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FOREWORD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经历了3次大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经历了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转变;2006—2015年形成了“1+X”的课程方案和“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知识体系;2015年开始,强调“宽专融”课程体系,鼓励开设通识型课程、技术性课程与交叉型课程,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提升。这3次调整说明了计算机教学始终走在改革的路上,也使我们不得不总是面对新的挑战。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但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新技术风起云涌,而且出现了MOOC、SP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等新的教学模式。所有这些,迫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眼光来对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编写了这部《信息技术导论》教材。本书是编者多年一线教学中大量经验的结晶,内容覆盖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从信息概念、计算机基础等最基本的内容到大数据、信息安全等目前的热点领域,内容比较全面,符合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很多内容在同类教材中比较鲜见。在编写过程中,力争内容新颖、概念明确、叙述详尽、案例丰富。每章都有小结和习题,供学生自我学习和检测,便于学生巩固和拓展书中所学知识。教材配有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http://eol.bift.edu.cn)。

由于目前各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计算机教学课时压缩、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重操作轻理论、学生兴趣点不一、开展计算思维教育有难度等问题,实际教学中的内容选择和实验编排需要量体裁衣,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课时进行选讲。本书建议采用62课时,若课时不足,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线上学生按照案例进行操作学习,线下老师以理论和答疑为主,教材内容和案例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取舍。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主,一味地强调具体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操作,将使教学变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软件的更新、升级换代很快,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软件能完成什么计算任务,带着任务去找软件。现在的软件界面设计友好,交互功能强,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完成操作。而什么是计算机能够解决的,什么单靠计算机是无法解决的,以及对算法的初步了解是需要重点讲解的,这正是计算机教学需要回归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因所在。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社会、数制与信息编码、计算机系统组成、程序设计与算法、办公自动化——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基础、大数据及其处理技术、信息安全。

本书由商书元任主编,耿增民、刘正东、杜剑侠、姜延任副主编。各章编写分工:张巨俭、刘正东编写第1章,杜剑侠编写第2章,杜剑侠、王颖、邵熙雯编写第3章,刘正东编写第4章,杜剑侠、姜延编写第5章(邵熙雯、王颖、马凯进行了软件图片升级和更新),姜延编写第6章(陈春丽编写了部分等例),耿增民编写第7、8章,商书元、耿增民编写第9章。全书由商书元策划、统稿、定稿,研究生徐凌、陈迪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校工作,教研室其他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并参与了修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联系邮箱:jsj@bift.edu.cn。

编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