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艾丁教你高效学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不停地追求卓越,成功自会不期而至

阿米尔汗在《三傻大闯宝莱坞》这部电影中最后说的一段话,大意如下:不停地追求卓越,成功自会不期而至。

过度关注于结果,反而一事无成。

生活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人,往往容易沾染上浮躁的通病。选拔性的高考又使得唯分论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常有学生会问:听完这堂课究竟在考试中能提高多少分?相信更多的老师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老师,您讲的高考考吗?

居然有人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医院的门诊!病人过来说出病因,医生对症下药,一个疗程或两个疗程药到病除!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我都会收到很多学生反馈的信息。几乎每年都会收到类似的文字:老师,我在卖书时翻到了当年上您的课时写的笔记,发现今年的高考题您曾经讲过。这句话表面像是夸奖,但读来的意思却似乎是:老师,这道题我直到翻笔记的时候才知道您曾经讲过,但是高考时我并没有想起来,以致高考根本没有得到分。

高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考的不只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能力,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整理、知识迁移、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由此,那种把教学过程当作去医院看病的心理实在不可取。

名人的事例往往能够让人热血沸腾,但缺少可复制性。人是不同的,生长的环境也不相同,完全模仿名人事例,很难获得成功。但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学习一种奋斗的精神。

19世纪时曾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贫苦家庭,父母靠种地和打猎为生,由于经济原因,他很早便辍学外出打工,做过摆渡工人、种植园工人,25岁前没有固定职业,为生计不得不四处漂泊。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前途的年轻人,却创造了历史奇迹。2006年他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名,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组织专家委员会对43位美国总统分别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最伟大总统”排名,他仍旧排名第一,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出身卑微,没有背景又如何?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努力向上的心。

人生不设限,除非你放弃自己。

每年暑假我都建议高一的新生可以跟着我去听高三的课程。但每年这样的学生都寥寥无几。高一毕竟是新接触这个科目的开始,高中的化学知识和初中的不可同日而语。高三毕竟是经过一轮学习进行最终复习的过程。所以更多的学生就会质疑我的建议,这样做真的可以吗?高一的学生能听懂高三的内容吗?

曾经带过的一个学生,随我同步学习。学到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时,学生问这部分知识是不是曾经讲过?我告诉他这部分内容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那一部分已经大部分提及过。毕竟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不喜欢脱离教材给学生设置难度,还是依据教材及考试大纲,只是将后面所要学到的方程式前移。这样在学到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时学生才不会感到陌生。

这个学生听后立即将元素化合物部分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方程式全都抄写下来。他的抄法是去掉方程式中所有的系数,自己进行配平。后来甚至发展到只抄反应物,当然也是去掉系数的,然后自己推断生成物并进行配平。

当别的学生还在纠结于如何能够记住错综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这个学生已经对元素化合物的高中阶段知识烂熟于心。

当别的学生还在纠结于如何准确地书写出陌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这个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方程式的书写,而想学习更多的内容。

所谓的教学相长,其实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做到的。

不忍心让这个学生每天还是浪费大量时间在课堂上,去听那些他已经非常熟悉的知识。于是我就指导他进行更多的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当弄明白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变化之后,就顺势指导学生:电子如果通过导线移动,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这样在导线中就可以产生电流,这就是所谓的原电池内容,也就是化学电源设计的原理。化学电源这一部分内容基本不存在困难后,我又继续指导他,如果不需要化学反应提供电子,而是由外加电源提供电子,又会对化学反应产生何种影响,这也就是电解池原理的研究。之后将每一个电解池原理都进行细致打磨,就有了电化学法保护金属、电镀池、氯碱工业等这些内容的学习。

再之后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先强后弱的反应原则就可以进入对于电解质当中电解一段时间及加入交换膜这一类电池的研究。

学生不停地努力、不停地落实,促使我不停地给学生更多的指导。高一结束时这个孩子已经学完了高中的全部化学课程。本想指导这个学生更进一步去研究一些大学化学的内容,甚至去参加奥赛并获得比较好的名次,对老师来说也可以多一个炫耀的实例。但让我最开心的是这个孩子转而把精力用在补习自己的弱项,也就是语文和英语上。最终高考也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自己想去的学校及想学的专业。

积极地努力,认真地落实,并且有自己的规划。这就是这位学生的方法。

重结果而轻过程是大家学习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必须要注意重视过程。

学习新知识时注意阅读,注意听老师的讲解过程。对一些需记忆的内容,快速记清楚。运用知识过程不限于做题的数量,要追求的是做每一道题都有效果,除非是做限时训练,以期提升答题速度。总复习时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多次对比类似题型的标准答案,找准得分点的标准语言。这样无论从学习到答题环节都不懈地努力,相信提升成绩及突破瓶颈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一味地只觉得学科知识难,或者一味去追求得分,真的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