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工商业者口述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心为公 多为国家做贡献

谢蕴华

▼人物简介

谢蕴华,女,1926年7月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39年从齐齐哈尔市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1947年随丈夫到吉林省四平市定居,经营四平市开宏大小百货批发商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四平市新东百货商店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四平市工商业联合会,1983年担任铁西区工商业联合会企业公司经理,1985年当选为四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1987年任四平市政协妇女工作副组长、民建四平市委员会老年支部主任。


1926年7月,谢蕴华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39年从齐齐哈尔市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1947年随丈夫来到吉林省四平市定居,经营四平市铁东中央纬路开宏大小百货批发商店。

1956年,全国掀起了公私合营热潮,谢蕴华积极参加,并作为代表上台讲话,表示愿意加入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商业工作者。公私合营后,她开始在四平市新东百货商店(后来改名为四平市第四百货商店)工作,成为一名营业员。1956年她出席了省、市工商业者家属代表大会,1957年参加了省市工商界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通过这些活动,她更加坚定了听党的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1977年10月,谢蕴华退休一个多月后,四平市四马路街六委姜主任找到她,希望帮助六委办厂,因为怕办不好,谢蕴华最初没有答应。以后姜主任多次找到她,说她们这个厂由于原料困难和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足,马上要停产了,职工工资开不出,请求谢蕴华帮助她们出主意、想办法,把厂救活。经过反复思考,谢蕴华深感受党培养二十多年,虽然自己已经退休了,但身体还挺好,现在政府在安置待业青年方面有困难,自己有责任为国家分忧,尽自己的一份力,协助街道办好企业,只有这样晚年才是最有意义的。于是,谢蕴华向街道党委说出了想法,受到街道党委的欢迎和支持。

1977年10月,她刚到六委针织厂时,厂里只有15个职工,5间简易厂房, 4台小机器,资金缺乏,原料不足,厂里经常因为没有原料而停产,而且当时厂里还积压了5000多条围巾,资金难以周转。她想,要办好这个厂并使其逐步得到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原料问题,同时还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做到供产销一条龙才行。而摆在眼前的紧要问题是先把积压产品销出去,盘活资金。根据她多年的经验,10月份正是商业部门销售冬季商品的季节,尤其黑龙江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妇女都需要围巾,而当地又满足不了需求,如到那里推销,定能打开销路。于是她亲自到齐齐哈尔推销,结果很受当地百货部门的欢迎,不仅把5000多条围巾全部销出,而且当地还反馈说,只要颜色、样式新颖,就与她签定长期合同,大量定货。于是她从沈阳绒织厂和大连第二针织厂购进一吨多晴纶纱,大量生产三色拉毛围巾,齐齐哈尔市各商店争相向其订货,仅当地人民百货商店一家就订了三万条,从此厂里围巾的销路便打开了。六委针织厂也因此逐渐扩建厂房,扩大生产,增添机器设备,并扩大了待业青年安置,从吉林市第二针织厂购进了10台手套机,一台旧拉毛机,一箱拉毛果,两包晴纶纱,职工也增加到了45人。到1979年5月份,针织厂里又安置了50名青年,厂房也增加到了30间。由于产量不断增加,谢蕴华又在黑龙江省的西部和北部、吉林省西部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包括不少山区、林业局和边远地区的商店开辟了一些新的销售点。这些地方比较偏僻,需求量较大,所以她们厂生产的围巾开始供不应求。随着产品打开了销路,产量不断增加,针织厂也不断扩建,1980年实现产值85万元,利润23万元,成为四平市先进单位,由委办改为街办,并更名为“四平市第四针织厂”。

1978年,她结识了扎赉特旗粮油加工厂调度员万明理,万明理十分羡慕谢蕴华退休了还能为街道办工厂出力。1980年,万明理退休后给谢蕴华来信,希望能帮助他们办个针织厂安置待业青年。谢蕴华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内地应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工业,特别是他们那里没有针织厂,如果帮助他们办起一个针织厂,既能安置一些青年就业,又能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所以,谢蕴华就把四马路街六委针织厂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整个生产过程,全部介绍给他们,并从辉南针织厂和吉林市线毯厂帮他们购进机器设备,为他们培养了7名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左右就完成了建厂投产,安置了80名待业青年。该厂领导非常感激,说谢蕴华帮助他们解决了大问题,为人民立了一功。

