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希霍芬:构划胶济铁路第一人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第二年,它的构划者——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柏林去世。想当年,他在地图上的轻轻一笔,对山东乃至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朝末年,对于山东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德国早就垂涎三尺。吊起德国胃口的,是一个叫李希霍芬的人。

李希霍芬(1833~1905),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地质学专业。

李希霍芬

找到一条铁路的起点

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游历中国。第一次是以科学特派员的身份,参加了普鲁士政府派往东亚的外交使团。这个使团1861年9月与清政府签订了《通商条约》。

这个首次造访中国的德国使团,带有一份秘密使命,就是效仿英国,得到一块类似香港的海军锚地和商业港口。当时锁定的目标是台湾,而李希霍芬这位年轻地理学家的职责就是实地勘测、以咨选址。

李希霍芬也对台湾推崇备至,但这个建议却遭使团团长艾林波伯爵的否决,这使得李希霍芬深感遗憾。

七年后(1868年),李希霍芬再次来到中国,此后历时五年,对大清帝国18个行省中的13个进行了地理、地质考察,成为“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语)。

1869年3月底到5月上旬,李希霍芬重点考察了山东。3月13日,他携比利时管家斯普林盖特和中国侍从阿峰,从上海坐船到镇江,然后租船从扬州府到淮安府。25日,在王家营租了两辆马车,改行陆路。28日,从郯城县饮马庄进入山东省境内。

3月29日晚8点,李希霍芬一行沿沂河来到沂州府,并在此过夜。30日清晨,他考察了附近的一处煤矿。31日,从沂州府出发,4月5日到泰安府。6日,从泰安府出发,7日到达济南府。8日,李希霍芬受到了济南方济各会修士的接待。9日,李希霍芬来到泺口镇,对黄河进行了考察。(《李希霍芬对山东的考察》郭敏)

11日,李希霍芬起身东行,考察了章丘、博山、潍县等地的煤炭资源。在他看来:“潍县煤矿比博山煤矿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这里蕴藏的煤矿更丰富。”“如果考虑到附近不太远的胶州湾金家口港,潍县煤田的价值便会提升。据我所知,从胶州到潍县的路很平坦,人们可以在那里,而不是在芝罘找到一条铁路的起点。”

那时(1869年),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吴淞铁路还没有诞生,足见李希霍芬的超前眼光。

德国指向远东的手杖

如果仅此而已,李希霍芬的考察只是学术研究,可他的结论却指向了政治和军事。他指出:“胶州湾乃中国最重要之门户”,“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也难怪,作为普鲁士人,李希霍芬把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和强大视为最高理想。即便在最艰苦的中国乡村,即便必须将行装节减到最低限度,他也一直坚持着“如果还有一张桌子的话,就铺一面德意志国旗在上面”的做法。

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此后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写了一部巨著:《中国》。全书共5卷。在1882年出版的第2卷里,他指出,胶州湾是适合德国占领的理想地点。“首次正式提出修建一条从胶州湾出发、连接山东的煤田、经济南府通向北京和河南的铁路……这个以胶州湾为中心的铁路网计划,对德国选择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有重大影响。”(《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王斌著)

《中国》封面

《中国》扉页

在李希霍芬看来,“除了长江边的镇江外,只有胶州湾符合于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道网的海岸据点的条件。以胶州湾为中心的铁路网,将为华北的棉花、铁和其他产品创造一个便利的出路和使进口货便宜地通往一些重要的地区。对于德国,则是在将山东纳入势力范围的同时,又拥有了广大的中国腹地。”(《中国》第二卷)

别看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如此推崇,其实他并没有到过胶州湾。当时他从潍县转向莱州,于5月10日到达芝罘,随后到辽东半岛去了。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地位的判断,是他根据考察资料进行的地理总结。

李希霍芬曾多次通过送达柏林的备忘录,向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陈述占领胶州湾的建议,然而一贯奉行“大陆政策”的俾斯麦却未置可否。

1890年,俾斯麦倒阁,即位不久的威廉二世开始由“大陆政策”向“世界政策”演变的新进程。

1895年10月29日,德国驻华公使绅珂首次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割让一个军港的要求。此后两三年间,德国屡屡向清政府提出同样要求,均遭拒绝。于是,德国决定霸王硬上弓:抢!

