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升官遭朝臣阻拦
仁宗征求大臣意见时,遭到了庞籍等人的强烈反对。庞籍当初不是积极举荐狄青抗敌吗?怎么临到论功行赏,却拖起后腿来了?
北宋祖制重视文人,轻视武官。宋仁宗的扩招和纳谏政策又造就了数量臃肿的文官集团。“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举人们全是通过刻板庸碌的八股文章踏进官场门槛的,他们根本没有什么道德标准和基本官德。潜规则倒是盛行,那就是打压和迫害那些不和他们站在一齐的优秀人才。国家危难时他们不站出来为国分忧,别人立下战功他们却百般妒贤,生怕自己的职位被人挤掉。
当初庞籍推荐狄青当主帅其实是一条奸计——并不是这家伙看重狄青的军事才干,而是想借大敌当前把狄青推到风口浪尖,好置他于死地。如果狄青抗命,说明他胆怯无能;如果接受却打不败侬智高,他就会失去枢密院副使职位。怎么着都对狄青不利。只是庞籍没想到狄青会主动要求上前线,更想不到狄青居然会打胜仗。欲除之反益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早在公元1052年,仁宗想把任彰化节度使、知延州的狄青提为枢密副使时,就遭到众人反对。韩琦当面羞辱:“会打仗有什么了不起,考上状元在京城东华门外被唱榜才是真正好汉!”御史中丞王举正出于妒忌,打着一心为国的旗号,冠冕堂皇地说:“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高官,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这个论调很站不住脚,提拔官员关他国什么事?再说将能力超群的将领提拔到重要岗位,不是更有利于国家安定吗?王举正这种混蛋观点一出,右司谏贾黯即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随声附和。有些人打仗吓得尿裤子,整人则一个顶十个。想那侬智高纵横岭南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若不是狄青受命于危难,他们能睡到自然醒吗?战争一来蜷缩锋芒,战争一去拼命张狂。这伙人得了“唠叨症”,时时提醒皇帝“狄青武人,不可独任”,并建议以宦官任守忠为监军,监视狄青。只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才作罢。
还好,这次朝中并没有全被那些人把持,正义者联名上奏仁宗:“狄青功大赏薄,无以劝后。”宋仁宗有了力量,毅然下诏升狄青为枢密院使。消息传出,京城老百姓为之振奋,开始疯狂追星:每天都守在狄青住所外面,一睹英雄风采。百姓的爱戴使庞藉等人愈发不安,疑忌和不安在文官中达到了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