出任颍川太守,不久被召入京城任大将军曹爽长史、迁侍中尚书。
(三)“谯沛化”的曹爽集团
曹爽秉承了曹操的用人传统,在关键位置上坚持谯沛化。
桓范(?—249),字元则,沛国(今安徽濉溪)人,《魏略》记载他是沛国龙亢人。其人多才多艺,尤善丹青。当然这些不是主要的,此人最大的特点是足智多谋,曹爽正是看中了这点,加上又是同乡长辈,对桓范特别尊敬。
桓范建安末年入仕,明帝朝先后担任中领军、尚书,后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军事,任内因与徐州刺史郑岐不和被免官。后一度被任命为冀州牧,但因当时坐镇冀州的镇北将军吕昭比他资历浅出仕晚,他不愿位居人下,干脆称病不上任。
曹爽当权后,任命这位不得志的谋士做了大司农,位居九卿之列,桓范这才心满意足走马上任。
丁谧(?—249),字彦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典军校尉丁斐之子。
丁斐就是偷牛换大饼的那位仁兄。丁斐是曹操的老乡也是亲信,他的儿子丁谧则成了曹爽的心腹,与何晏、邓飏一同被司马氏党羽呼为台中三狗,骂得这么狠,足见司马党羽对其有多么痛恨了。
文钦(?—257),字仲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文稷之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魏讽谋反,文钦受到牵连下狱治罪,按律当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将文稷之子赦免了他。太和年间,文钦担任五营校、牙门将。后历任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冠军将军等职,长期驻守淮南,屡立战功。
但美中不足的是,文钦喜欢虚报战功,每次打仗都要夸大战果,这倒也没什么,那个时候,前线将领差不多都这么干,这已经成为军中潜规则,但文钦虚报战功竟然搞得举国皆知,这就有点过分招摇了。
好在他的上级毌丘俭,就是那位远征高句丽的名将,因为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对他很迁就,而大将军曹爽因为文钦是自己的老乡也很宠着他。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尽管文钦的毛病不少,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人保他,所以总是平安无事,官位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争取世家 中原名门
尽管在拉人方面,曹爽下手要比司马懿晚,威望手段也不如司马老贼,但曹爽及其谋士们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世家子弟。
当时的中原已经出现了许多地方世家名门,这些家族既是当地的豪族,门中子弟也多在朝廷及州郡做官,这些家族不但在本地呼风唤雨颇有势力,在朝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地位举足轻重。
颍川荀氏——前后二荀 辅曹兴晋
三国风云际会,荀氏以事功为重的家风得到张扬,其家族功业达到巅峰,荀氏家族进入鼎盛时代。荀彧、荀攸,不仅是三国也是中国古代的著名谋士。
荀彧,字文若,归曹后,妙策迭出,功业屡建,居功至伟。助操破吕布,定徐、兖,迎天子,平袁绍,征荆州,功勋卓著。曹操对荀彧衷心感佩。
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投曹后征拜军师,一生中为曹操屡献奇计,在曹操与张绣、吕布、袁氏诸战中,皆有力焉。曹操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荀彧、荀攸以功业皆至显位,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荀攸官至军师、尚书令,以功封陵树亭侯。二人卓异的治世才能将其家族门望提升至无以复加的地位,当世中原,鲜有出其右者。荀爽(董卓征辟)、荀彧、荀攸(曹操礼聘),曹操当政主动与荀氏联姻。二荀确立了荀氏门第在汉魏之际的地位。
司马氏当权也极力拉拢。晋朝的实际开创者司马懿更是把荀彧当作偶像崇拜,对之敬如神明。
魏晋时代荀氏家风变质,由之前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变为应时达变,政治投机。改变门风的主要有两人,荀顗与荀勖。
荀顗,字景倩,豫州颍川郡人,荀彧第六子。荀顗也是一位少年成名的世家子弟,因父亲荀彧的关系,直接被召为中郎,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郎官(朝廷在编的储备干部,前途光明)。
这时司马懿正当权,司马懿对荀彧特别崇敬可以说到了崇拜的程度,爱屋及乌,见是故人之子,对荀顗格外关照,加上荀顗谈吐不俗颇有些才学,很快被司马懿擢拜为散骑侍郎。
荀顗博学多才却品行不端,一心甘当司马鹰犬,与荀勖、贾充、冯紞等人同流合污,竭力辅佐司马氏篡权。出身名门才学出众的荀顗委身于司马氏后,深受司马懿父子赏识。
毌丘俭、文钦发兵勤王。荀顗曾参与讨伐毌丘俭,并因功晋爵万岁亭侯。司马昭辅政,荀顗升任尚书。司马昭征讨诸葛诞,留守京师的就是这个荀顗。可见司马昭对他的信任,不是心腹,怎能担负如此重任?
