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两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 投身改革

就在双方私下来往频繁时,北宋国内种种危机开始暴露。王伦、张海、郭邈相继揭竿起义。这些起义者一路高歌猛进,从没打过败仗。宋朝那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吓破了胆,干出了让朝廷气掉大牙的举动,公开认贼作父:叛军所到之处,各州县官员不是作鸟兽散落荒而逃,就是忙不迭置办好酒肉倾情招待,把叛军奉为座上宾,还为叛军腾出州县衙署大院做休息之地,送金送银,送粮送衣。有的地方官甚至主动打开本地武器库,让叛军随便挑随便拿。唉!宋朝的高薪竟养出这样一群活宝。就在这是非不分、昏乱混沌的境地中,要求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欧阳修曾经对皇帝说“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并分析利害,要求仁宗皇帝革去旧弊。这种种乱象早让仁宗焦头烂额,也没心思吃喝玩乐了。他开始思索起改革这个词。虽然改革难免要动刀见血,但改也许能生,不改只有亡。

有了改革的框架,谁来执行呢?皇帝又想到了范仲淹。

范仲淹这时已步入知天命之年。行走官场数十年,荣辱浮沉,几度春秋,虽历经坎坷,始终不改清正廉洁本性。尤其是在陕西前线率领军队遏制西夏攻势的光荣事迹,使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加上一心为公三次被贬的经历使范仲淹站在了全国的道德最高点上。很多百姓奉他为神,官员称他是圣人,都盼他再为百姓谋福利,一时民心所向,“天下翘首以望太平”。不管是战争来了还是内乱来了,范仲淹都被当作救星,冲锋陷阵抵挡化解。公元1043年8月,仁宗下令免去吕夷简宰相兼枢密使职务,提拔欧阳修为谏官,范仲淹担任副宰相,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范仲淹深知改革艰辛多难,他回顾了从政28年来的经历,总结了各种经验,分析了各种陈规陋习,数天后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在这个奏折中,范仲淹说出一个真理:“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他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一、改变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的制度;二、改变贵族子弟不经考试,即可直接当官的“门荫”制度;三、改变过去以作诗和背经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内容,改为考策论;四、严格选拔地方官,考察他们的德才政绩,罢免年老、多病、贪污、不才的官员;五、鉴于各地官员待遇低,为了防止贪污,按级别给予多少不等的“职田”,以改善生活,保持廉洁;六、每年秋收后各地必须督导州县开河渠、修堤坝,搞农田水利建设;七、招募五万民兵,三季务农,冬天训练,战时打仗;八、裁并州县,减少政府设置,减少官员数量,减轻农民负担;九、皇帝在祭祀或过节时表态要减少农民税赋之类的事,要一一兑现,不可不了了之;十、朝廷要重视法令,克服朝令夕改、前后矛盾、令而不行的顽疾。这十条建议,条条见血。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看后一致赞同,遂以诏令形式颁布全国。这就是“庆历新政”。

之后,范仲淹又主持起草《任子诏》等重要文件,限制官宦子弟世袭当官,打击“门荫”变种,取消大太监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