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察者笔记之主角档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心机主角

司马懿:

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温县(今HEN省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屡屡抵抗蜀汉的诸葛亮北伐军,坚守疆土。对峙间互有胜败,战术上常败、战略上则多胜。而后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的政权。长子司马师自封公后,追尊为舞阳文宣侯;次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司马懿生平

联孙抗刘

刘备攻下西川后北伐曹操,将其击败,占领汉中声势浩大,关羽得知刘备进占汉中后也派兵进攻樊城,水淹七军大破曹兵,曹操感到其势难档欲迁都往河北暂避锋芒,司马懿力劝不可:关羽未经万全准备便兴兵来犯,纵使获胜也难以长久,司马懿认为孙权与刘备有借取荆州不还之仇可派人前往东吴与孙权结盟共抗刘备,待曹魏解了樊城之危后便将荆州给予东吴。曹操采纳其意见,派使者前往东吴告诉孙权唇亡齿寒的道理,曹魏被灭则下一个就是东吴。孙权深感同意,便以吕蒙为大都督乘关羽攻打樊城后方空虚时用假冒商船之计连破关羽所设的烽火台,攻占众多城池,关羽只好回援,曹军趁势追杀,关羽折损大半军队,又中东吴埋伏最终关羽于麦城败亡,曹孙联军胜利,樊城之危解除。

擒斩孟达

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孟达叛魏事件上。孟达原为蜀汉降将,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县)。曹丕死后,孟达欲叛魏归蜀。司马懿侦知消息后,一方面写信麻痹孟达,一方面遣军进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所以当司马懿提前二十余日赶来时,完全打乱了他的叛乱计划。司马懿前后总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斩杀孟达。

抵御蜀军

魏太和四年(230年),与曹真、张郃。合攻汉中,败于蜀军大将魏延。

魏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乃亲自率兵抗击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

是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先是围祈山,又招鲜卑轲比能响应,司马懿留四千兵守上邽,其余兵力皆往祈山救援,就在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主攻祈山时,不料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分兵留攻祈山,自己却率主力奇袭上邽,大破郭淮、费曜,这时候惊觉上当的司马懿才又连忙折回,与诸葛亮遇于上邽之东,本来司马懿是寻亮。既至,登山掘营,不肯战。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被讥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众将的一再要求下,五月十八日,袭击蜀将王平所部。遭诸葛亮逆袭,为魏延、高翔、吴班等人所破,还保营寨。

五月、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致张郃败死。(《魏略》)

魏青龙二年四月(234年),以大将郭淮破蜀军于渭水南。

战术上常于败势,司马懿采取据险坚守,曾对峙百余日、汉军粮尽而自退。诸葛亮的北伐都以失败告终。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此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平定辽东

青龙五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对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岁的司马懿率军4万,前往征讨,六月进至辽水。

公孙渊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围堑,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曾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首,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一月有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守军粮食将尽,军心动摇,杨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孙渊率数百骑兵突围,被杀于梁水。辽东四郡为魏所据。

诛杀曹爽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但不久曹爽听亲信丁谧之谋,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迁他为无实权的太傅,自己专擅朝政。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并控制京师,将曹爽族灭。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又称正始之变。司马懿时年70岁。

事后,司马懿被册命为丞相,进爵安平郡公,增食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但他上书十余次辞让,故其官爵仍为太傅、舞阳侯。朝廷加他九锡,仍然辞而不受。

王凌之乱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废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阴谋泄漏,司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并赐死57岁的曹彪,为史载寿春三叛之一。

追封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承其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首阳山。谥文贞,后改文宣。265年,司马懿孙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帝。

司马懿治国之道

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南安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军事屯田制,但曹操采纳后,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经有屯田制)。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实上军屯的推广在曹丕时期。曹魏军屯其主要基地设置在和孙吴、蜀汉对立的地带(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长安、槐里、陈仓等地),而这里基地的开创都经过司马懿的督工:

太和四年,司马懿上表建上邦军屯。主持具体事宜的是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兴修水利,而“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使得‘国以充实’。

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荒,司马懿调5百万斛粟运往洛阳,足见关中存有大量粮食。

曹操时魏国就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正始四年(243),司马懿又‘在于积谷,乃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晋书·食货志》),使得‘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在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等人,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时曹魏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出征前,司马懿劝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司马懿劝谏曹叡不要大修宫殿劳民伤财,以保国之根本。曹叡死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司马懿军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关羽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

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听从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俘杀。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曹丕继魏王位后,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率兵向西,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请召当时镇襄阳的曹仁回宛。司马懿说:“孙权新破关羽,这是想和魏结交的时候,必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不被听从。于是曹仁焚弃樊城、襄阳,孙权果然没有来犯,曹丕悔之。曹魏代汉后,以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孙权得知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司马懿逸闻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心里猜忌而表面宽和,内心多疑但能灵活应对。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心豪志,且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的模样。曹操打算验明,所以先叫司马懿在前头走,再故意喊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身体不动,只有头转向后看。曹操又曾经发个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进食,醒来后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太子曹丕说道:“司马懿不会甘做人臣,将来必干预你的朝政家事。”这是三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马槽,是暗指着司马氏吃掉曹氏。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喂马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也终于使曹操安心。

司马懿年少时和三国时的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马懿,胡昭听说后涉险赶来搭救,“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三国志》卷16《仓慈传》注引《魏略》载: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裴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对司马懿的评价

《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第一》)

南阳太守同郡杨俊:“此非常之人也。”认为有非常之器(《三国志·杨俊传》《晋书·宣帝纪第一》)

崔琰对司马懿兄长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操:“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第一》)

曹叡:“西方有事,非君(司马懿)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第一》)

夏侯霸:“彼自吻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二◎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孙盛《魏氏春秋》)

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时,依然对去世的司马懿评价很高:“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

曹植曾形容司马懿: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明帝问王导晋朝何以得天下,王导乃陈述司马懿创业之始,及司马昭末年弑高贵乡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司马懿之猜忍,盖有符于狼顾。(《晋书·宣帝纪第一》)

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晋书·宣帝纪第一》)

而宋代何去非认为司马懿能忍耐,又有足够的度量。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敌军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关于司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统的原因,当时东吴屯骑校尉(官职)张悌的话,也许是很好的解释:

永安六年,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高,即使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时,在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相当多的赞誉。史书上说他做到了使‘天下大悦’‘天下欣赖’。晋朝初年,司马炎有“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民对促成三国统一的奠基者司马还是相当推崇。甚至因司马炎之孙司马遹长得像司马懿就寄予厚望。

司马懿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的。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五胡乱华的浩劫,出身奴隶的石勒恨透司马家。而东晋在南方,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更加丑化司马懿形象。唐太宗主导官修的《晋书》,以封建帝王立场更不鼓励臣下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后,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完全不实的司马懿形象也就被演义流传民间。

吕思勉认为,司马懿之深谋秘计,还有许多不为后人所知。而且他很为暴虐,他之政敌被杀,都是夷及三族,连已出嫁女亦不能得免,所以《晋书》作者房玄龄等人,也说他猜忌残忌。他一生用尽深刻心计,暴虐手段,全是为一己之地位,丝毫没有魏武帝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之意。封建时代之道德,是公忠、正直、勇敢,是犠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件件和他相反。魏武帝曹操亡殁后,司马氏父子继而得志,忠君爱民之心地,光明磊落之行为,全都看不见,只剩下自私自利之心地,狡诈刻毒之行为。