1980年11月,谢蕴华又接到城区生活服务区公司的聘请,为安置待业青年开办了第二羊毛衫厂。当时建厂困难很多,主要是公司资金不足,只投资1万元。虽然想尽早购进机器,尽快开工生产,但从南通轻工机械厂订购的2台机器要半年多才能到货,正式开工生产最少也要一年左右时间。为尽快投产,她想尽办法,先用3000元买了两间简易房当车间,又购进了一部分原材料,同时还四处打听机器设备。在辽源毛绢厂采购睛纶纱时,听白泉针织厂采购员说该厂有2台新到的梭机,因为产品销路不畅,没有投入使用,她就登门求援,花了4000元钱将2台机器买回,又从辉南针织厂请了2名技术人员。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12月末,羊毛衫厂就正式开工生产了。1980年,在全国性针织产品大削价的形势下,许多针织厂、羊毛衫厂相继关停并转,但她们厂仍然有盈利。

1981年2月份,厂里仅花了1800元就从吉林线毯厂购进了一台旧落纱机、一台旧落拉机、一台旧拉条机,而这些机器如果买新的要12000多元,而且还要半年多才能到货。不久又从柳河针织厂仅花700元买进一台旧1511型梭机。梭机绕线轴买新的需200多元,她们就从第二纺织厂废铁堆里拣出一个上了锈的旧轴,按废铁价买,只花了10元钱。3月份她们又花4000元盖了4间简易车间。建厂不到半年,投资不多,收效较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员陆续增加到了38人。为了增加产品品种,需要增添1台拉毛机,买新的要10000多元,因为资金少买不起,她们就想办法自画图纸,然后求援四平联合收割机厂给定做,1台小型拉毛机最后只用了2000元就拿下了。根据市场需求,她在机器设备添置齐全之后又增加了短围巾、三角巾、套帽、假领、套衫、拉毛套衫、高领前开衫、大小晴纶裤等十几个品种,由于产品适销对路,销量大增。

1981年6月份,她们又从关内购进一批羊毛,准备生产纯羊毛衫,供应市场需要。同期她们厂生产的女士拉毛大衣被外贸部门选上,准备参加外贸交易会。1981年,她们厂当年开工生产就实现了产值10万元,利润9000元。虽然她们厂起步资金少,生产规模比较小,但在谢蕴华的带领下稳步发展,产值利润都不断有大幅增长。

1983年初,谢蕴华帮助四平市工商联成立企业公司。当时一无资金,二无场地,她从先从1个门市部起步,然后发展到8个门市部,一年之内就安置了待业青年50名。在经营管理上,她精打细算,勤俭办企业。公司没有专职人员进货,她就经常到外地采购,同时也卖货,本着薄利多销、勤进快销的经营方式,除自销外,还批发给各商店。同时她还做好市场调研,灵活经营。针对季节所需,各季进各季货品,不限于店内销售,也走出店门,深入机关、学校、工厂,增加销售额,他们热情服务,送货到门,销售额日益增长,一年内销售额就达到了50万元。

几年的办厂经历使谢蕴华深刻体会到,要想把企业办好,就不能怕吃苦,不能贪图享受。在为第四针织厂和第二羊毛衫厂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她主要是帮助购买原料、机器设备和推销产品。而这两个厂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她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以北地区开辟市场来进行销售的。5年里,她一共开辟销售点300多个,其中许多在偏僻山区、林区、农场和边境地区。许多地区下了火车,再乘汽车,有的地方下了汽车还要步行,像黑龙江省通北林业局商店、绥化林业局商店,下了火车要走五六里路,额尔古纳左旗莫尔道嘎商业区分局是边境地区,不通火车,下车后要走八里路。她每次到这些地方,一下车就抓紧时间,不顾疲劳,翻山越岭去推销。有一次下大雪,通往绥化林业局商店的路覆盖了一层冰雪,有一段路比较窄,路一边是大山涧。谢蕴华在旅社租了一台自行车,有的同志劝她说:“骑车过那段路有危险,这地方不要去了。”但她为了给林区人民送去他们需要的产品,就坚持骑车去了。还有一次,她到额尔古纳左旗莫尔道嘎商业分局去,正赶上下大雪,天气很冷,路上有雪,翻山走路很困难,但是她想,干工作就不能怕苦,坚持在大雪里走了八里路。还有一次她到牛耳河林业局推销围巾,办完事后,一天一趟的火车已经开走了,又没有住的地方,她为了赶时间,恳请车站同志帮助,允许她乘货车到牙克石。因为她经常到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高寒地区推销产品,厂里副厂长多次让她买劳动保护用品,如大衣、大头鞋等,她都没舍得买。为了照顾她,厂里还多次要派年轻同志陪她一起出差,但她为了给工厂节约开支,最终都是一个人去。她常说虽然个人吃点苦,但心里很高兴。

