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与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一节中已经介绍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编制的,每笔交易都分别记入借方和贷方,因此,所有交易之和应等于零。虽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终差额是平衡的,但这并不等于国际收支是平衡的,也不意味着真实发生的收入和支出是相等的。我们不能仅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终差额来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必须寻找另外的标准。

本节介绍一种在国际收支理论研究中影响较广的方法。我们可将国际经济交易按其交易动机分为自主交易和补偿交易两种。自主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是指为了实现某种一般的经济目的,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而进行的国际交易。交易动机独立于该国国际收支状态。

补偿交易(accommodating or compensatory transaction),又称调节交易是指为调节自主交易所产生的国际收支差额而进行的各项交易,如官方储备的动用,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等。

将国际经济交易分为自主交易和补偿交易后,国际收支的平衡和不平衡就有了判断的依据。国际收支不能以自主交易维持平衡的情况,就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imbalance)。而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指不必依靠补偿交易,而仅以自主交易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状态,此时既无赤字(deficit)或赤字,也无盈余(surplus)或盈余。

换言之,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只要考察自主交易所产生的借贷是否相等即可。对此有较为简练的表达方法,用Auc表示自主交易的贷方、Aud表示借方,自主交易收支差额用Au表示,则

Au=Auc-Aud

用B表示自主交易以外的收支,于是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原理知道:

Au+B=0,即Au=-B

那么在Au下画一线段,再写上B,得

以上我们得到了一个最为简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二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Au为线上项目(above the line);B为线下项目(below the line)。在把握一国国际收支是否收支平衡时,只要考察线上项目即可得到准确的信息。综上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概念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指的是自主交易的不平衡。不平衡可以分为两种状态:盈余(顺差)、赤字(逆差)盈余和赤字的英文分别是surplus和deficit。也常称为顺差(favorable balance)和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后者源于重商主义时期。。若交易的贷方总额大于借方总额,即为盈余;反之则为赤字。

在具体分析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分析焦点也不同。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

1.贸易收支的不平衡

贸易收支即商品进出口收支,其收支差额称为贸易差额(trade balance)。在传统国际收支分析中,常使用这一指标。当贸易差额不等于零时,就说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虽然它不代表国际收支的全部,但对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整体的国际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贸易收支还反映了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体现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此,一般人们都比较重视贸易收支的动向,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一国巨额和持续的贸易赤字,常常被认为是经济脆弱的一个表现,同时也常常激发该国相关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广义的贸易差额还包括了无形贸易在内的贸易收支,不过这时通常明确说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甘道尔夫.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M].靳玉英,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8.

2.经常账户收支的不平衡

经常账户收支是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最重要项目之一。经常账户收支除了包括贸易收支外,还包括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账户的收支,它们借贷双方的价值之和即为经常账户差额(current account balance)。它综合反映了实际资源在该国与他国之间的转让净额,是各国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

3.综合收支的不平衡

国际收支差额的各种统计口径中,最大的口径就是综合差额(overall balance)。它是除储备资产以外的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余额总和,因此该指标可以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的总体状况。我们所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就是指综合差额不为零的状态。由于该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化,因此也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资产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到,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定义是特定的,并非简单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所有项目净值之和,同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定义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把平衡理解为净值为零,那么无论用上述的哪个项目来衡量,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都是经常的、绝对的,平衡是偶然的、相对的。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与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也有多种,以下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类型。

1.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某年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农业的歉收,由此而引起的进口增加;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引起大量的资本外逃,或是由于某年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的机械、设备的大量进口等都将引起该国国际收支的恶化。而此时出口农产品、机械、设备,流入资本的国家,其国际收支则出现盈余。临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具有可逆性。

2.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由于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国经济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经济循环。在周期中不同的阶段,由于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对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需求较为旺盛,通常价格水平也会较快爬升,旺盛的需求会刺激进口增加;更高的价格水平使本国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下降,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这些渠道都导向贸易赤字的方向。如果用Y表示产出水平,指代经济的景气状态;D表示需求、P为价格、EX和I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下一个比较直观的传递形式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衰退阶段:Y↓→D↓;P↓→EX↑;IM↓(盈余方向)。

经济繁荣阶段:Y↑→D↑;P↑→EX↓;IM↑(赤字方向)。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不太长,具有轮替性,从而周期性失衡一般也都是短期的、轻微的。

