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亡被夺情
张廷玉在皇帝身边做了四年秘书,干得四平八稳。康熙皇帝正要提拔他时,突如其来的一件事,几乎让张廷玉离开皇上,离开京城。
这件事情不是张廷玉本人出了问题,也不是皇上故意排遣他,而是一件家事——张廷玉的母亲姚氏去世了,这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一个春天。
姚氏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在张家却地位极高。张英曾说过,他的话,几个儿子可能不听,但姚氏却一言九鼎,从来没人敢违背。姚氏秀外慧中,对孩子非常爱护,尤其喜爱张廷玉这个孩子。
在清朝,当官的给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叫作丁忧。一边是即将在仕途上的飞黄腾达,一边是世上挚爱的母亲离世,如何选择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多数人以为张廷玉要选择夺情,因为这关系着张廷玉一生的事业。但是张廷玉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果断向皇上请假要给母亲守孝。当然他清楚地知道三年之后,也许皇上早把他遗忘,皇上身边也早有了新秘书。可为了纪念慈母,张廷玉暗下决心:就是一生平平淡淡、碌碌无为,也无怨无悔。
张廷玉把准备丁忧的奏书写好后,正要奏明皇上。这时,一个人出来劝阻了。此人不是母亲姚氏的仇人,恰恰相反,却是母亲最爱之人、自己的父亲——张英。
张英没有赶来京城,而是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信,概括出来就是一句话:世上的忠与孝两者从来都不能两全,为父希望你要为国家尽忠,家里的孝尽由你兄弟几人来负责。张廷玉捧着这封书信,潸然泪下,他完全读懂了父亲的一番良苦用心,但是他与母亲的感情太深厚了,不让他回家尽孝,他几乎办不到。
张廷玉从小到大都是父亲眼里的乖孩子,从来不敢公然违背父亲的意思,但是这次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毅然决然地将丁忧奏书呈送了上去。
康熙皇帝遇上官员丁忧,都会放一马的,他深刻地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若不能对父母尽孝,凭什么指望他会对皇上尽忠,对国家尽忠,因此他极看不起那些为了官位便主动提出放弃丁忧的官吏。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尚且如此,还怎么可能会对他人、社会、国家好呢?要想这类人变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张廷玉在将丁忧奏书呈送给皇帝后,便马上收拾行李,这样在收到批准文书后便可以立即赶赴安徽老家。现在什么都准备齐全了,只差东风——批准书,但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批准书。张廷玉傻了,他想这不符合康熙皇帝的办事风格啊!他决定亲自去见皇帝提出要求。当他叩见康熙皇帝说明来意后,康熙皇帝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不准你回家守孝。
张廷玉吃惊地问:“陛下从来没有不批准守孝的吧?”
“张爱卿,给你一周时间,你去给老母诵经超度吧!”
张廷玉在皇上身边多年,从来没有遇上过这样的难题,皇上给自己一周的时间守孝,可京城回安徽,即便骑马也要一周的时间,怎么可能去诵经超度,是不是皇上说错了?
张廷玉正疑惑地注视着皇上,康熙皇帝马上给了一个完整的答案:你去郊外的法华寺给你母亲诵经超度吧。
法华寺就在京城郊外,到那边也就一两个时辰。张廷玉这才知道皇上说得没错。
面对皇帝的金口玉言,张廷玉只得勉强表示同意。当他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紫禁城时,抬头仰望天空,泪水流满了脸颊。皇上的决定让张廷玉万分痛苦,但是他又不得不去接受这个现实。刻骨铭心的痛,就是失去至亲至爱的家人,又不能陪伴在身边。
康熙皇帝的这个安排,不是他老人家离不开张廷玉,而是张英的一封恳求信。张英说,自己有六个儿子,儿子多,就让张廷玉留在京城,为陛下、为朝廷尽忠吧。
康熙皇帝听听也有道理,一是张英儿子多,尽孝的人多,二是张英是宠卿,他的薄面还是要给的。
张廷玉这个尽孝的机会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剥夺之人正是他自己敬重的父亲、母亲深爱的夫君!
爱一个人往往会保护、呵护对方,但是有时却恰恰相反,可能会让他失去应有的付出,或者牺牲最宝贵的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