司马懿提拔荀顗,司马昭信任荀顗。荀顗更是死心塌地为司马氏效命,这个人,曹爽无论如何是拉不动的。
既然如此,曹爽就拉荀氏的另一位后人荀勖。
荀勖,字公曾,豫州颍川郡人,汉司空荀爽曾孙。荀勖继承了荀家的遗传也是个早慧的神童,十几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受到颍川前辈钟繇的称赞,声名在外。
大将军曹爽听说其名后,马上将其招入麾下,任为中书郎。
此君还精通音律,荀勖在晋朝曾主持乐律改革,依三分损益法制造出与十二律相应的十二支笛。在此过程中还发明了管口校正术,在中国音律学上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这只是他的副业。
尽管曹爽试图拉拢荀氏,使其加入己方,但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政治斗争中,因为荀氏与司马氏同为士族阶层,而曹氏为阉宦之后,使荀氏自然地向司马氏靠拢。
荀勖接受了曹爽的礼聘却并不代表他就投效了曹氏。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氏掌权,控制朝政,荀氏为门户计,也不得不相机应变,投归司马氏。之后荀勖投效大将军司马昭,数进策谋,深受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
曹爽集团对荀氏的拉拢彻底归于失败。
荀氏前有二荀(荀彧、荀攸)为曹操出谋划策,后有二荀(荀顗、荀勖)替司马氏参赞军机。荀氏在魏晋易代之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抛弃故主,摈弃忠贞,却延续了家族的兴盛,而荀氏并不是唯一的背叛者,当时的很多世家名门都做出了相同的抉择。
河东裴氏——起于秦汉 兴于魏晋
河东裴氏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真正的名门望族,自秦汉、魏晋历六朝而盛极!裴氏一门公侯,正史立传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先后出过宰相五十九人,大将军五十九人,刺史二百一十一人,太守七十七人,皇后三人,状元五人,进士二百余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七品以上者达三千余人,可谓人才辈出,宛如群星。
仅以汉末三国而论,裴潜之父亲裴茂是汉灵帝朝尚书令,裴潜在曹操秉政时做到兖州刺史,后为魏国尚书令,裴潜之子裴秀后辅佐司马炎称帝成为晋朝开国功臣,祖孙三代历仕汉、魏、晋三朝且均位居显官,典型的世家名族。唐代韩愈盛赞裴氏:“魏、晋以来,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
裴秀,字季彦,并州河东闻喜人。裴秀八岁能文,比荀勖还厉害。时人语之曰:“后进领袖有裴秀。”度辽将军毌丘俭向大将军曹爽极力推荐裴秀,曹爽对河东望族裴氏早已如雷贯耳,久闻其名,对其子弟自然格外重视,刻意栽培,曹爽将裴秀召入大将军府,令其袭父爵清阳亭侯,任黄门侍郎。
尽管曹爽在拉拢世家方面挖空心思、不遗余力,但结果却仍是竹篮打水,裴秀的经历与荀勖如出一辙,司马氏讨伐诸葛诞时,裴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随行,参与军机。裴秀在抛弃曹氏后先后辅佐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两代。
裴秀与荀勖的相似之处还不止于此,荀勖从政之余喜欢钻研音律,裴秀在公务之外也有专长,此君善于制图,是一位地图学大师级人物,说开山祖师也不为过。
