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外包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服务外包的产生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自服务和服务业产生以来,就随即产生了服务外包这种经营形式。人们做一件事,能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是很有限的,古代木匠做家具,不可能自己炼铁打钉,也不可能自己做斧头、锤子;农民种地,也难以自己做镰刀和锄头。由于人们做事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自己完成一个复杂事情的全部内容或工作,所以,就只能由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再通过一个集中的活动,将这些不同的工作成果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向社会提供。由此可以看到,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对于商品生产或服务,需要不同的经济单位在各自擅长的范围内进行社会化的分工合作的状况。

服务业也一样,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方面,它为除自身之外的其他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他行业提供了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从社会大分工开始,服务业就成为社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生产领域。我们目前所指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指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服务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支持而进行的服务活动。如何为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做专业的指导,支持这一特殊的行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应运而生。将某些服务进行社会化分工,就是将这种服务活动在生产或服务的某个环节上,从整个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交给有技术专长、工作效率更高、更有品质保证的单位去完成,这就形成了服务外包,这种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近代的经济学家,通过对服务及其不同服务方式的分析,总结出多种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服务及其服务外包的概念和运作原理。

比较常见的理论是劳动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价值链理论、木桶原理等。

1.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如下。

(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根本上说,比较优势也是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另外,其实现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是自由贸易和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或难以流动。

比较优势理论在现阶段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3点。

(1)要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化,在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2)要奉行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国内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者服务。在当代,服务产品越来越多地充当生产资料,引进生产者服务有利于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也有利于提升本国的服务生产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资料说明,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等都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

(3)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行业加以重点发展,同时也必须利用信息革命带来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转换的契机,积极发展新兴行业。埃及、墨西哥的旅游是利用比较优势的典型事例,而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则较好地利用了新兴行业的发展契机。

3.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的。该文发表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迅速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普通接受。作者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与物质资本不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不会在使用和共享中丧失,而且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应反映客户长期最看重的价值,要对客户的核心利益有关键的贡献;其次,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树一帜的能力,并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到更广泛市场领域的能力。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征,对应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实际上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竞争力上,不仅能够培养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识,而且企业还会在经营中逐渐获得一种产业洞察力,帮助企业不断拓展公司业务和能力,使企业有一个更加广阔自由发展的空间。

4.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些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5.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的基本观点如下。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用木桶来形象化地比喻一个组织,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综合以上各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任何复杂的商品生产(服务)活动,都可以分成若干个部分,或者按照分工,或者按照价值链,进行活动的分解,这些分解出的每一活动,都会对最终目标的价值实现,贡献各自的作用。那么,为了最大程度地将各个分解的活动做到最优,就有必要让最合适的人或组织,来做最合适的事情。寻找最合适的人或组织来做合适事情,在服务活动方面的体现,就是服务外包产生的最根本动力,也是服务外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