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殷商:妇好与武丁中兴
公元前1600年,原为夏朝治下的一支东夷部落——商,在鸣条之战(山西运城境内安邑西)击败夏军。夏亡,商朝建立。
商王室的祖先叫契(xiè),是前边提到的“三皇五帝”之一、黄帝的曾孙帝喾的一个儿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
话说清朝光绪年间的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古代官职名,最早始于西晋,相当于今天国立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是古董商、金石学家的王懿荣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此后,人们在商朝旧都之一的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经过多年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其他地方的零星采集,截至2012年已收集15万片,可辨认4500多个单字。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
桀是夏的最后一位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此时,东方的商族逐渐强大起来,商的首领汤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军大败。
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在这些兽骨上,商朝时期的人们篆刻了大量文字,那些文字无疑已经体现出当时已有非常成熟的汉字书写系统,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甲骨文被称作20世纪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三千余年前的商朝。
成汤率领商人灭夏后,汲取了夏朝从强盛到衰败的历史教训,因此在立国初期便非常注意爱惜民力,充分发展生产力。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从夏末的崩溃边缘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并很快发展起来。
以农耕为主的夏人(在其先民西羌时期是游牧为主,东迁中原后逐渐成为农耕者)所不同的是,出身东夷系统的商部落人民长期以来一直以畜牧业和贸易为主。然而,商部落人民非常聪明和善于学习,他们很快与夏人进行了融合,中原大地上成规模地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的改良品种,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私有制度进一步成熟,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和鼎盛的时期。
商部落人民非常善于经商,有人推测:在距离大海很远的殷墟一带发现大批龟骨,说明那时的贸易和运输能力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商朝被周朝取代后,因为屡屡叛乱遂不被信任,商朝遗民只好恢复老本行——贸易来维持生计。由于从事贸易的主要是商朝的人,因此被简称“商人”,这也是经商做买卖者被叫作商人的来历。
商朝开国者成汤积劳成疾,在位十二年驾崩,即位的两个儿子外丙和仲壬在位时间都不长,好在成汤在世时选择了一位非常贤明的宰相伊尹。这位贤相披肝沥胆、夙夜在公,无私地管理朝政,从而使得商朝初年王的更迭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动荡。
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后荒淫无道,伊尹果断将其放逐,自己代行商王王政。但伊尹并非将其放逐了之,而是用了三年时间谆谆教导太甲该如何做人和如何为君,待太甲改邪归正后将其迎回还政。太甲没有辜负伊尹的赤诚丹心,从此一改前非修得勤政,成为史上著名贤君之一,而伊尹则以辅佐五代商王并促使商朝初期和平稳定发展而著称于史册。
兄终弟及
商代前期,王位承袭制度是传弟与传子并行。商王死后按年龄长幼传位给其弟,称“兄终弟及”;将王位传给嫡子,也可传给兄之子、弟之子,称“父死子继”。这种王位继承法,经常引起王位之争。商王武丁之后,嫡长子继承制被逐步确立下来,并为其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商代立国六百余年,自商初成汤、太甲的繁盛以降,先后有三件大事:盘庚迁殷、武丁中兴与纣王失国。
商朝的第二十位商王名盘庚,在位二十八年。
商朝有几个与前、后王朝迥异的特点:
首先,是青铜冶炼和雕刻技艺达到极致与巅峰。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代青铜器中,商代的青铜器无疑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令其他时代难以望其项背,商朝以后的周朝乃至秦朝、汉朝都一直制作使用青铜器,但商代青铜器毫无疑问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次,是残酷而令人发指的生殉制度。生殉,又称人殉或活殉,是以活人陪葬,以继续服务死者亡魂,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有生殉记载的朝代有商朝,周朝、秦朝、三国、明朝、清朝,但因商朝时殷人尚鬼,以为死后有知,遂很重视殉葬,故用奴隶俘虏当成殉葬的风气在商朝尤盛,这一点在当代发掘的商代墓葬以及商代与其他朝代墓葬的对比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
再次,是商代遇到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患危害远远超过了前朝和后代。我们知道,商朝部落崛起时,主要居住在今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史载成汤建商前就不得不迁都八次,建国后又迁都五次,其中多数迁都的原因都是黄河水患使然。商朝从商王仲丁到盘庚传了五代十个王,结果就迁都五次,平均每两个王就迁都一次,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水患造成一片泽国,因此不得不逃往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
最后,是世袭传承体系的混乱。商朝自开国商王成汤开始,就没有制定一个规范的王位传承秩序或世袭传承制度,“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等多种方式并存。从记载看,商王不仅兄弟和父子可以继承,也还出现过堂弟与堂侄争夺王位之事。仲丁以后,九个商王连续发生王位继承的动乱,史称“九世之乱”,极大破坏了商王朝的权威和稳定。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在北亳(今河南商丘北)。在以后三百年中,商朝都城一共迁移了五次。这是王族内部经常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以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所致。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盘庚即位后,一方面努力恢复先祖成汤时期成熟而有利的各项法度,从而恢复王室权威,保证政权的延续;另一方面根据商都长期处在黄河下游两岸间平原地区,但洪水时常泛滥,使得不得不一次次被迫迁都,劳民伤财且损害国力。
盘庚经过认真仔细评估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将都城从北亳(今河南省商丘北)迁往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北),这次迁都招致了旧贵族和部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在盘庚周密安排部署下还是实现了。
在今天来看,迁都于殷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决策,此举奠定了商朝其后两百余年的繁荣,因为殷地不仅战略地位很重要,又没有远离人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黄河,同时由于其地势较高,避免了水患的威胁,从此殷成为商朝稳定和固定的首都。
