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爱默生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牧师世家里,但他八岁丧父,家境开始困难,孀居的母亲一人苦心经营,拉扯、教育五个儿子。爱默生曾在波士顿拉丁学校和哈佛大学求学。他182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曾教过几年书,1825年又上了哈佛神学院,1829年被任命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尽管他工作非常称职,布道受人欢迎,但他的独立自主精神与当时基督教规范不合,因此于1832年主动辞职。随后他先后三次游历欧洲,拜访了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人,并且跟散文大师卡莱尔成了终生不渝的朋友。初次欧游归来后,他定居到离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后来成了康科德的“圣人”。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超验主义俱乐部”,跟梭罗、霍桑等一些文人探讨哲学、神学和文学。此后他潜心于读书写作,到很多地方去讲演,除了1842年至1844年主编过同人刊物《日晷》外,没有担任什么具体职务。
爱默生的散文著作除了《论自然》这本薄书和未收编成集的一些篇什,绝大多数都是演讲录。演讲中最有名的要数《美国学者》(1837)和《神学院演讲》(1838)。前者被爱默生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姆斯誉为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爱默生认为,美国学者应当破除清规戒律,要通过研究自然,通过实际行动,尤其通过直觉来认知真理。学者必须集当代的才能、过去的贡献、未来的憧憬于一身。学者应当自由而勇敢,将生活转化为真理,做自己时代的代言人。《神学院演讲》则有意成为一篇宗教独立宣言。爱默生一再强调:人与自然具有精神上的统一,人可以不通过中介,直接与上帝沟通。他强调道德情感、宗教情感。他认为牧师的最大秘诀就是把生活化为真理,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做僵化空洞的说教。由于抨击了形式主义的传统宗教,鼓吹直觉的精神体验,这篇演说得罪了当时的宗教人士。哈佛大学此后近三十年未邀请他进入该校讲演。
《随笔:第一集》(1841)和《随笔:第二集》(1844)也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第一集收入十二篇文章(本书选了《历史》等六篇);第二集收入九篇文章(本书选了《诗人》等四篇)。这两本著作奠定了爱默生的声名。这二十多篇文章尽管题目不同,但都贯穿着所谓“超验主义”的中心思想:
一、强调灵魂的最高价值。神圣的灵魂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而且是相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神圣的火花,有获取一切知识的手段。上帝就是“超灵”。超灵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每个人的灵魂,每个人的灵魂也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超灵,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沟通。
二、强调自然,认为自然是灵魂的影像或外部表现,是上帝的一种投射,“是上帝投在我们感官上的巨大的影子”。每一个自然法则在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对应物,所以自然法则与精神法则是完全对应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非常相近,只不过前者代表较低层次上的活动罢了。
三、要完全地展现个人灵魂的能力,个人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工具。每个人必须是坚定的追求者,必须通过自身为自己发现上帝,其途径是完全服从或彻底相信个人直觉。所以,爱默生强调独立自助的个人应当求助于单独的自省和个人的经历,而不是依靠传统和他人。
1850年出版的《代表人物》也是一组讲演稿,共七篇文章。本书选了关于柏拉图、斯维登堡(这个名字中国读者比较陌生)、蒙田和莎士比亚的四篇文章,这四个人对爱默生影响最大,也是他在许多文章中提及次数最多的。这本书显然与他的朋友卡莱尔的《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事迹》(1841)有相似之处。不过卡莱尔崇拜伟人,对他们追求权力、掌控群众的无情做法也表示赞赏,而爱默生将伟人称做“代表人物”,是因为他把这些人看作各自的时代和民众的代表。这与我们的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英国特色》是他1832年和1847年两次访问英国的见闻和观感。1848年以它们为题材做演讲,1856年出书。全书共十九章,本书选了其中十二章。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组总题目为《大国的崛起》的专题片,其中有关于英国崛起的部分。我想《英国特色》对读者认识这个民族会有极大的帮助,其效果远远胜过一般的历史论著和国情概述。
1860年爱默生出版了又一本散文集《生活准则》,也是由讲稿整理而成的。
爱默生也是一位诗人,他出版过两部诗集,诗歌富有哲理性,独具一格。
不过,爱默生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散文。他的散文与培根的一样,警句格言层见迭出。如他在鼓吹个人主义时在不同的文章中写道:
“严格地讲,没有历史,只有传记。”
“文明史和自然史,艺术史和文学史,都必须从个人历史的角度来解释,否则就必然是空话。”
“每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一个起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他需要无限的空间、人数和时间完成他的构想——而子孙后代就像一串随从,紧紧追随着他的脚步。”
他在宣扬“自助”时又讲:
“所以谁要做人,决不能做一个顺民。”
“坚持你自己;千万不要模仿。”
“旅游是傻瓜的天堂。”
他的超验主义观点则是:
“宇宙是活的。万物是有道德的。灵魂如果在我们身内就是一种感情,在我们身外,就是一种规律。”
然而爱默生的随笔在其他很多方面跟培根的大相径庭,它不像培根随笔那样短小严密,而是像密西西比河水滚滚而来,有一发不可收的磅礴气势,使人想起惠特曼的诗。爱默生写道:“上帝说话的时候,他应当传达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所以他的文章大有吐尽自己一切观点的架势,就顾及不到段落的衔接过渡、层次的井然有序。他的文章充满了激情,不像培根的那样客观冷静。所以人们一致认为爱默生的文章是以句子为单位的。
爱默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哲学体系,但他博览贯通,熔希腊的柏拉图古典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法国的折中主义哲学、印度的神秘主义哲学及中国的孔孟哲学于一炉,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风格和文章风格。
爱默生一生孜孜不倦地阅读、写作、演讲,个人生活中经受过多次丧亲的不幸,但他总能振作起来。他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处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也是美国民族精神的体现。除生前发表大量的散文、诗歌、讲演录,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坚持记日记、写笔记。实际上,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在他的日记和笔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后人把他的日记编为十卷出版。有人又将日记和札记编在一起,共十六卷。他的书信集为六卷。这些材料对研究爱默生是极其宝贵的材料。爱默生的思想影响了和他同时代的梭罗、惠特曼、狄金森等第一流的作家,二十世纪的诗人E.A.罗宾逊、弗罗斯特、斯蒂文斯、哈特·克莱恩等都受了他的极大影响。他同时代的大小说家麦尔维尔、霍桑虽然并不赞成他的观点,但都受到他的启发,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同样一些问题。
1993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爱默生集》是我国现有的最全的爱默生散文集。随即各地陆陆续续出版了不完全相同的选本,但大体上是按Norton等美国文选的路子编选的。这些文章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纲领性的宣言,如《美国学者》、《诗人》等;二是对抽象概念的详细具体的阐述,如《自助》、《经验》等。这个选本在尽量广泛地选入这方面的文章的同时,还更多地收入了作者对具体的人(《代表人物》)和事(《英国特色》)的论述,后面这一点也许是别的选本所欠缺的。本书的译文中绝大部分是收入《爱默生集》的我原来的译文,这次做了一番校订,改正了原来翻译和印刷中的一些差错。《美国学者》和《神学院演讲》是后来我依据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中的选文翻译的,其余的则一概依据The Library of America版的Ralph Waldo Emerson:Essays and Lectures翻译。
蒲隆
二〇〇八年一月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