3.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由于经济结构原因导致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种经济结构因素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如产业和产品结构,或者需求结构。就产业和产品结构来说,一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状态和特征,最直接地取决于该国的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状态与特征。由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境外,国内的产业结构日益偏向服务业。因此,从贸易国别统计的角度上衡量,美国的货物贸易部分,自然原有出口部分萎缩,同时转换为进口方向,这样就会出现贸易赤字。与此同时,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接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其产业发展和产品导向以出口市场为主,因此中国的出口扩张和贸易盈余增加很快,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需求结构来说,存在两种典型的需求或支出活动:消费和投资。当一国的投资增长大幅领先于消费需求,且持续较长时间,则往往就会观察到该国的贸易赤字现象。还有一种来自政府部门的需求活动,这涉及财政政策。当一国财政出现赤字,并恶化持续一段时间,很多时候也能观察到该国的贸易赤字现象或其贸易盈余的下降。

结构因素引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由于结构因素往往调整缓慢,从而相对应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也往往持久存在,除非在此期间,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抵消了结构因素的影响力。

4.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与一国货币价值变动相关联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例如,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该国产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相对于他国更高(或更低),这就影响到该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进一步传导到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此外,货币政策的变化还可以影响到利率、汇率等变量,改变了国内外资产、产品的相对价格关系,从而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除以上因素形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一国制度政策的设置和变化也会影响到国际收支的状态。设当局施行关于短期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政策,则可能引起金融账户的资本大幅度流入或者流出,从而导致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

对于国际收支赤字,不能简单认定这一定是坏事,有的时候可能是好事。例如,一国在经济追赶过程中,常常需要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因此其贸易呈现赤字,然而正是这种赤字促成了该国的经济起飞。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一国的赤字可能正是该国经济较他国恢复更快、更强势的显现。例如,统计发现,美国贸易赤字上升的年份,其国民收入以每年高于3.5%的速度增长;在贸易赤字下降的年份,其国民收入以每年低于2%的速度增长。

当然,持续的盈余或赤字都是不利的。持续赤字,有可能陷入对外失去支付能力的困境。持续盈余,对一国的经济同样不利。首先,一国的盈余意味着他国的赤字,长期的盈余将可能引起赤字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其次,盈余形成的储备资产的增加,导致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将可能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巨额储备资产的持有(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稀缺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在浮动汇率之下,有可能遭遇外币贬值带来的资产损失。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即为赤字或盈余,一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赤字或盈余会引起国内某些经济变量的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可能扭转该国的国际收支初始失衡方向,这就形成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当然,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某些政策、措施可能会削弱、抵消甚至扭曲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有所差异。以下分别介绍在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金本位制关于金本位制的概念和分类,我们将在国际货币体制这一章节下予以详细介绍。(gold standard)包含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代表,以下介绍的是金币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金本位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可通过黄金的输出入和物价的涨落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调节机制称“物价-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它是1752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e Hume, 1711—1776)提出的,又称“休谟机制”(Hume mechanism)。

图1-3归纳了“物价-铸币流动机制”的核心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大卫·休谟提出这一机制是想证明重商主义者的“奖出限入、积累黄金”主张的错误。我们借助古典货币数量说对这一机制进行理解。

图1-3 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注:g=黄金;M=货币供应量;P=价格;EX=出口;IM=进口。

按照货币数量关系公式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Y为实际产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长期经济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实际产出由经济中的要素禀赋、技术等实际变量决定。由于交易制度、习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所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也是一定的。因此,货币量的伸缩将引起该国的物价同比例升降。在金本位制度之下,因为一国的货币供给由黄金本身或由黄金为依据的纸币构成,所以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由于黄金的外流引起本国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导致价格的下降,促进出口的增加、进口的减少,其结果使该国国际收支的赤字趋向盈余。反之,如果一国一开始国际收支盈余,则该机制在另一个方向起作用,将国际收支拉向平衡。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就是这样以黄金的流出和流入为纽带,通过物价的上涨或下降自动地调节各国国际收支的。

(二)纸币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与黄金脱钩,纸币不再代表或代替黄金,黄金不再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此时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不再以金铸币为传导枢纽,而是通过物价水平(P)、外汇汇率(e)、利率(i)、国民收入(Y)、投资(I)、消费(C)等经济变量来发挥作用。

1.物价的自动调节机制

物价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国际收支不平衡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而价格的变动又反过来影响国际收支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例如,国际收支盈余,外汇的流入容易引起国内信用膨胀、货币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结果是出口产品价格上涨、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于国内同类产品下降,导致出口(EX)减少、进口(IM)增加,国际收支(贸易收支)由盈余转为盈余的减少,向平衡方向收敛(如果是赤字其调节过程正好相反)。这一机制可用图1-4表示。

