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康熙皇帝领导的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它挫败了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维护了东北边境一个半世纪的安宁……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同中国并不接壤。但从明朝末年起,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库茨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茨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一百三十二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出抢掠,灭绝人性地屠杀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冻后,他们又闯入我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各族人民的抗击。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雅库茨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三百名,修上三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当局的重视和赞许。
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茨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七十名从雅库茨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哈巴罗夫将同伙交由斯捷潘诺夫率领,自己回雅库茨克求援。次年夏末,哈巴罗夫率领一百三十八名亡命之徒,携三门火炮和一些枪支弹药,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并不断派人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
九月底,哈巴罗夫又率两百余人,侵入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我国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强占城寨.蹂躏当地居民。英勇的赫哲人民奋起抗击,并请求清政府予以支援。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十人,打伤七十八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四十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二百七十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六十余,溺水死者甚众。
至此,清庭基本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的俄军,但由于认识不够、力量不足及准备不充分,并没有彻底将其根除。沙俄仍以尼布楚、雅克萨等处为巢穴,筑城盘踞,不时地出没在黑龙江上游地区。
康熙亲政后,立意剿灭沙俄侵略军。但因“三藩”之乱的爆发,他只得暂时搁置此项计划,转而对沙俄采取和平外交的方针。他多次派人赴俄交涉,一开始,除了声色俱厉地提出几无用处的“严重抗议”外,便是要求和平协商处理两国领土争端。可惜,历史证明这些近似自欺欺人的做法毫无用处。傲慢的“北极熊”根本不予理会,相反,还变本加厉地扩大侵略活动,又窜至黑龙江中游地区筑室盘踞。
其实,英明如康熙者,当然知道解决领土争端仅靠所谓外交手段根本靠不住,除非打定主意让自己吃亏,否则,必须以军事手段予以打击。于是在平息“三藩”之乱的同时,康熙积极着手进行军事备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也就是“三藩”之乱平息数月后,康熙亲自“省观”吉林,“巡视边疆,远览形胜”,为反击沙俄作政治动员和军事方面的进一步准备。
康熙于当年五月初返回北京后,当即做出“征剿”沙俄的战略决策。他先派遣副都统郎坦、彭春等率两百余人的小股部队,以打猎为名,前往黑龙江侦察敌情。年底,郎坦等顺利完成侦察任务,向康熙报告说:“攻取罗刹(时人对沙俄侵略者的篾称)甚易,发兵三千足矣。”还不到30岁的康熙,深谋远虑,当即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调取乌拉、宁古塔兵一千五百人,并携带红衣大炮、鸟枪等,由宁古塔将军巴海、萨布素率领至黑龙江;二是在瑷珲、呼玛尔两处建立木城,与沙俄对垒;三是备足军粮,令科尔沁十旗和锡伯、乌拉地区官庄提供一万两千石粮食,足够三千部队三年之用。清军至驻地,即行屯田耕种,再由索伦人接济牛羊。为保证长期粮饷供应不断,康熙又指令开辟辽河、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水陆联运。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运送粮饷的困难,保证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从长远看,康熙的这些措施对开发东北地区也有重大意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萨布素提出攻取雅克萨的作战计划。康熙又从京师、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调来八旗官兵,另从福建调来藤牌兵四百人,共计兵力近三千人,先集结于瑷珲(黑龙江城)。为保证前线与朝廷之间军事信息的畅达,康熙特指示自墨尔根(齐齐哈尔)至雅克萨之间设立驿站,负责传递军情。在康熙的精心筹划下,军事部署十分完备。四月二十八日,彭春、萨布素统率清军自瑷珲水、陆并进,目标直取雅克萨。六月初,清军大胜,沙俄遭到重创,被迫出城投降。清军将七百余俄国人遣返俄国。另有俄军四十多人投降,不愿回国,被编为康熙俄裔近卫军。被俄军俘虏的中国人质和奴隶,发回原地。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为了显示大清朝以和平为重的诚意,康熙命令清军毁掉雅克萨木城,军队撤至瑷珲、墨尔根两处筑城屯种,从而为沙俄的又一次入侵留下隐患。
果真,清军撤离雅克萨不久,沙俄即派遣陆军大佐伯拜顿率军赶到尼布楚。七月初,他会合督军托尔布津的残兵败卒共五百余人,再次返回雅克萨据守。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萨布素率部兵临雅克萨城下,双方炮击,枪弹交加。沙俄军损失严重,托尔布津被击毙。清军将俄军围困达五个多月。至严冬,俄军死亡八百余人,仅剩一百余人。当时,沙俄正和瑞典争夺芬兰,无暇东顾,被迫遣使来华求和。康熙即下令清军解围。第二次反击战又以清军胜利告终。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双方使臣在尼布楚谈判边界问题,共同签署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共有六项条款,包括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人员的处理、中俄贸易等内容。其中明确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俄国撤出雅克萨及所有在中国境内的军队和据点。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存待议。
《尼布楚条约》的缔结,是清政府外交为辅、武力为主策略的胜利,从而遏制了沙俄侵略者的凶焰,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中俄东部国界,捍卫了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我国东北边疆换来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安宁。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在清政府作出巨大领土让步的基础上达成的,使俄国取得了尼布楚周围及其以西原属于中国的广袤领土,为清末俄国对我国领土的进一步侵占埋下了伏笔。更为严重的是,《尼布楚条约》对原属我国领土的割让是在清政府业已取得反抗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为后世统治者尽管也取得边境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如清朝末期的中法战争等)却仍然出让国土的行径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因此,至今仍有史家和政治家对该条约的签订存有不同的疑问,这里姑且不讨论。
不过,无论如何,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都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它自始至终都是在康熙的筹划和指挥下进行的。康熙坚持收复失地,不畏强暴,敢于同一个从未交过手的敌人进行战斗的精神,显示了他过人的气魄和大无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