盘庚之后传三世到武丁(系盘庚幼弟小乙之子),后者在位近六十年,与王后妇好一道开创了商朝最为鼎盛的时代。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庙号高宗。
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商王,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和普通人一道参加劳动,也就了解了民生之不易。父王小乙去世后,武丁即位,但他三年不对国政发表公开意见,而是认真下基层反复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疾苦,并广泛听取不同领域关于治国理政的意见建议。
三年后,对国情了然于胸的武丁开始亲自大理国政,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出手不凡,迅速将商朝经济发展起来。
武丁深知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他也是一位虚怀若谷特别善于发现并使用人才的商王。他选拔的相国傅说是与商初贤相伊尹齐名的好官。此外,他还任用了甘盘、祖乙等名臣。
商朝逐渐积累的财富和雄厚国力,为武丁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雄才大略的武丁也确实展现了一代英主和著名军事统帅的能力,他使得商朝的版图疆域达到了极盛。
九世之乱
所谓“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始,历经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诸王,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使得国家衰落,诸侯莫朝,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那时候,在遥远的北方草原有一个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时不时南下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便亲自率军征讨,用了三年的时间将其平定;工方则是北方的另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在盘庚迁殷前,工方利用商朝“九世之乱”之机迅速扩展势力,骚扰商朝属国,进而经常深入商王畿西郊进行抢劫。
在精心备战后,武丁命武将禽和甘盘率军征讨,经过几年征讨,终于将工方平服,其地和子民皆被归入商朝版图。
土方是距离商王畿殷地较近的又一游牧部落联盟,屡屡侵害商地居民,曾进入殷地东大肆劫掠,直接威胁京畿安危。武丁在征伐工方过程中“搂草打兔子”,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消灭了土方。
同时,武丁的“军功章”里也绝对有其王后妇好的一半。
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妇好的事迹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刚刚发现甲骨文时,人们就已经在很多甲片上辨识出妇好的名字和一些叙事。1976年,在殷墟遗址中心地区进行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妇好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许多铸有清晰“妇好”铭文的青铜器。
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妇好墓中发现的作为殉葬品的武器多达一百二十余件,展示出一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英雄的高大形象。
2016年,妇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时,其保存之完好、制作之精美引起了国内外巨大的轰动。
据考证,妇好是武丁的正妻,她身体力行,不仅协助武丁治理国政,最重要的是她亲率自己一手训练的军队征战四方,为商朝开疆拓土。
最为重大的一次战争,是武丁、妇好夫妇共同带领指挥多达一万三千大军征伐羌方并大获全胜。在征伐荆楚地区的战争中,妇好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大妖姬
指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宠妃——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她们美若天仙,妖媚动人,深得君王宠爱。一国之君,为了她们而无心朝政,并为此最终身死国灭。
妺喜是夏王桀的妃子。由于桀专宠妺喜,纵情声色,恣意享受,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小部落商给灭掉了。妺喜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之首。
妲己,为有苏氏部落族人,又称“苏妲己”,商纣王之妃。妲己本是纣王征伐有苏氏部落时带回的战利品,因妲己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深得其欢心,从此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后武王伐纣,将妲己杀死。
遗憾的是,在武丁统治后期,他犯了几乎所有帝王的通病——“移情别恋”开始喜欢别的女人,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与妇好恩爱了。
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武丁和妇好的儿子孝己,因不满父王的所作所为而郁郁而终,这也加剧了武丁和妇好二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妇好无奈南下长江以南新征服的地区,为商朝筹措战略物资,其赤胆忠心委实可昭日月。
妇好去世后,其遗骨被运回殷都安葬,人们因为敬佩她的能力、人品、德行,所以尽可能将她生前使用并心爱的物件统统殉葬,以寄托人们对其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距今约3060余年,同样出自黄帝子嗣、帝喾之子弃的后人姬发,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两个阶段,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周朝立国近8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时间最长的朝代。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原地区的居民们开始自称“华夏”,有时也称“夏”,以区别于文明程度低于自己的、生活在中原四个方位的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左传·襄公·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过:“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
周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华夏人的规范制度即《周礼》,是奠定三千年来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文化心理的基础。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皆被“荣”称为夏人、夏族,因此被通称为诸夏。
在我国的古籍中,一般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两个字在很长时间里曾相互通用,华即是夏。如《左传·定公·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将汉人的祖先合称“华夏族”或“华夏人”。
三四千年以前的我们的先民华夏人,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央,因此也把自己的国度叫“中国”“中土”“中夏”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