图1-4 物价的自动调节机制

2.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国民收入会发生变动,而收入变动在某种程度上能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例如,国际收支赤字会引起需求下降,国民收入减少,收入下降抑制了该国的进口需求,进口减少,于是国际收支趋于改善(图1-5)。

图1-5 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

3.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不平衡影响利率水平,而利率水平的变动又反过来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例如,国际收支的赤字会引起外汇流出,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这将使本国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抑制国内需求,减少进口,从而改善经常账户贸易赤字;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促进金融账户收支状况。两方面的作用渠道都使该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趋向改善(图1-6)。

图1-6 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4.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可以通过汇率机制来实现。

汇率的自动调节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来消除盈余或赤字,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如图1-7所示,假设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则本国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在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市场的需求增加导致本币贬值。这将引起以外币计算的出口商品价格的下跌、以本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贸易收支)趋于改善。反之则相反。

图1-7 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自由浮动汇率制下,多数国际收支调节可以认为通过汇率机制来实现自动调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国内经济可以和国际收支的失衡相隔离,或者说,汇率机制起着类似防火墙的作用。这被认为是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之一关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详见本书后面章节。

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调节

尽管国际收支具有如上所述的自动调节功能,但是自动调节机制也存在若干缺点。第一,其作用见效期限或许旷日持久,以至于决策者和公众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等待;第二,其作用效果或许并不充分,充其量只是轻微地减轻了初始的失衡程度,但并未充分扭转,以至于决策者和公众无法满意;第三,其作用过程中可能有副作用,以至于决策者和公众无法接受。例如,逆差的扭转需要收入的大幅下降,这意味着要忍受经济深度衰退和高失业率。因此,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国政府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主动对本国国际收支进行调节,以促使其恢复平衡。

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手段是多样的,既可以侧重于需求管理,也可以侧重于供给调节。对于需求管理方面的政策手段,传统上可将它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支出增减型政策;支出转换型政策;直接管制。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资金融通来应对国际收支的失衡。例如,当国际收支赤字时,政府动用其储备资产或者通过国际借贷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超额外汇需求。不过,严格来说这种政策只是缓兵之计,虽然能缓冲收支失衡的不良后果,但无法改变国际收支本身的失衡状态。

(一)支出增减型政策

支出增减型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指的是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来改变进出口贸易、劳务及资本输出、输入状况,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这类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来影响与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一般而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削减政府开支或提高税收等),可以使投资、消费下降,压缩进口,进而改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当然,还需注意到,财政政策可以影响到经济中的其他变量,如利率、汇率等,这些变量又可能对国际收支产生其他方向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常规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大手段,即再贴现再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一般而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回购等)可以抑制信贷和需求活动,减少进口,进而改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调整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变量,如利率、汇率等,从而对国际收支产生其他方向的影响对财政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关系的更正式和系统的分析,在后续章节中展开。。例如,紧缩货币政策带动市场利率提升,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这将导向国际收支的盈余方向。

(二)支出转换型政策

支出转换型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水平而改变其方向的政策。通过改变需求支出方向,帮助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状态。主要手段有汇率政策、进口关税、出口补贴等。

以汇率政策为例,当国际收支赤字时,政府调低本币汇率或使本币贬值,使以外币标价的本国产品价格下降,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促进出口上升;同时,以本币表示的外国产品价格上升,进口将减少,该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同样,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也是通过改变进出口产品的国内外相对价格,影响需求结构和方向,从而实现对国际收支失衡的纠正。

(三)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direct control)政策是指政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采取的直接行政干预政策。直接管制通常有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外汇管制主要是严格管理各项外汇的收入、支出,增加外汇的收入,改善国际收支。贸易管制主要是采取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改善国际收支。需要说明的是直接管制本质上也属于支出转换型政策,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一政策的使用受到各种条款、协议极大的限制。

(四)供给侧调节政策

除了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外,还有从供给角度出发的调节政策。有些类型的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如前述结构性失衡,必须借助供给侧调节政策才能有实质性扭转。供给侧调节政策,如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制度创新政策等,通过运用这些政策,改善一国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与需求侧调节政策相比,供给侧调节政策一般短期难有显著效果,要经历中长期才会有所成效。然而,一旦见效,其对一国国际收支的改善也将是稳定的、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