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玉竹
Yuzhu
POLYGONATIODORATIRHIZOMA
玉竹Polygonatum ordoratum(Mill.)Druce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养阴燥湿、生津止咳功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如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玉竹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褐斑病、紫轮病、锈病和灰霉病。
一、玉竹根腐病
(一)症状
地下根状茎初为淡褐色圆形病斑,后病部腐烂,组织离散、下陷,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mm,重者病斑连成大块,影响玉竹产量和品质。
(二)病原
病原为茄镰孢根生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f.sp.radicicola(Wr.) Snyd.et Hans.,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属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丛白色至淡紫色,培养基反面紫色,絮状,较茂盛。小型分生孢子很多,生于单生的小瓶梗上,无色单胞,卵圆形至纺锤形,大小6~15μm×2~4μm;大型分生孢子产生于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产孢细胞瓶梗型,大分生孢子纺锤形,无色,稍弯曲,顶细胞稍尖,足细胞较钝,3~5个隔膜,一般3个分隔的大小20~35μm×2.6~4.7μm,占绝大多数;5个分隔的大小24~31μm×3.1~4.4μm,很少。厚壁孢子产生很多,单生或2~3个串生,球形,淡黄色,大小6~11μm×6~9μm。
(三)发病规律
以种子、种苗、病土及病残体带菌越冬,田间遇有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地下害虫多,易诱发此病。尤其是二年生玉竹移栽后,浇水不匀或不及时,根部干瘪发软,土壤水分饱和,根毛易窒息死亡,病菌侵入易发病。3月出苗期就有发生,4~5月气温升高、干燥,病害停滞,6~9月高温多雨,进入发病高峰期。该病发生还与运输苗木过程中失水过多或受热有关。田间土质过黏,植株生长不良,造成根组织抗病力不强易发病,生产上偏施氮肥发病重。
(四)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健康的种子和种苗;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地块种植;实行5年以上轮作,一般玉竹连作不宜超过3年。
(2)抓好玉竹园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或病根,病穴用石灰或药剂消毒。冬春防止忽干忽湿,旱季要及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发病初期用1:2:250~300波尔多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浇灌根部。
二、玉竹曲霉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根部。地下根状茎上病斑近圆形,褐色,后发展为不规则形,病部发软腐烂,长出病原菌的黑色霉点状的子实体,但腐烂扩展较慢,地上部茎叶不死亡。采收后,用刀挖出病部或切去腐烂茎段,仍可入药。
(二)病原
病原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曲霉属真菌。在查彼克培养基上菌丛白色,在PDA上菌丛白色至淡黄色,疏松,气生菌丝白色,上生许多针头形黑霉状分生孢子头,黑色球状;分生孢子梗壁光滑无色,有的顶部浅褐色,基部有足细胞,从菌丝体上长出;泡囊球形至近球形,直径60~82μm,整球表面产生一层梗基,梗基上生出2~3个瓶梗,梗基长12~18μm,瓶梗长6~10μm;分生孢子暗褐色球形,从瓶梗上长出,串生,表面密生小刺,大小4.0~4.5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等多种基物上存活和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高温高湿、土壤温湿度变化激烈或有湿气滞留易发病。
(四)防治措施
(1)实行合理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药剂防治 ①发病初期及时用药灌根,可选用2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型800倍液。②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kg,拌细干土50kg,充分混匀后撒在病株的基部。③发病初期喷洒上述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视病情防治1~2次。
三、玉竹褐斑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片上产生褐色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色淡,呈灰白色,边缘紫褐色。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上生灰褐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产量(图7-47)。
(二)病原
病原为中华尾孢Cercospora chinensis Tai.,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直或有弯曲,不分枝,有隔膜。分生孢子鞭形,无色,有3~14个隔膜,大小51~143μm×2.8~5.7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田间枯枝残叶上及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寄主引起初侵染。病害从5月初直至收获期均可感染,一般7~8月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过密及田间湿度大均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 秋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加强栽培管理,实行配方施肥,避免植株生长过于茂盛,发病早期及时剪除病部。
(2)药剂防治 春季玉竹出苗前用硫酸铜250倍液喷洒地面;发病前喷洒1:1:150波尔多液保护;生长季节用5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0%万霉灵5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共喷2~3次,间隔期为7~10天。
四、玉竹紫轮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圆形至椭圆形,初期紫红色,扩展后中央呈灰色至灰褐色,直径2~5mm。随病害发展,在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图7-48)。
(二)病原
病原为血红大茎点菌Macrophoma cruenta Ferr.,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大茎点霉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单胞。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叶片或根芽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引再侵染。在生长期间,病菌又可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7~8月为发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 秋后彻底清除和销毁田间病株残体。
(2)发病早期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50%代森锰锌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万霉灵500倍液等药剂喷雾,15天左右1次,共喷2~3次。
(丁万隆 刘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