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掌控情绪提高效率的实用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为了摆脱责任寻找证据

出现问题后,人们会有两种反应:一是积极解决问题,二是追究责任。不同的反应模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是第二种反应模式“追究责任”,那么就可能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

一件事情可能会出错或者已经显现出错误的迹象,人们是倾向于认识错误,还是倾向于无视错误的存在?答案是后者。更重要的是,人们还倾向于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某个错误即使已经发生,但只要还有证明自己“没有错误”的机会,人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接受错误。

这就是人们行为中的另一个陷阱:自证偏见。心理学家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管客观事实究竟是怎样。

大多数生意人认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有道德感。

在美国进行的一个全国性调查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分或74分以下。

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的评价。

在澳大利亚进行的调查显示,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低于平均水平。

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通过上面这些对现状的调查发现,我们可以知道这中间确实有一部分人过高地评价了自己,而且不知自己的态度是否与客观实际吻合。实际上,无数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种普遍的人性特征:当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逃避不利的事实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逃避;当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为自己赢得有利的状态时,我们也绝不会错过。

就上面那些调查中的人来说,以澳大利亚的工作业绩评价调查为例,如果86%的人都高于平均水平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只有1%的人低于平均水平显然也不可能。但是,人们凭什么认为自己的水平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呢?这是个关键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心理学家们发现,这些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无论事实是否如此),他们都会找到无数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自己也确实相信这些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从心底里相信那是真的,他们没有丝毫怀疑。

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道理:当一个人产生了一种观点的时候,认为“自己的业绩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种观点几乎自然而然就会生成,他只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事实”加以关注,而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离的事物常常是自然而然地忽略。因而,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筹的人,常常只是他们对这个过程中的信息采取了不全面的、不客观的注意方式。

自证偏见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当我们只看到对自己好的一面,而看不到不好的一面时,我们对整个事物的判断常常是偏离事实的。

避免自证偏见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一种从反面求证的行为逻辑。当人们确定某一观点的时候,努力给自己空出一段时间,收集反面材料,收集反对意见,并认真考虑每一条反对意见的价值。惟有如此,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