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工程化应用:长沙磁浮快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国外磁浮车辆的发展状况

1.德国磁浮列车的发展

1922年德国工程师肯佩尔(Herrmann.Kamper)提出常导磁浮列车的概念。1935年肯佩尔成功研制了悬浮试验装置。悬浮电磁铁为U形,重156kg,悬浮控制器的核心器件是电子管,载重210kg,功耗270W。这个试验验证了磁浮列车的原理,但是当时的电子管技术不可能满足应用型磁浮列车的技术要求。

1969年,德国参照肯佩尔的原理,研制成重约80kg的小型磁浮实验样车,后来将其称为TR01,TR是Transrapid计划的缩写,意为快捷交通的意思,以表示其运载能力与高速性能,它首次向世界表明磁浮技术用于承载和运输大规模旅客的可行性。

1972年~1974年间,德国克劳斯—马菲公司(Krauss-Maffei)在TR01的基础上,又发展了TR02和TR04(TR03为非磁浮的气垫车)。图2.2.1是TR04悬浮与牵引结构原理示意图。

TR04的技术特点是:

①轨道为倒U形,悬浮电磁铁为U形,通过悬浮控制器的控制,使他们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间隙,车辆横向具有被动自稳导向能力。

②车辆的每个转向架都安装了直线电机的定子作为初级,轨道上的铝反应板作为直线感应电机的次级。

③采用接触轨受流方式由地面向车辆供电。

此外,德国MBB公司也开发了具有主动导向功能的磁浮列车(图2.2.2),也采用了双面短定子直线感应电机(DLIM,Double-sided Linear Induction Motors)作为牵引系统。德国Transrapid计划的目标是发展高速磁浮列车,经过试验发现TR04和MBB在高速运行时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都很严重;1976年德国放弃了TR04倒U形轨道和U形电磁铁的主动悬浮和被动自稳导向的结构概念,而采用了与MBB类似的主动悬浮和主动导向的结构,车辆采用分层递阶模块化结构概念;放弃了双面短定子直线感应电机牵引方案,采用了Thyssen公司开发的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LSM)牵引技术。以这两项技术为基础,德国研制成功了TR05。该样车于1979年在德国汉堡的国际交通博览会上成功地进行了载人运行演示。此后,德国在埃姆斯兰建设了长约30km的试验线,先后对TR06、TR07等型号进行了试验。1991年德国政府宣布TR07技术可以应用。

此后,德国又研制出实用型的高速磁浮列车TR08。中国上海高速磁浮列车即是引进了TR08技术。

图2.2.1 TR04悬浮与牵引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2.2 MBB磁浮车示意图

2.日本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发展

1974年日航(JAL)组建了HSST公司选择了以德国TR04为基础的技术路线,沿用TR04的主动悬浮控制和被动自稳导向的结构,而把TR04的双面短定子直线感应电机(DLIM)改为图2.2.3所示的单面短定子直线感应电机(SLIM,Single-sided Linear Induction Motors),并命名为HSST-01,其四个电磁铁直接固连在车体的底板上,没有悬挂结构。

图2.2.3 HSST-01悬浮、导向和牵引结构示意图

HSST-01用火箭推进的方式,最高试验时速已达302km,但在高速运行时存在着严重的振动。主要原因是由于HSST-01没有采用悬挂结构,而是把四个悬浮电磁铁直接固定在刚度较大的车体上所致。随后日本发展的HSST-02,把连接电磁铁的底板改为柔性金属板,并通过柔性金属板与车体连接,使乘坐舒适度得到了改善。后来研制的HSST-03,采用了模块化和转向架解耦等概念,把感应电机定子分布敷设在转向架两边,铝反应板铺设在轨道的上面,通过控制悬浮间隙,使直线电机的间隙也得到了控制。1985年HSST-03在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载人运行演示,这是低速磁浮技术概念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HSST-03的转向架采用了内嵌式结构,如图2.2.4(a)所示,三相牵引变流器放置在地面,通过接触轨向车辆供电。后来的HSST-04、HSST-05都采用了外包式结构,如图2.2.4(b)所示,牵引变流器放置在车上,车体宽3m,轨距2m。

图2.2.4 外包式和内嵌式转向架结构示意图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在名古屋大江对车宽为2.6m、长为8.5m两辆编组的HSST-100S型磁浮列车进行了试验和测试。此后,日本政府宣布HSST可以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序列。随后又开发了车长14.4m的HSST-100L型磁浮列车,后来爱知县磁浮线路选用HSST-100L型作为工程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