谢蕴华除了到边远地区推销产品外,有时也到南方各大城市去采购。几年中,先后到过天津、北京、南京、上海和江苏、浙江的许多城镇乡村,为了给企业节省旅费,她从不住高级旅馆,尽量选择价格较低的旅社。有一次出差到上海,住在益民旅社,睡二层普通铺,每天住宿费才5角钱。还有一次到上海住在临时旅馆,每天住宿费也才7角钱。她到过上海4次,每次都住十多天,但除了到办事的单位外,繁华热闹的地方从没去过,每次从上海回来,也从不中途下车,到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风景秀丽的城市去游览。一次到浙江余姚办事,在杭州换车,有人就劝她在杭州住几天,“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是办事路过这里的,没有不下车游览西湖风光的,观赏岳王庙、灵隐寺、六和塔、钱塘江等名胜古迹是精神上的莫大享受,但她考虑出来是为厂办事,不能借机旅游,浪费资金,在杭州下车后,她就直接转车到余姚县了。

谢蕴华经常外出,但每次都抓紧时间办完事就往回赶。如到长春办事,都是乘早晨5点多的火车,当天晚上就回来。再如到通辽毛纺厂办事,也都是早晨乘火车到郑家屯,然后乘汽车到通辽,中午来不及吃饭,都是办完事后再安排食宿。谢蕴华患有慢性阑尾炎,经常犯病,医生要给她做手术,她考虑到岁数大了,如果做了手术在短时间内不能痊愈,会影响工作,就忍着疼痛,坚持工作。因为她们厂是街道办厂,没有纳入国家计划,不论是原材料还是辅助材料以及机器零件等都得到处求援,产品自己推销,每天东奔西跑,忙个不停。几年来,行程数万里,不畏严寒酷暑走遍了黑龙江省各地和大小兴安岭地区,一直到达边境地区莫尔道嘎,南至上海、浙江、江苏各大小城市和农村公社。同志们对谢蕴华一心为办好街道企业,不辞辛苦的精神都从心底钦佩。

谢蕴华工作向来一心为公,从不为个人谋私利。1978年,她到吉林市羊毛衫厂办事,发现该厂有大量晴纶衫积压,资金发生困难,连买汽油的钱都没有了,她就帮助该厂推销了3万多元的产品。此外她还为其他一些单位推销了10余万元的产品。四平市第一、第二综合商店领导要按推销积压商品提成的规定给她推销费,但她从来都没要。有的单位还要给她生活补助费,也被她婉言谢绝了。一次谢蕴华到江苏省武进县采购拉毛果,有一位姓曹的采购员求她帮助推销拉毛果,答应送给她一台凤凰牌自行车和其他物品,她没有答应。回来后,这个采购员又接连给她来过两封信、两封电报,要她帮忙推销并给好处,她回信说,自行车和其他东西都不要,帮助推销可以,但不能借工作之便谋个人私利。几年中,在帮助外单位推销产品中,谢蕴华没有从中拿一分钱好处。有的人感到不理解,说谢蕴华给外单位推销10万元的货,按规定可以得到2000~3000元的提成,可她却分文不要,心甘情愿多受累,图的是啥呢?谢蕴华说:“干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我们国家大,要建成四个现代化,靠一个厂、两个厂不行,要全国各行各业都搞好才行。个人有多大能力就要发挥多大作用,帮助这些单位工作,只要是对这些单位发展有利,对国家四化建设有利,我就会尽力去干。”谢蕴华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只要一心为国家多做贡献,就能有使不完的劲,如果处处为个人打算,图谋私利,不仅干不好工作,还必然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谢蕴华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今后我的中国梦就是教育好子女,邻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在我有生之年,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尽心竭力做贡献,来报答党对我的关怀和培育。长江后浪推前浪,愿年轻的同志们多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我晚年的梦想,也是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