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两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一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1 我拿青春换明天

范仲淹是个人奋斗的典范。他用刻苦、勤奋的青春丈量着黑夜。当黎明的太阳冉冉升起,他已经迈步在阳光里,一步步走向官场,走向辉煌。

范仲淹是河北人。父亲范墉是朝廷的一个小官儿,不幸的是早早驾鹤西去,留下还不到两岁的范仲淹和母亲相依为命。封建时代的女人除了婚姻这一条路外,根本无力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范母只好领着孩子改嫁苏州推官朱文翰。范仲淹改名朱说。

朱家钱多孩子多,败起钱来一个胜一个。渐渐长大的范仲淹,这时候还叫朱说,对异姓兄弟的大手大脚很看不惯,就劝了几句。朱氏兄弟辩白:“我自用朱氏钱,何予汝事?”范仲淹大惊,不明白这话从何说起。好事者告之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那种痛苦真是毁灭性的。范仲淹像换了一个人,连着几天都不说话。人有时候是需要点打击的。对于倔强者,适当的刺激会激发斗志,爆发超能量。异姓兄弟的奚落没有打倒范仲淹,却让少年立下大志:一定要考取功名,改回本姓,做堂堂正正的范氏后代!

朱家在当地是富户。可范仲淹为了锤炼自己却自找苦吃。他主动寄身寺庙,夜以继日地苦读。饿了就熬锅粥,凉透后用刀划成三块,每顿就着咸菜吃一块,这就是“划粥断齑”的来历。在近乎自虐般的日子里,范仲淹仅用三年时间就把长山乡的书读了个遍。为了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也为了摆脱寄人篱下,23岁的范仲淹来到了应天府书院读书。这地方也叫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时期全国最高学府。范仲淹在这里如鱼得水,学习更加刻苦。同学看他吃得简单,穿得寒酸,常给他送饭。范仲淹却点滴不沾,一任饭菜坏掉。他怕自己一旦得着了美味滋润,就再也过不了苦日子。

公元1014年,范仲淹正在埋头苦读,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朝拜太清宫路过此地。一时城内轰动,万人空巷,竞相目睹皇帝风采。那时天高皇帝远,能一睹皇帝真容,对许多普通人来讲是天大的幸运。可范仲淹却抑制了冲动,在同学们蜂拥而出的时候,他捧着书静若处子。同学急得不行,拉衣袖扯帽子。范仲淹淡淡地说:“你们去吧,我早晚有一天会看见皇帝的。”这份隐忍显示出超强自信,也传递出极强的个性:不人云亦云,能在喧闹中坚持己见,繁华中保持淡泊。

经过5年的磨砺,公元1015年,也就是他说早晚会见到真宗的第二年,范仲淹在科考中一举成为进士,顺利进入官场。多年苦熬修成正果。范仲淹有了生活来源,从此经济独立,扬眉吐气!

范仲淹正式恢复范姓,改名仲淹,然后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随后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从九品。后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从八品。从此,他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