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坏情绪,留下好情绪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能力和内涵,往往会在他面对失败的时候表现出来。面对挫折,有的人气急败坏,有的人垂头丧气,有的人淡然处之,还有的人已经开始重整旗鼓……如何看待挫折取决于他对生活的领悟程度。乐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习得的。
我们往往认为坏情绪是由外界糟糕的事情引起的,好情绪则是受到外界美好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关于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学界有这样一个观点:情绪并不是由外界刺激产生的,而是由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产生的。一个人的认知或信念系统,决定了其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与情绪应对方式。面对相同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情绪是一种个人选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证明了这一点。
情绪ABC理论的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在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当中,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个人的认知或信念系统(一个人对事件的解释与评价),C代表情绪的结果(情绪反应)。埃利斯认为,C=A×B,即引发事件与认知或信念系统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结果C。一个人虽然对A(引发事件)无能为力,但是他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构建B(认知或信念系统),最终影响C(结果)。
现实中人们常说“他这样一说,我立马火冒三丈,难以控制。”“我也不想生气,可你看他的态度,我能不生气吗?”其实,生气是由于他本人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是负面的,正是由于这种负面的解释和评价,才使他产生情绪的困扰。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或信念系统去改变他的情绪状况。
情绪不是客观现实直接、机械地决定的,它与我们的认知或信念系统相关。我们的认知或信念系统会判断外界的各种事物与我们的各种需要之间的联系。当出现的事物符合我们内心的需要时,我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出现的事物被判断为非己所愿时,我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通过认知活动的“折射”产生的,个体的认知在这一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前,有两个秀才结伴进京赶考,在路上遇见了一支出殡的队伍,在看到那口棺材时,其中一个秀才心里不由地一惊,说道:“完了,还没进考场就碰见这种事,看见这‘倒霉’的棺材,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啊!”于是心情一落千丈。另一个秀才看到棺材,刚开始也吃了一惊,不过转念一想:“‘棺材’不就是‘升官发财’的意思吗?好兆头!看来我这次考试一定会高中!”于是情绪高涨,十分兴奋。
在考试的时候,第一位秀才老想着那口“倒霉”的棺材,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于是文思枯竭,结果名落孙山;而第二位秀才想着“升官发财”的好兆头,心情十分舒畅,于是文思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同样是进京赶考,同样是看到了棺材,两个秀才的心理活动却是不一样的。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一个秀才认为棺材是霉运的象征,从而产生了负面情绪;而另一个秀才则认为棺材是好运的象征,从而产生了正面情绪。
情绪是一种能量,正面情绪往往激发人的潜能,而负面情绪却会拖人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