裴秀任司空时兼任地官,他利用方格比例,主持绘制出当时全国古今地图集——《禹贡地舆图》十八幅,以及全国地图《地形方丈图》。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制图六体”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学基础。这一理论在他之后一直用了1400多年。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裴秀为“中国制图学之父”“世界科学绘图创始人”。地图古已有之,但真正的“地图学”却是从裴秀开始的。
范阳卢氏——望出范阳 北州冠族
范阳卢氏在魏晋易代之际的代表人物是卢毓。
卢毓(183—257),字子家,幽州涿郡涿县人。东汉名儒卢植幼子。说起涿郡卢氏,有人或许感到陌生,但提起范阳卢氏,则几乎无人不晓。
中国古代有所谓五大名族(家族)十大(门阀)世家,范阳卢氏都名列其中,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海内五大望族。
十大世家则指:
一、陇西李氏——言必称陇西李
二、沛县刘氏——两汉刘宋,显赫皇族
三、陈郡谢氏——王谢堂前燕,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
四、琅邪王氏——“王与马,共天下”
五、清河崔氏——“崔卢王谢”。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四大家族”
六、范阳卢氏——“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七、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
八、太原王氏——“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
九、弘农杨氏——“四世三公”“西晋三杨”
十、兰陵萧氏——“两朝天子,九萧宰相”
涿郡卢氏即范阳卢氏。魏黄初七年,魏改涿郡为范阳郡,以涿县为州治。
卢氏卢植、卢毓、卢钦祖孙三人经历与河东裴氏如出一途。卢毓之父卢植,海内名儒,先后做过汉朝九江、庐江太守,同蔡邕等人校订五经,又与皇甫嵩、朱儁平定黄巾之乱。卢毓才学名气虽不及其父,但在魏国也做到吏部尚书。后追随司马氏出任三公,卢钦在司马昭时代官拜吏部尚书。有晋一朝,卢氏都是华夏名门,列位公卿。
卢毓一生都在魏(国)朝做官,历经五代君王(魏王曹操、皇帝曹丕、皇帝曹叡、先是皇帝后被司马师废为齐王的曹芳、先是皇帝后被司马昭所杀的高贵乡公曹髦),世受君恩,本应尽忠曹氏,可这位卢毓却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属司马,归附司马氏后更是成为司马懿父子的心腹爪牙。
曹爽集团中的何晏、毕轨等人,对卢毓的无节操“投敌”痛恨至极,卢毓投靠司马氏是朝野公开的秘密,也因此,曹爽集团掌权后,便以何晏取代卢毓的吏部尚书,将人事权夺走,以便安插自己的亲信。卢毓与时任司隶校尉的毕轨更是水火难容。
尽管如此,鉴于卢氏在中原的声望,曹爽也不愿与卢氏交恶,还是想尽力争取,于是抢不到父亲就抢儿子的曹爽提拔卢毓的儿子卢钦为尚书郎。
卢钦(?—278),字子若。曹爽对卢钦十分尊敬,曹爽的一个弟弟曾私下里找到卢钦,有所请托,卢钦不但未给情面反而将此事告知曹爽,曹爽训斥了自己的弟弟,对卢钦表示赞许。
曹爽集团覆灭后,卢钦在司马昭当政时期升任吏部尚书,晋封大梁侯。父子两代在司马氏治下做吏部尚书(人事部长),卢氏父子的政治立场,还需多说吗?
