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资金主力的认知
众所周知,题材是A股的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说,这属于局部的资金驱动,而能驱使资金流动、引发热点炒作的“老大”,一般习惯性的称为主力。
主力,按狭义的理解,一般指的就是那些机构大资金,因为较之散户,机构投资者有着绝对的资金优势、专业优势、信息优势,这才能让他们在资金博弈的股市里掌握主动。
按广义的理解,是指股票上涨或下跌的主驱动力量,这个主驱动力量,可以是机构,同样也可以是散户。
比如,在熊市的恐慌下跌阶段,散户因恐慌而容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看空或卖空行为,这样的行为会加剧市场的恐慌,进而又导致更多的散户看空或卖空,一旦这种恶性循环开始并形成趋势,纵然你是有专业优势、信息优势、资金优势的大机构,在趋势的面前也是螳臂当车,而从下跌的主驱动力角度,此时的散户大众反而成为股市的主力。
当然,就多数时候来说,主力更多指的还是机构等大资金,也就是狭义的理解。不过,不同的市场环境,主力也不同的,会有不同的呈现,这也算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资金永远是逐利的,而利益是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
(1)在2006~2007年的那波大牛市里,那时候市场的主力是公募基金,一般以开放性基金为主,我们简称基金。
经历过那一波大牛市的人,相信都清楚,当时买基金是很辛苦的,需要在银行排队抢购,一个五六十亿的基金,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记得当时,每月都能批不少基金,这对股市来说,就类似于源源不断的增量援军,因为基金发行完,会有不超3个月的封闭期,而股票型基金当时的最低持股比例是6成,这就要求基金募集完后,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股票配置任务。
借着那轮大牛市的雄风,当时基金的收益还是不错的,基本能跑赢多数个人投资者。记得当时我所在的券商也发行了基金,时间在2007年5月左右,初始净值为1元,三四个月后,净值就升到了1.4元多,盈利超40%,而同期的股民,能达到这样收益的并不多。
不难判断,2006~2007年大牛市的主力,就是公募基金。以100亿元的股票型基金为例,募集完后就必须要在3个月内买60亿元以上的股票,而要想在3个月内完成,必须要选择流动性强的股票,当时能满足这样要求的也就是大蓝筹。
所以,2006~2007年的大牛市,上涨的票基本都是这些大蓝筹,这才有了当时的五朵金花之称(金融、地产、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尤其是2007年5·30后从4000点往6000多点涨的那段时间,蓝筹股外的其余个股基本是不怎么涨的,也就是典型的二八分化行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呈现?无它,正因为当时的主力是公募基金,而公募基金又向来以蓝筹股为首要配置标的。
当然,这也是依赖于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不过,基金在绩效制度的劣势也较明显,因为公募的基金经理,主要是赚管理费,一般是基金规模的1%~2%,也就是说,基金经理的收益只与基金的发行规模直接相关,而所谓的基金净值增长,主要是为了吸引基民、扩大规模、避免赎回、方便新基金募集等,也正因为这样的绩效制度,那些优秀的基金经理,才有了后面的公奔私浪潮,催生了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
(2)2010年之后,国内私募基金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一方面,2010年之前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为市场培育了大批的基金经理,但由于收入绩效的差距,优秀的基金经理开始有了公奔私的趋向,因为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只拿管理费1~2个点的管理费提成,而私募基金则不同,除了可以拿管理费提成,基金盈利的一部分(多数为20%)也将作为基金经理的绩效,这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基金经理,如当年的“公募一哥”王亚伟,不也奔私了吗?
另一方面,这与当时信托基金的快速发展也有直接关系,因为信托的快速发展,为私募的募集提供了绝好的融资平台,尤其是2012~2015年的蓬勃发展,成就了私募的井喷。
与公募不同,私募基金由于有收入绩效分成,基金经理赚钱的动力更足。从周期来看,剔除提前潜伏的时间,1~3个月是私募炒作一个热点的最少平均时间,一般基于某个前瞻事件或预期炒作,由于私募对各热点的追逐,衍生了一个个的题材热点,如2012年的炒成长股,很多股的成长预期都已炒到了5年之后。
现在回头看2012-2015年的行情,可谓是中小创雄起的时代,而创造这个时代的正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是那个时代的主力。
(3)2015年6月的5178点开始,股市在半年里走出了3轮股灾,对于船大不好掉头的机构来说,可谓是灾难,想出都出不去,也就成了被收割的对象,之后,监管又开始升级,私募可谓进入了严冬。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此时的游资逐渐成为市场活跃资金的主力。
何为游资?从字义来看,意指游动着的大资金,由最初的涨停“敢死队”演化而来,如知名的温州帮、山东帮等,就是游资。
首先,从资金规模来说,游资已不同以往的“敢死队”,很多资金规模已不亚于私募机构;其次,操作风格偏激进,常采用2001年之前的坐庄手法,但周期较过往的坐庄时更短、更灵活,偏快为主,就像一个打游击的大财团,目标瞄定了就搞,搞完就撤,不恋战;最后,游资是典型的赚对手盘的钱,几乎个个都是心理战的高手,吃投资者的心理,吃得很透,拿筹码常利用投资者的恐惧,没有恐惧就制造恐惧,而出货则常利用投资者的贪婪。
此时回头看2016~2017年的行情热点,与其说是热点,倒不如说是一只只“妖股”领头的局部行情,而创造这些“妖股”的,正是游资,也就是新时代活跃资金的主力。
当然,对倒坐庄这样的行为属于违法,而为了规避监管,经常会变化席位和手法,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游击风气。所以,对散户来说,公募可以跟着赚钱,私募也可以跟着吃肉喝汤,但游资想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股市,环境不同,市场不同,市场的主力也是不断变化的,而无论如何变化,逐利都是资金的本性。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我们都知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有时也要分清是哪棵大树底下有机会。也许,有的大树下面还有准备坑你的陷阱,这都需要对市场活跃资金的主力有所认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对主力资金的行为有所了解,不对市场热点的活跃特征有所了解,又怎能在股市里活得下去,尤其是对操作周期偏中短的散户投资者,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