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选线秘闻
潍坊,与机车车辆厂擦肩而过;高密,差点与胶济铁路无缘;青岛,最初选址在栈桥,选址之争惊动德国柏林。
1898年4月12日,一位四十多岁的德国人,骑着马,带着翻译和中国仆人,还有一些在当时老百姓看来稀奇古怪的设备,从当时还是小渔村的青岛上路了。他那不同于中国人的面孔和装束,以及让人费解的设备,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这个人是谁?他要干什么?
他叫盖德兹(Alfred Gaedertz,1853~1907),普鲁士王家土木技监、高级工程师。这次是专为胶济铁路选线而来。
盖德兹的考察是从青岛出发,途径潍县、济南等地,最远至德州。这次考察历时两个半月(1898年4月12日~6月25日),行程1800多公里。
1902年,德国工程师带领人员在山东省进行铁路测量(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这次考察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一份长达50多页的《山东省考察旅行报告》。盖德兹设计的线路,是从青岛经潍县、济南府至德州。这样,铁路就需要跨越黄河,而山东铁路公司实际修建的铁路线是从青岛经潍县至济南府,无需经过黄河。
山东铁路公司是德国14家企业于1899年6月14日在柏林联合成立的,负责胶济铁路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盖德兹后来成为该公司柏林管理层成员。该公司在青岛设分公司。1900年,公司总部由柏林迁往青岛,在柏林设分公司。
在《山东省考察旅行报告》中,盖德兹对铁路工程的各个方面均做了详细规划。他对铁路工厂的选址颇费思量,如果选在青岛,好处是:靠近海边可以把进口材料的运费降至最低,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地价太高,附近也没有平地;工资会由于城市建设而大幅上涨;把所有需要修理的机车车辆都集中到铁路终点也不合理。
在盖德兹看来,“选择厂址时,应考虑一下因素:1、尽量靠近铁路中点;2、地势相对平坦,以节省土方工程;3、地方不能太小,以便为工人提供住宿;4、距离大海不能太远,以减少运输成本。基于这些条件,潍县最适合建厂。”(《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王斌)
眼看铁路工厂的“绣球”就要“砸”到潍县“头”上,但山东铁路公司为节省费用,还是决定把工厂设在青岛附近,最后选定了距青岛7公里的四方。潍坊,就这样与机车厂擦肩而过。不过,这一变故却鲜为人知。
这一变化影响深远。建于1900年的胶济铁路四方工厂,是继唐山、大连两厂后第三家出现于中国的铁路机车车辆工厂,如今已发展成为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特大型一级企业,是国家高级技术中心、国家高速动车组实验基地。
如果盖德兹的计划落实,潍坊的工业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盖德兹山东铁路选线图(《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王斌)
对照盖德兹的选线图可以看出,在青岛—潍县这一段,与实际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设计的路线是:从青岛出发,到女姑口,折向西北,经亭口,向西到潍县。实际定线是:从青岛出发,到蓝村,折向西南,至胶州,再向西北,经高密、岞山到潍县。
不难看出,按照盖德兹设计的路线,胶州、高密均与胶济铁路无缘。果真如此的话,一年后声势浩大的“高密抗德阻路”事件就不会发生,莫言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檀香刑》就不可能诞生。小城的命运、历史的走向,往往因图纸上的一条细线而轻轻改变。
这条细线的改变,很可能源于德国工程师锡乐巴。
锡乐巴(Hildebrand,1855~1925),1891年被德国政府派往中国。1892年起,开始为张之洞效力。同样又是在张之洞的举荐下,锡乐巴成为胶济铁路的负责人。
山东铁路公司青岛总办锡乐巴(《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王斌)
1898年9月1日,锡乐巴到山东主持胶济铁路建设。9月初至11月,锡乐巴就和德国工程师韦勒、挪威籍工程师洛克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对胶济铁路选线进行了前期测绘。
胶济铁路线就是在盖德兹和锡乐巴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的。
青岛是胶济铁路的起始站。对青岛站的选址,锡乐巴、韦勒和另一位工程师格奥尔格·格罗姆施(Georg Gromsch)产生了严重分歧。
格罗姆施是青岛德国总督府筑港工程部首位负责人。他拟将车站设在栈桥附近,以便实行海铁联运。
在青岛总督府编辑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900年至1901年部分,可以看到一张线路设计图:一条蜿蜒的铁路线,穿过现在的青岛站位置,一直向东,延伸到栈桥终止。
锡乐巴和韦勒认为,车站设在栈桥附近不合理,因为这会使铁路形成一个很大的弯道,技术要求太高。加之弗朗裘斯1897年在胶州湾进行测量工作后,就已经确定要在胶州湾的内部停泊处修建新的青岛港,所以等大港竣工后,就不会再使用栈桥了,所谓的海铁联运意义不大。
1899年3月13日,韦勒代表锡乐巴向山东铁路董事会提议另行选址。5月4日,城市规划第二稿出台,车站改址。但这一方案遭到胶澳总督府的强烈反对。双方的争执传到了德国首都柏林。
柏林山东铁路董事会技术领导盖德兹试图夺取青岛铁路工程的领导权,“甚至想从柏林决定每一座桥梁打桩的类型和方式”。锡乐巴最后忍无可忍,致信柏林董事会,公开批评盖德兹“技术上不成熟”。
最终,青岛火车站还是按锡乐巴的意见,转移到现在的位置。
青岛火车站是胶济铁路第一站,自然引起许多建筑设计师的关注。阿尔费雷德·格德尔茨就是其中之一。
格德尔茨时为山东企业联合集团代表,并以此身份参与山东铁路公司事务。在山东铁路建设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柏林。青岛火车站的设计,是他在柏林完成的。
这个方案堪称雄伟。但董事们普遍认为,“建筑体积太大而且过于昂贵”。这不符合铁路公司大多数董事的利益,而且德国议会也不乏反对之声。格德尔茨的方案无奈出局。
董事们把目光投向了锡乐巴,要求锡乐巴设计一座更小、也更为适度的建筑。锡乐巴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锡乐巴的设计方案,由高35米的钟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钟楼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在青岛人文学者李明看来,它“更像是从锡乐巴家乡复制过来的一个样品”。
事实证明,选择锡乐巴的方案是明智的。因为6年后花巨资建设的青岛德国总督官邸,被指责超出预算,建设总监不得不当年返回柏林,向总会计署申辩。
虽然格德尔茨的青岛火车站设计方案最终出局,但最终方案依然署有他的名字。另一位是路易斯·韦勒。
据李明考证:“依照来自德国学者的最新说法,‘实际上格德尔茨和建造车站没有任何关系’。显然,在他们三人中间,存在着一种非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关系,里面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却不知道。也许,这已经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