太原王氏亦是中原五大名门之一,论族望不逊于范阳卢氏。
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昶,字文舒,并州太原人。曹丕太子在东宫时的太子文学。魏明帝曹叡曾下诏求贤,时任太尉的司马懿向朝廷推荐王昶,司马懿举荐王昶除其本人才学外,更看重其家族门第。
司马懿举荐太原王昶,曹爽就征辟王昶之子王浑、侄子王沈,暗中跟司马氏较劲。不过,与之前的几大名门不同,太原王氏在曹爽当政的正始年间,并不活跃,他们的发迹在之后的晋朝。
王昶的孙子王济娶了司马昭的女儿常山公主,在政治婚姻颇为流行的政治上层,婚姻关系就是政治关系,从其子弟的婚配嫁娶,便可探知他们的政治倾向,百试不爽。
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
荥阳郑氏是汉唐之际的北方名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家。荥阳郑氏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周分封的姬姓郑国,国亡后以国为姓,故地荥阳是其郡望。东汉末年,从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直至唐代,郑姓仍是望族。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之得名始于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当时从司州河南郡分出一部设荥阳郡,此前或称河南郡开封郑氏,魏晋之际荥阳郑氏见于正史《三国志》的便有郑泰、郑浑等四十人,《晋书》收入郑冲、郑袤、郑球、郑默、简文帝郑太后等郑姓人物四十二人。
说起三国郑氏,有一个人不能不说,没错,他就是曾为大将军何进僚属后巧妙劝阻董卓募兵的郑泰郑公业。据说郑泰后与荀攸谋诛董卓,因事泄出逃,东归袁术,袁术表奏郑泰为扬州刺史,未及上任而卒。郑泰弟弟郑浑为避乱南投袁术,后转投曹操,曹丕时先后做过山阳、魏郡太守。
郑袤(189—273),字林叔。荥阳开封人。郑泰之子、郑浑之侄。
郑袤早孤随叔父郑浑避难江东。荀攸见过郑袤说,郑公业不亡矣(意思是说,郑袤才学见识不逊其父,郑氏后继有人)。曹操大封诸子,临淄侯曹植广选宾友,郑袤被选为临淄侯曹植的侍从文学,后入朝为尚书郎,又在地方做过县令、太守。
大将军曹爽辅政,将郑袤召入幕府做从事中郎,拜散骑常侍。
与之前不同,对荥阳郑氏的争夺,曹爽难得一次抢占先机,走在了司马懿的前面,但这并不能为曹爽挽回颓势。
当时,曹爽与司马懿的隐秘暗战已渐趋白热化,司马懿这次也想将荥阳郑氏从曹爽那里拉过来,但直接拉人过于明显,于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采取迂回策略,司马懿亲自找郑袤“聊天”,其间,盛赞郑袤的叔叔郑浑做太守时的爱民勤政,委婉地劝说郑袤暂时去地方出任太守,其用意在使郑氏避开政治旋涡,到外面躲避风浪,待局势平稳再回来。
郑袤何等聪明,当即领会了司马太傅一番好意,去广平做太守。
曹爽被司马懿搞掉,司马懿言而有信,又将郑袤召入朝中做侍中,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受命迎接新君曹髦的就是少府郑袤与司马氏姻亲河南尹王肃。
后毌丘俭于淮南起兵,司马师亲自出征,当时百官都去为司马师送行,郑袤因为有病,未能前往。心思缜密的司马师遍视文武,唯独不见郑袤。值此纷乱之际,郑袤的缺席令司马师不能不多想,他不知郑袤是真的有病还是故意装病不来,如果是后者,问题就大了。
司马师对身旁的中领军王肃说,即将远行,独不见郑光禄(郑袤时任光禄勋),司马师走后,王肃赶紧去告诉郑袤,郑袤闻言大惊,赶紧命人套车,郑袤躺在车上去追司马师,郑袤深知司马师为人,若是令此人起疑可非同小可。
好在当时司马师大军尚未走远,郑袤及时追上了司马师。司马师见郑袤来了,心情大好,与郑袤同坐一车。因郑袤早年在朝中曾与毌丘俭共事,在车上,司马师便向郑袤讨教“平乱”方策,郑袤自然不敢违逆司马师,说了一堆客套话,这才过关。
郑袤之后,其子郑默在晋朝历任显官。易代之际,荥阳郑氏很识时务,归附司马,不仅保住爵禄,而且郑氏从此飞黄腾达。荥阳郑氏在北魏、隋唐更是达到鼎盛,荥阳郑氏先后走出九位宰相、五个状元。
颍川荀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无一例外地抛弃曹氏,选择与同为世家的司马氏合作。
在争取世家的争夺战中,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完败,输得很彻底。
应该说,在争取世家大族及其子弟方面,曹爽集团已经很努力了,但却收效甚微。因为士心早已归属司马,曹爽等人费尽心力极力拉拢的荀勖、裴秀、王沈、王浑等最终还是倒向了司马氏,并为司马氏篡夺曹氏江山出谋划策,以上名门无一例外成为新朝勋贵、开国功臣,继续延续他们家族的“荣光”。而司马氏也未能得意很久,数十年后的永嘉之乱,司马氏也将品尝众叛亲离国破家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