但究竟“抢”哪里,海军部和外交部一直争论不休。厦门、舟山群岛、长岛和青岛,都是可选择的港口。威廉二世还曾考虑过威海卫。德国新任驻华公使海靖(1896年8月28日上任)竭力主张选在厦门。德国东亚舰队海军上将蒂尔皮茨力主李希霍芬方案—占取胶州湾。

在帝国海军部和外交部漫长的“选址”拉锯过程中,李希霍芬一直被奉为诠释中国的词典和地图,“指向远东的臂膀和手杖”。他对选择青岛作为“军事基地和商港”的双重定位,被海军上将蒂尔皮茨誉为“德意志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青岛回归》于佐臣)

威廉二世命蒂尔皮茨亲赴胶州湾实地考察。1896年9月5日,蒂尔皮茨在送往柏林的考察报告中无比肯定地说:“它和中国北部的开放城市一样,将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它是中国从上海直至牛庄(辽宁南部)之间惟一的天然良港。”

蒂尔皮茨将李希霍芬的构想进一步细化:“假如修筑一条69英里长的通往潍县的铁路,或一条207英里长的通往济南府的铁路,则胶州的价值会更大。在山东占据重要地位的煤矿可以得到开发,胶州湾的影响将不亚于显然被高估的大运河。”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11月1日夜,两位德国传教士在巨野县麒麟镇磨盘张庄被杀),强行占领了胶州湾。

李希霍芬随即上书德国政府,建议设南北两条铁路线,南线从胶州至沂州(今临沂),北线从胶州至济南。那时,他是柏林大学的教授,还是德国殖民委员会成员,德国政府“将制订租借胶州湾和扩建青岛港作为通向中国的大门的计划及其实施都交给李希霍芬负责,后来德国在山东的铁路建设,基本上是按李希霍芬的设想实施的。”(《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李希霍芬对中国的深入研究,为西方列强,特别是德国的入侵提供了直接帮助。难怪鲁迅先生曾感慨:“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盖自利氏(指李希霍芬)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中国地质略论》)

胶济铁路首入山东地图

李希霍芬考察回国后,花了35年时间,相继共出版了5卷鸿篇巨著《中国》(附地图集2卷)。

1885年,第一张以近代科学测绘技术绘制的山东地图—《山东东部地图》,出现在他的《中国地图集》中。《中国地图集》中还有第一份中国地图、第一份中国地形图、第一份中国地质图等。西方世界惊呼:“直观的中国从这里敞开大门。”

这是一张120年前出版的山东地图,是中国第一张标注在山东修建铁路线的地图,出自《山东门户及其胶州湾》,绘制者李希霍芬(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1898年3月6日《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李希霍芬在《山东东部地图》基础上,又以1∶1000000比例尺,再次出版了山东地形图和地质图,并第一次标注了规划中的胶济铁路。

他在地图上的轻轻一笔,对山东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戊戌变法、济南开埠、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都与胶济铁路密切相关。

1905年10月6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一年后,李希霍芬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带着许多的光荣和非议(《德国侵略山东史》一书就称“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间谍和谋士”),72岁的李希霍芬在柏林逝世。

尽管他的生命之光消失,但他留下的五卷《中国》依然散发着光芒。民国地理学和地质学就是在他的调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33年,翁文灏撰文纪念李希霍芬百年诞辰时说:“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奠之……洎李氏伟大之著作出,中国地质学之主要地层及地质构造者始晓然于世,其说至今犹确……因李氏之成就,而节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时间。”(《李希霍芬与中国之地质》翁文灏)

对于李希霍芬是学术家还是间谍的争论,学者郭双林如此评价:“当专家的视野和传教士般的热情结合在一起贯穿于国际政治,再美好的初衷也必然结出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